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310 郑孝胥致金松岑信札 镜心

郑孝胥致金松岑信札
拍品信息
LOT号 1310 作品名称 郑孝胥致金松岑信札 镜心
作者 -- 尺寸 -- 创作年代 --
估价 5,000-10,000 成交价 RMB 138,00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镜心


郑孝胥(1860-1938)
中国近代的政治人物、书法家。福建省闽侯人。1882年清光绪八年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1885年,开始任李鸿章幕僚,由内阁中书改官同知。1906年,被推选为预备立宪公会会长,参加立宪运动,要求清廷尽速召开国会。1923年奉溥仪之命入北京,次年受任总理内务府大臣。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任国务总理兼陆军大臣和文教部总长。1934年溥仪称帝后,任国务总理大臣。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
金松岑(1873-1947)
原名懋基,又名天翮、天羽,号壮游、鹤望,笔名金一、爱自由者,自署天放楼主人,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人,清末民初国学大师。少年时师事顾询愚、钱词锷,习诗文。
他翻译出版了《三十三年落花梦》等三本书籍,宣传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在他创办的学校中许多曾经受他教诲的学生已成长为各界杰出英才,如柳亚子、王佩诤、王大隆、潘光旦、金国宝、严宝礼、费孝通、王绍鏊、蒋吟秋、范烟桥等,他的学识和气节,在他的学生身上得到发扬和光大。1947年1月病逝于苏州。金松岑著述主要有《天放楼诗集》(正续季集)、《天放楼文言》(正续遗集)、《鹤舫中年政论》、《孤根集》、《皖志列传》、《词林撷隽》、《女界钟》、《自由血》、《孽海花》(部分)等。
松岑先生阁下:
得书至为欢悦,弢叔甚肆,肯堂差可为匹。弢叔中岁专取真挚,致与李小湖论诗,不合肯堂,闲有矫饰处,而广于弢叔,仆又极重郑子尹,疑在江范之上,兄以为何如?书评绝隽,完白气俗,猨叟笔骄,颇以为累。然诸人皆非邓、何之匹矣。南皮之恶北碑,由于官气太重,颜、柳皆有官气,故米老嗤为俗物,颠素亦俗笔,此所以为唐人也。仆学诚悬最久,今则苦之。濂卿虽稍滞,乃能拔戟,自成一队,捉刀英雄,竟是孟德也。奉上近诗四册墨拓一通。春寒伏惟
慎卫。
孝胥再拜
正月五日

备注:
1.范当世(1854-1905))字无错,号肯堂,因排行居一,号伯子。原名铸,字铜士。江苏通州(今南通市)人。清末文学家、诗文名家、桐城派后期作家,也是南通市近代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光绪时入李鸿章幕府,常相与谈论政事,自负甚高,而终身坎坷。诗多沉郁苍凉之作,著有《范伯子诗文集》。2008年4月16日,“南通范氏诗文世家陈列馆”开馆。范当世世代能诗,据有关学者考证:范当世的祖上是宋范文正公,后迁入通州。他早年从通州城内有名望的塾师王兆榛、顾金标学习八股时文。1869年15岁时首次参加州试取得第二名,1871年17岁时院试为廪贡生员,但此后九次应南京科试,均未得一第。青年时代结交了张謇、顾锡爵、周家禄、朱曼君等意气相投、声气相求的朋友,研讨学问,关心国事,促使了当时通州“士风稍隘,识分敦静”风气的转变。并与张謇、朱铭盘合称“通州三生”。1892年38岁后,以一介穷儒身份应时相李鸿章邀请,至天津任李家庭教师四年之久。1895年甲午战争后辞馆南归,曾任东渐书院山长,晚年不受清廷之聘,流浪江湖,客死旅邸。陈三立悼挽范当世:所学转负平生,偶以文章存国粹;小别真成后死,未来世界证心源。著有《范伯子诗集》19卷,文集 12卷。藏于家30年,始排日刊载于《通州日报》。诗集先有排印本。稍后,弟子徐昂集其诗文,刊刻大本《范伯子先生全集》,附有其续妻姚倚云作《蕴素轩诗稿》。
2.江湜 (1818-1866),清代诗人。字持正,又字弢叔,别署龙湫院行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诸生。三与乡试,皆不第,出为幕友,历山东、福建等省。在京师得亲戚资助,捐得浙江候补县丞。咸丰十年,奔走避兵,忧愤而死。诗宗宋人,多危苦之言。有《伏敔堂诗录》。江湜亦工书画但被诗名所掩。平生经历太平天国战争和鸦片战争,一生坎坷多舛,郁郁不得志,倾其全力作诗,病卒杭州,得年49岁。死前自作挽联:“天赋清才不登上寿,诗追变雅自居古人。”遗命自拟碑碣:“清故诗人江弢叔之墓。”据说江湜殁后,其族人有哭弢叔诗:我兄不尽误儒冠,误在家贫买一官,本却无心求利达,曷尝救得是饥寒?江湜著有《伏敔堂诗集》及《续录》。
3.郑子尹(1806-1864),清代著名诗人、学者。名珍,字子尹,号子午山孩、五尺道人,晚年号晚号柴翁。贵州遵义人。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治经学、小学,为晚清宋诗派作家,其诗风格奇崛,时伤艰涩,与独山莫友芝并称“西南巨儒”。现遵义人为了纪念他们,在遵义老城修有子尹路,另遵义市第十一中学校园内有郑莫词。著作有《仪礼私笺》《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巢经巢集》等。
郑子尹与莫友芝一起撰修的《遵义府志》,博采汉唐以来的图书地志和荒经野史,披榛剔陋,矜严体例,用了三年多时间,勒成四十八卷刊行。这是我国及贵州历史上编得较好的一部地方志,时人评论可与《水经注》《华阳国志》相匹配。梁启超称《遵义府志》为“天下府志第一”。此外,他在史学方面的著作还有《郑学录》《荔波县志稿》和《世系一线图》。
郑子尹亦工书画,楷书学颜、欧,参以“二王”笔意;行草出《争座位帖》,篆书效李斯、李阳冰;隶书习汉碑,亦师邓石如;山水画宗董其昌,苍朴萧散,均有独创风格。
4.张裕钊(1823-1894),晚清官员、散文家、书法家,其书法独辟蹊径,融北碑南帖于一炉,创造了影响晚清书坛百年之久的“张体”,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的清代书法家。字廉卿、濂卿,号濂亭,湖北武昌鄂州市梁子湖畔东沟镇龙塘张村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举,考授内阁中书。后入曾国藩幕府,为“曾门四弟子”之一,被曾国藩推许为可期有成者。生平淡于仕宦,自言“于人世都无所嗜好,独自幼酷喜文事”,曾主讲江宁、湖北、直隶、陕西各书院,培养学生甚众,范当世、马其昶等都出其门下。
5.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
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邓石如身材高大,胸前飘一绺长长的美髯,遇人落落,性格耿介,无所合,无款曲,无媚骨,无俗气,称得上顶天立地的一个伟男子。因为其祖辈出身寒微,枯老穷庐,他的一生更备尝人间的酸甜苦辣,过着“采樵贩饼饵,日以其赢以自给”的生活。他以“山人”自居,于荒江老屋中高卧,把功名两字都忘记了。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
6.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
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据《大戴记》考证《礼经》。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著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何绍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何凌汉曾任户部尚书,是知名的书法家、教育家、学者、藏书家。何绍基兄弟四人均习文善书,人称“何氏四杰”。嘉庆四年农历十二月与弟绍业一同出生于东门乡东门村一耕读民家。幼年家境贫寒,他和弟弟随母就食于州西小坪舅舅廖氏家。8岁随父母入京,早年是阮元、程恩泽门生。18岁应京兆试,取眷录。道光十一年(1831年)取优贡生。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等职,曾充福建、贵州、广东乡试正负考官。咸丰二年(1852年)任四川学政。为官仅两年,次年因条陈时务得罪权贵,被斥为“肆意妄言”,受谗言所害,降官调职。遂辞去官职,咸丰六年(1856),由四川出发,经陕西等地到达济南,主讲于山东泺源书院。晚年主持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主讲浙江孝廉堂,往来吴越,教授生徒。一生豪饮健游,多历名山胜地,拓碑访古。同治十二年(1873年),病逝于苏州省寓,葬于长沙南郊。著有《东洲草堂金石跋》《东洲草堂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