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234 傅抱石 1945年作 访石图 立轴

访石图
拍品信息
LOT号 2234 作品名称 傅抱石 1945年作 访石图 立轴
作者 傅抱石 尺寸 150×41cm 创作年代 1945年作
估价 5,000,000-6,000,000 成交价 RMB 16,10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立轴

题识:访石图。逸兴偶然聚,相携问二涛。草枯郊路近,水落石桥高。啸自林中出,禅于画里逃。山楼闲半日,真觉此生劳。梅瞿山同孙静庵、蔡玉及澹公访石公于金露庵,有诗见《天延阁集》,余三年前曾营为图也。傅抱石并记。
印文:抱石之印、乙酉、踪迹大化、其命维新
题跋:此海上名画家傅抱石所绘,亦丹坡藏架之遗物,特致□□同志惠存。□□□敬赠。
题签:(自题)访石图。抱石丁亥九月题。印文:傅
展览:“中国近现代十二大家展”,2017年5月10日至5月14日,江苏美术馆陈列馆。
说明:南京渊海阁装池。

由“渊海阁装池”—印所产生的联想
章好好
傅抱石《访石图》,纵150厘米,横41厘米,设色纸本,立轴,乃作者绘于1945年,而后于1947年自题签,并于包首处有“渊海阁装池”一印。作品在创作完成若干年后装池题签,并于画幅与题签皆有年款者,在傅氏作品中已属罕见,而透露当年初次装裱情况的“渊海阁装池”,则更为难得。以上两点颇不寻常,也是值得钩沉的。
在傅抱石于解放前所举办的各类画展中,最被研究者重视的,当属1942年在重庆举行的“壬午画展”。或许是因为《壬午画展自序》全方位阐明了傅抱石金刚坡时期的创作观,亦或许是那次展览确立了傅抱石在美术界的地位,总之,谈及傅抱石、金刚坡,“壬午画展”总是绕不开躲不过的。
不过,即便是在1942年便取得了艺术上的巨大成功,傅抱石的生活仍然一如既往的拮据。其收入在养家糊口之外,还要置办研究材料、创作材料,对于一位艺术家而言,后者显然是他理想中的生活重心,容不得半点马虎和将就。这种艰难的情境似乎在1947年仍未得到缓解,在“穷则思变”的逻辑之下,也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了傅抱石在解放前的另一次重要展览——是年10月27日在上海南京东路中国百货公司慈淑大楼二楼南长厅“中国艺苑”举行的“傅抱石画展”——这是一次以销售为要务的画展,后世对其关注和认识远不及“壬午画展”。
按叶宗镐先生《傅抱石年谱(增订本)》所述,1947年9月,傅抱石“携历年积藏之个人作品往上海,筹备展览”,月余后,10月27日于前述地点开展,“展出作品180余幅,且多巨制,山水、人物各半,深得好评。作品大多售出。”可见展览的销售还是成功的,而这其中又有一个问题是不容忽视的:180余幅作品,“且多巨制”,装裱费用显然不菲,而困顿中的傅抱石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好在陆衡先生于《傅抱石大典》中的记述给出了答案。
陆先生在《傅抱石大典》中关于1947年10月上海画展的记录之下,又记录了傅抱石高足沈左尧的一段话:“1947年在上海办展,(傅)生活拮据,拿不出装裱费,幸得南京一家裱画店答应赊欠,计划才得以实现。”那么,是南京的哪家装裱店,如此高尚又乐于助人呢?线索有限,只得按图索骥。所幸,一番查阅之后,上海天衡十周年(2014)春拍中的一件傅抱石作品进入了我们的视线——Lot 0258《松菊思予》(138.5×35cm,亦为1945年作,其时受创作环境限制,傅抱石大尺幅画作较少)。该作包首处亦有“渊海阁装池”印,并在傅抱石与友人在1947年展览现场合影时,出现在背景之中。
我们现在很难找到切实可靠的傅抱石当年上海画展的目录或者清单,但《松菊思予》与作者的合影成为了其参加过“上海画展”的铁证。《访石图》与《松菊思予》的题签用纸相同,包首皆钤有“渊海阁装池”印,可确切印证二者为同一时期同一店铺的裱工。《松菊思予》题签未属年款,《访石图》题签中则写明“丁亥九月题”,在时间上与1947年10月底的展览日期一致(当年10月27日,农历九月十四)。
综上,我们能确定当年那家允许傅抱石赊账的装裱店就是渊海阁,也能确定当年的展览作品中有《松菊思予》,而且《松菊思予》与《访石图》两幅作品尺幅、装裱形式、装裱时间和相关文献的相互印证,不能不让人做出更加大胆的假设——或许《访石图》亦是当年参展的180幅作品之一,其150厘米的高度在其中亦属“巨制”。得益于它们的参展与售出,傅抱石在经济上日渐宽阔,让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于研究与创作之中,并在其后的“南京时期”达到了又一创作高峰。

石涛是傅抱石研究最为深入的画家,其研究石涛始于20世纪30年代旅日期间,先后撰写有《石涛年谱表》(1936)、《石涛丛考》(1936)、《石涛再考》(1937)、《明末四奇僧》等多部著述。1937年抗战时期,傅抱石避走宣城,又实地考查石涛遗迹。其曾言:“石涛有许多诗往来于我的脑际,有许多行事、遭遇使我不能忘怀”,且“企图把石涛的一生……写成一部史画,以纪念这伤心磊落的艺人”。据已公开出版的傅抱石作品及相关资料表明,其居蜀期间(1939-1946年),创作的有关石涛行藏以及石涛诗意的作品多达30余幅。由此可见傅抱石对石涛的痴迷。
《访石图》描绘梅清与孙静庵、蔡玉、澹公同访石涛的故事。梅清以画黄山著名,“得黄山之真情”,与石涛、弘仁成为“黄山画派”中的代表人物。现代画家贺天健在《黄山派和黄山》中评道:“石涛得黄山之灵,梅瞿山得黄山之影,渐江(弘仁)得黄山之质。”梅清善诗和书法,并著有《天延阁集》、《瞿山诗略》,画有《黄山纪游》册。本作题诗,按题识记载,便录于梅清《天延阁集》之内。
梅清与石涛的往来唱和,还要从他们的一见如故说起。从年龄上来说,石涛较梅清而言属于晚辈,二人相距十八岁。石涛初到宣城时年仅二十七岁,与师兄喝涛驻锡金露庵。一切安顿停当,二涛便去拜访梅清,石涛、梅清二人初见便谈笑风生,倾盖如故。石涛当即写了七律一首为赠,并邀梅清择日回访金露庵。诗云:
汇左达名人共传,瞿山先生思渺然。
静把数编朝隐几,闲携厄洒夜移船。
已知词赋悬逸赏,好使声名谢尖埃。
我欲期君种白莲,揽衣直出青霞上。
不久,梅清亦邀同孙静庵、蔡瑶及澹云和尚连袂回访石涛,梅清亦作五律一首回馈石涛与喝涛:
逸兴偶然聚,相携问二涛。
草枯郊路近,水落石桥高。
啸自林中出,禅于画里逃。
山楼闲半日,真觉此生劳。
从此,他们成了忘年密友。石涛每次到宣城或到黄山,必到梅清家里作客,并经常同集宣城“世忠堂”、“天延阁”、“天逸阁”、“寄云楼”或“培风阁”等处,谈诗论画,共作流觞之会;或同攀黄海白岳,寻幽探奇,共写黄海之胜。石涛每次从黄山归来,偶有佳作,亦往往赠给梅清,二人唱和题赠不胜枚举。
据傅抱石“壬午重庆画展自序”所述,1941年3月,作《访石图》(纸本,46厘米×56厘米)。画成后,为诗人汪东激赏,专为此图作诗一首,傅抱石即请沈尹默氏题于诗堂,沈尹默书罢,又赋诗题于诗堂空隙处,《访石图》即以傅画、汪诗、沈书称“三绝”独步当世。现由傅抱石家属收藏。
本幅《访石图》据题跋可知为三年后再次营造。傅抱石此时仍居重庆金刚坡,正是其艺术创作日趋成熟之时,画幅由原先《访石图》的尺余小品、横氏构图,拉伸为五尺有余的竖式“之”字形构图,同时期的同类营造之法,于其重要作品《杜甫九日蓝耕会饮诗意图》(1944年作)中亦得见,或为其在金刚坡末期自我突破之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