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44 夏昶 1445年作 孤峰晴翠 立轴
LOT号 | 3544 | 作品名称 | 夏昶 1445年作 孤峰晴翠 立轴 | ||
作者 | 夏昶 | 尺寸 | 143×55cm | 创作年代 | 1445年作 |
估价 | 19,500,000-28,000,000 | 成交价 | RMB 23,000,000 | ||
材质 | 水墨纸本 | 形制 | 立轴 | ||
出版:1.《唐宋元明名画大观》,第230图,昭和三年(1928年)。 2.《南画大成》第一册,第20页,广陵书社,1935年。 3.《支那南画大成、第一卷兰竹》第79图,与文社,昭和十八年八月(1943年8月)。 4.《城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之六》明画上辑第十三图,郑振铎编,1948年。 5.《唐宋元明名画大观》,第174页,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中华民国65年。 6.《支那绘画史》第28页,筑摩书房株式会社,昭和五十年三月(1975年3月)。 7.《墨竹要述》(中国美术学院教材)第156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85年。 8.《中国画家丛书·夏昶》图板3,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9.《中国名画遗珍》,第154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 10.《中国名画宝鉴》(明)第463页,昭和十一年十月(2007年6月)河北美术出版社。 著录:1.郭味蕖《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第122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年。 2.徐邦达《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第58页,带星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 题识:孤峰晴翠。正统乙丑仲春望日,夏仲昭为孟东大尹兄写于安止斋。 钤印:夏氏仲昭印、游戏翰墨 鉴藏印:魏氏古微堂印、絅孙心赏、谢、慈舟秘玩、画圣庵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翠叶苍筠满人间 平生翰墨江海传 夏为陈皞作《孤峰晴翠》图轴,所绘晴竹数竿,叶盛枝繁;湖石矗立,瘦硬瞿清,取“孤峰晴翠”为名,既有坚忍不拔,凌云壮志之意,又祝康寿安稳、长青绵延之思,为夏赠送同僚好友陈皞之嘉礼。 夏昶(1388-1470),字仲昭,号自在居士、玉峰,江苏昆山人。由于元末的战乱,夏的父亲不得不随舅家“朱”姓,所以夏亦一直冒姓朱,名昶,后其自奏“复姓疏”,恢复其本姓夏,明成祖朱棣看到其名“昶”为“日旁永”,便说,“太阳丽天,‘日’岂可从旁,宜加‘永’上”。故而,更名夏,字仲昭。张大复在《梅花草堂集》所云:今文日之上永,自公(夏)始也。永乐十三年(1415)以进士翰林为庶吉士,至永乐二十年为中书舍人,永乐二十一年由杨荣荐入文渊阁。至宣德六年(1431年)年,因其品格直正,转为吏部考功司主事。明代吏部为六部第一,下设四司。其下之文选司、考功司为最具实权之处,此时夏仅为正六品主事,实权却不可小觑。正统十三年(1448年)年升为瑞州知府。四年后年改太常少卿,天顺元年(1457年)升为太常卿,此时夏已七十岁,乃于此年致仕还乡,共在朝廷任职四十余年。晚年致仕后在吴地与杜琼、刘珏、沈周、吴宽等有交往并有文会活动。画竹时推第一,名冠当朝,驰域海外,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誉称,又有俗谚云:“林良翎毛夏竹,岳正葡萄计礼菊。”张宁《方洲集》卷五“夏仲昭万竹图为师知县题”云:昆山老叟仙中人,清河洒落无尘埃。平生富贵不足道,笔端造化回阳春”,既表现了夏写竹气格的清雅脱俗,也表明了其整体画风的明净祥和。 此《孤峰晴翠》图夏自书款“正统乙丑仲春望日夏仲昭,为孟东大尹兄写于安止斋。”《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49记:“陈皞(1381-1455),字孟东,号安止。明昆山人,祖籍奉化。少孤贫,习法律算数。永乐初,邑宰芮翀选为吏。常以夜学《春秋》于林钟,学《诗》于偶桓。久之,悉能领会群经要旨。人都从丰城侯平交趾,以年劳授会稽知县,有政绩,改知淳安。及归,不能自给,处之怡然。卒年75。(有)《安止斋稿》、《集部别集类》”。正统乙丑为1445年,时夏在吏部考功司任职,陈皞知会稽。明代称太守为“大尹”,陈皞知会稽县,古有“会稽太守”,此或为尊称。夏自1415至1448年出任瑞州知府,历经33载,期间变易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个年号,还不包括后来之景泰、天顺之更迭。其耳闻目睹了大明王朝的兴盛与发达,也体会了各种危机与腐败。尤其是英宗朱祁镇重用宦官,使得夏昶不得不明哲保身,寄情翰墨。为了打发其悠闲岁月,其沉醉于琴棋书画与诗酒酬唱之中,偶尔,常回到故乡会亲访友,于山明水秀之江南园林中饮酒赋诗,挥毫染翰。《孤峰晴翠》亦应为此时所作,于陈氏安止斋中拜望老友,自然一番欢聚畅饮之后,静心绝虑,秉笔写成。 湖州竹派始于文同、苏轼、李衎之写实后,赵孟俯一改文人格调,强调书法入画,接柯九思之综合运用法,吴镇之草书法、至夏全以楷法为之,或可以这样认为,在古代各家墨竹画法之中,最为讲究楷法和矩度之人,夏仲昭为首。夏承接了赵孟由士大夫写实画竹法到文人画写意竹法的转变,更强调自我抒发,写心之态。尤其是布局的创新,其以墨竹为主体的长卷,作为一种“有背景的墨竹”强调墨竹的自然生发,如同文人高士寄傲山林,有隐居独处的安静从容之态。而其直幅立轴,无论风、雨、晴竹,又以山石、土坡为背景,更能直观感受墨君于自然变化之态中之摇曳多姿,如长衫君子,或居山林之远、或立朝堂之高,自有一股凛然自觉之丰神。而最为突出的是其绘竹法度之谨严,楷书笔意的强调。本幅《孤峰晴翠》,无论竹节之间的衔接、竹叶组与组之间的搭配,都能做到跌宕有致,和谐得体。所画竹叶之旁梢、顶梢、底梢都极为考究,“亮相”臻绝完美,且笔笔交代清晰准确;竹枝和竹叶各部分组织、穿插,既井然有序,又变化多端。如右军书“翩若惊鸿,宛若蛟龙”。具体笔法上,不注重笔痕的交叠渗透,强调笔力的挺拔劲峭以及运腕的和谐律动。依据夏题识来看,其书法融会欧阳询与虞世南笔意,竹干、枝叶有欧之平正劲爽而去其险绝刻厉,取虞世南柔和遒媚而略其圆融丰艳,明显属于笔意安闲、结构匀稳之“台阁体”。也正是这种楷法的运用,使得其画面多了几分“富贵气”和“安闲气”,或者称之为“神仙气”。笔墨厚重之余,又具潇洒清润之趣。徐邦达先生云:“夏真迹,用笔厚重过于王孟端,石法全学孟端,从元人吴镇得法,略参倪瓒侧笔,极晚稍有变化,但相去也不太远。” 夏作墨竹长卷,常以大笔侧锋挥扫而出,后补以披麻、解索、折带等皴法;单幅竹石图,技法较为灵活多变。是图笔墨厚重,竹叶收笔出稍无一笔懈怠,山石画法以大笔阔写,又以王孟端直笔做皴,兼有倪云林折笔,工写兼备。夏仲昭所作“晴竹”还可见台北故宫所藏《奇石修篁》、《半窗晴翠》以及《为璠斋作竹石图》之一(徐邦达所编《中国绘画史图录》),可资比较。是图张大千先生曾题记云:“真、精。元以后画竹仲昭为第一,以石涛之纵肆亦不能脱其藩篱。” 此《孤峰晴翠》为魏源、秦文锦、谢氏家族谢国刚、谢国杰递藏。 “魏氏古微堂印”即为魏源印鉴。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作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其藏书处为古微堂,因其治经好探求“微言大义”之意,其不仅著有《海国图记》一百卷,且有《古微堂文集》、《古微堂诗集》及《公羊春秋古微》、《董子春秋古微》、《诗古微》、《书古微》等。魏源罕有奢欲,唯好游轮藏书,此轴夏仲昭应悬挂于其“古微堂”内,实为一雅物。 “絅孙心赏”为秦文锦藏印。秦文锦(1870-1938),无锡人,字絅孙,名画家秦祖永之孙,金石碑贴书画都善鉴富藏,1903年于上海创建艺苑真赏社,以“经营不改琴书乐,贸易犹存翰墨香”闻名艺林。 “谢”、“慈舟秘玩”、“画圣盦”三印为谢刚国、谢国杰昆仲鉴藏印鉴。1979年秦孝仪主编《革命人物志·第二十集 》记载:“谢国杰,字慈舟,生于民国纪元前二十年。系出四川华阳(今成都)望族。昆仲十人,先生行末,姊妹四人。少随长兄刚至宦游闽中,清季以福建官费留学日本,入成城学校,参加同盟会,追随国父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后考入冈山医科大学肄业,在校七年,成绩优异,甚为日籍教授所器重。民国七年,学成归国,服务于北京防疫处,及后在军中任军医院长。民国十年,遨游陇上,是时先生二兄刚国,任甘肃省长公署政务厅厅长”,“三十八年秋,西北局势逆转,携家人辗转来台(湾),备经艰苦。”谢刚国是晚清史上著名的人物之一,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斋名“百炼盦”,在次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的“公车上书”中,谢刚国即是其中与有力的一位。众所周知的《内务部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收录了承德、奉天两处行宫的全部书画目录。内记载所录书画作者、名称、尺寸、质地、内容、款识、题跋、印鉴、收藏印记,并以时代排序。《目录》中的国宝书画历经清宫庋藏再经民国政府保管,其间流传有绪。内容极其珍贵、资料极为丰富,为何煜、谢刚国、吴瀛编纂。其中,主任编纂为谢刚国,另一主任编纂为吴瀛。《目录》被视为“民国之石渠”,所录字画内容皆为官方斟酌审定,因而深信此次影印重版有功于画史、有助于学界,定当为书画研究者、书画收藏者所推重。从中亦可想见谢氏研究古书画造诣之深厚,学问之广博。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明姚绶《心赏图册》出其藏箧,其中水墨页《独钓》之“墨禅精舍”、《归庄》之“峦爽楼”;设色页《西湖》之“谢刚国印”、《闲钓》之“画圣盦”皆为谢氏藏印,且“画圣盦”一印与本作同。同样的,杨臣彬先生所著《扬州绘画》之李方膺《墨竹册》也为谢氏家藏,其中“谢”、“慈舟秘玩”等印鉴在目。 夏画竹主张一气画成,画巨幅尤其如此,强调勤学苦练,曾自述画竹三十余年,方知一二。经常杜门放笔专心作画,不待来客。极自珍惜,从不轻易为人落墨。 《上林春雨图卷》夏自识:“南云程君与余交最久,情谊蔼然,况与同官,朝夕启迪,不为少矣。一日公馆闲值,风雨交作,情思颇浓,程君出纸索竹,然余竹岂足以称雅意哉!亦不容辞,遂援笔写此,唯恐其狂且陋焉”。这当然是一种谦辞,尽管同僚多年,直至好友将笔墨纸砚准备停当,才“援笔写此”,想见得来不易。更为直接的另有自题《湘江春雨图卷》:“太常少卿李君宗周雅好书画,适兴琴棋,与余往来者久,尝索余墨君,未能酬之。后因出守瑞阳,别去者三、四载,不能无暮云春树之思焉。景泰壬申,予以秩满来京,忝获同寅之好,宗周曰:昔日之论交,今日之同事,墨君之作,许可得乎?遂出一卷,求写湘江春雨,不觉又两易寒暑矣。今年夏,公事颇简,雨久不出,遂为作此,但未知能副雅意否?幸不必较工拙也。时景泰乙亥六年(1455年)六月初吉”。为李宗周画一卷墨竹,需要苦等三四年,甚至更多时间,可见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