微信分享图

5759 明永乐 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
拍品信息
LOT号 5759 作品名称 明永乐 观音菩萨
作者 -- 尺寸 高20.5cm 创作年代 明永乐
估价 5,500,000-6,500,000 成交价 RMB 8,625,000
材质 形制


“大明永乐年施”款
汉藏风格(北京宫廷),铜鎏金
观世音是以慈悲救度为根本誓愿的十地等觉菩萨,也是大乘佛教中信仰最为广泛的神祗之一。其崇拜源自印度,因佛教的传播而传入中国内地,并随《正法华经》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等的译出而博兴,继因净土思想的盛行而获得进一步发展,长盛不衰。7世纪中叶传至朝鲜、日本等地。约在同一时期,观音信仰也传入了西藏,并在藏传佛教中尤为兴盛起来。藏文史籍记述其人民源出自“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神猴菩萨和度母的化身岩罗刹女”的结合;更将松赞干布及历世达赖喇嘛均视作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达赖喇嘛所居的宫殿也以观世音菩萨的应化道场“布达拉”(梵文potalaka)命名。观世音菩萨本身更被奉为雪域高原的神圣护持者而被虔诚地尊崇与祈求。
观世音菩萨的造像因信仰的普及而于汉藏等地均十分隆盛,其形象则因其应化无方而相状众多,有所谓莲花手观音、狮吼观音、四臂观音、马头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十一面观音,乃至“六观音”、“七观音”、“三十三观音”等,在怛特罗密教中更有本尊形象的出现,此中以一面二臂之正观音为其本形。
此尊铜鎏金观世音菩萨一面二臂,作正观音形。尊像方面阔额,嘴角上挑,修眉细目,寂静慈祥。头戴宝冠,缯带束,双垂耳韨,顶严化佛。袒上身,披帛带,下着裙裳,周身佩饰璎珞、手镯、臂钏、脚镯等,身侧芬陀利花庄严左右。左手当胸竖三指,屈名指与拇指捻持经书,右手覆掌撑莲台上结滴露印。上体略呈三折肢势,右舒游戏坐姿。通常称此造型者为“自在观音”,也名“世间尊观音”。造像底座为双层仰覆莲台,莲瓣细长饱满,顶端勾卷,莲座上层略小于覆莲部分,增添整体庄重之感,上下各有一周连珠纹饰。“大明永乐年施”细字楷书款阴刻于台面前部正中部位。
13世纪时,藏传佛教传入内地,为元朝皇帝所崇信。明朝继续扶植藏传佛教,但一改元朝专奉萨迦派的作法,实施多封众建,而宫廷造像则作为颁赐的定例品,由御用监佛作承造。永乐宫廷造像风格上乃以印、藏模式为原形,有机融入汉地传统审美意趣,表现为高度融合的艺术特纫,并以铜质细腻,鎏金纯厚,装饰华丽,工艺精良著称。恰如本尊观音造像之所表现:其衣纹使转自然,灵动流畅;裙裾花纹繁缛,铸造精工;腹部肌肤质感生动,富有弹性;整体气度兼备宗教神圣气韵与皇家王者气派,堪称精品。
宫藏秘阁
藏传佛教自元代传入内地,长达六百年中,西藏佛教文化深刻影响元,明,清三代宫廷,宫中佛事活动不断,北京作为元明清三代的首都,始终是藏传佛教在内地传播的中心。在元明清帝王的一致崇重下,藏传佛教造像艺术活动分别在三代的宫廷开展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我们统称之为“北京造像”或“北京风格”。元代梵相提举司,明代御用监佛作,清代中正殿念经处及造办处都是皇帝专设主管办造佛像的机构,制作了大量佛像。从元代阿尼哥到永宣再到康熙乾隆宫廷造像,三代的宫廷造像一脉相承。宫廷造像,选材贵重,大量使用金银珠宝,做工精细一丝不苟,打磨光滑镀金亮丽,形成具有汉,满,蒙,藏多种艺术因素的独特风格,形象端庄丰满,线条流畅精确,风格雍容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