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245 傅抱石 1965年作 茅山雄姿 镜心

茅山雄姿
拍品信息
LOT号 2245 作品名称 傅抱石 1965年作 茅山雄姿 镜心
作者 傅抱石 尺寸 106.5×276.5cm 创作年代 1965年作
估价 咨询价 成交价 RMB 186,875,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著录:
1.《光明日报》1965年9月4日,第四版;
2.《新华日报》1965年9月8日,第三版;
3.《江苏画刊》1992年第一期,总第133期封二;
4.《傅抱石年谱》第31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文字著录);
5.《傅抱石的世界》第445页,羲之堂文化出版社,2004年;
6.《瀚海十年纪念:书画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
7.《春华秋实—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回眸》,第148页,中国拍卖行业协会,2004年;
8.《现代书画投资—傅抱石卷》第46页,北京出版社,2005年。
9.《傅抱石年谱(增订本)》第480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文字著录)。
10.《雪莲堂藏画》,第108-115页,文物出版社,2015年。
题识:茅山雄姿。一九六五年六月,傅抱石南京写。
印文:抱石之印、江山如此多娇、乙巳
展览:
1.“其命唯新”纪念傅抱石诞辰一百周年,中国美术馆、文化部、江苏省政府合办,2004年8月。
2.“中国近现代十二大家展”,2017年5月10日至5月14日,江苏美术馆陈列馆。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光明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之一,是由中宣部直接领导的大型、全国性的官方新闻媒体;《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机关报;《茅山雄姿》先后在这两各媒体上发表,足以见傅抱石对此作的满意程度。作为傅抱石先生最后一幅完整的作品,《茅山雄姿》是他艺术最成熟的作品,也是代表他到最后所达到的艺术高度的作品。
傅抱石先生要为江苏省政协画一幅大画,由我陪他去茅山写生。在山下遥望山脉连绵气势,他说当年陈毅同志在这里领导新四军抗日,茅山也是革命根据地。一定要好好画。他要我把山顶上建筑画下来作参考。我爬上山,把那个破庙速写下来,交给傅老,经他加工看起来也颇具规模。他的这幅八尺《茅山雄姿》是他晚年唯一的一幅杰作。
——《重现光辉的珍贵历史—访江苏国画院奠基人、创始人张文俊先生》
《艺术名家》2007年第8期
此为傅抱石最后一幅丈二匹大画,原悬挂于江苏省政协礼堂,“文革”中流失,1997年7月,突现于北京瀚海春季拍卖会上,以308万元高价拍出。图曾于1992年第一期(总第133期)《江苏画刊》上发表。另南京博物院藏一件《茅山雄姿》画稿(25.5×68.6cm),为罗时惠女士捐赠。

——《傅抱石年谱》 上海书画出版社
叶宗镐编着 第481页
中国绘画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或是花鸟画,都不满足于客观的描写,它更高的要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因此在画上不仅要求表现客观世界,同时要表现主观世界。
——傅抱石

傅抱石一直是中国画写生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倡议者和践行者,在他的创作生涯中,经常外出写生,直至1965年(傅抱石六十一岁短暂生涯的最后一年)都有安排写生创作活动。1965年初夏傅抱石应邀赴南京东南方向的句容茅山写生。
东进林场。1960年春天,中共江苏省委、省军区为了纪念陈毅、粟裕率领的新四军东进抗日,决定在茅山植树造林。在大茅峰西坡开垦100亩的山地,造出陈毅元帅题写的“东进林”三个大字,用马尾松栽植3字,以麻栎镶嵌四周,一个字占地30多亩。秋红冬黄,象征革命常青。值得一提的是在傅抱石的写生稿里,“东进林”就记为了“东进林场”,这来源于现实又不同于现实的在创作,十分有趣。
几次大规模写生活动后傅抱石对祖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不少新奇的印象,这种短期游历与金刚坡山麓的朝夕相比更直观、更有新鲜感。速写方式是帮助傅抱石唤起对所到之处"也记"的"备忘录"。傅拖石说他的速写有时比"张天师的符"还要草率,确实,他画的线条游走速度很快,有的地方寥寥几笔就结束了,仅勾画出大体位置。
傅抱石立足古人写生传统为基础,在西学盛行的背景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不同于西方的写生模式。他的绘画作品中对自然形态的再现大多是以写生的方式进行,他在长期的写生实践中总结出有关写生的方法,他一直保持着理性、沉着的态度对待传统和外来文化,在大自然中积极寻找新的绘画表现形式和方法。
待把江山图画
/萧平

茅山作为道教圣地,于齐梁时期臻于极盛,以上清派修道圣地而著名,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因茅山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中国六大山区抗日根据地之一。
金陵多为丘陵地带,茅山亦是一座山脉绵长近十公里,海拔不过300多米的山,如何展现它的雄伟是一个难题。傅抱石在取景构图上,以平远构图,而且略带俯视,纵观画面:山势平缓,轮廓圆浑内敛,山上满覆草树,山间略带淡岚缥缈。傅抱石浓墨重笔用于描绘山脉,自右侧向左展现山脉的绵长;中景淡墨写辽阔的平原,水库清阔间以热闹的工厂、城镇;远景再写朦胧长山。开阔清淡的平原与厚重绵长的山脉强烈视觉对比之下,茅山的雄伟之势油然而生。
《茅山雄姿》创作于1965年的6月,彼时正是傅抱石的创作盛期,“茅山雄姿”四个篆字,写得苍劲有力,除却描绘茅山的自然风光,傅抱石还创造性地表现了古法中未曾表现过的工厂、大桥甚至新中国的城镇生活场景……这些素材被傅抱石有秩序的精妙安排,统一于他“往往醉后”的笔墨力量表现中,生动展现了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结合的气息。遗憾的是,完成此作三个月以后,傅抱石就突然的离我们而去,《茅山雄姿》便成为傅抱石先生生前最后一幅完整的作品。
《茅山雄姿》独特之处,不仅仅在于傅抱石创新表现茅山自然风光和城市面貌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傅抱石以一种区别于董巨笔下江南山水的技法,开创了中国画历史的新篇章。以泼辣厚重的抱石皴代替董源所创的柔和随意的披麻皴,以复笔浓墨代替矾头苔点,一改氤氲丰茂之江南山水的固式,用笔墨铺陈出磅礴多姿、潇洒灵秀的新江南山水。这种江南山水表现的新模式是傅抱石在画史上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地方,展现了豪情激荡、气魄雄浑、阳刚雄壮的新中国美学特征,是符合时代特征的美学发展需求的。
自清末民初海派之后,中国画坛虽人才辈出,却未有新的流派产生。正因为傅抱石的天才以及他这种符合新的时代特征的美学创新,方才有由他创立“新金陵画派”诞生,这是傅抱石的伟大之处。因此,《茅山雄姿》体现了新金陵画派对于中国绘画的改良和创新,它不仅代表傅抱石的个人巅峰,更标志着新金陵画派所达到的艺术创作上的高峰。
此幅《茅山雄姿》是傅抱石应江苏省政协邀请所作的巨作,描述的是红色根据地茅山,理论上是一幅红色题材作品,但傅抱石并不以贴标签的形式来表现红色题材,而是通过自己的创新表现来书写:在画面前景重笔浓墨写松林,这亦是一改古人写松之法,将松树的挺拔茁壮与无限生机跃然纸上。这与画面左上方热火朝天的工厂,热闹繁华的城镇相呼应,展现出新中国的一片欣欣向荣的面貌,将茅山的苍劲雄姿表达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被含蓄的表达在画中,使得此画更具观赏性。
傅抱石先生作画是有规律的,大胆落笔,细心收拾,《茅山雄姿》就是这样。傅抱石首先是大胆落笔写出一个开阔的局面,把大的黑白的对比和大的气象的走势在开始阶段全部解决,而细部又收拾的非常完美,使整个画面远观有气势,细看有内容。因此,《茅山雄姿》不仅从整体方面大的气象方面可以震撼观者,又有小的细致入微的刻画来吸引人。从大的气象上来讲,傅抱石的皴法、用笔,以类似于草书的狂放的笔法表现出来,给人以视觉冲突,带来无比震撼的效果。而细致到画面中又有城镇,有工厂、有水库、有寺庙,还有人物活动,这些细节上的安排布局山上山下相呼应,虚实处理使得画面特别的丰富,可以不断地从画中发现新的东西,这些都是傅抱石匠心独运的地方,这里面既包括他对艺术史上的江南山水的认识,又包括他在艺术创作中对新江南山水发现方法等等,都是值得玩味的。
傅抱石的大尺幅作品并不多,目前可知的在民间珍藏的大尺幅山水作品有《雨花台颂》、《虎踞龙盘》和这幅《茅山雄姿》。前两幅均为知名企业家收藏,除非他们参与展览,否则很难一见。因此,尤其显得《茅山雄姿》的可贵。
《茅山雄姿》可以说是傅抱石先生最后一幅完整的作品,是他艺术最成熟的作品,也是代表他到最后所达到的艺术高度的作品。在傅抱石个人艺术生涯里看,与金刚坡时期的作品不同的是,《茅山雄姿》是被赋予了新时代美学特征的代表作品;而在中国美术史里看,在山水画的变革创新这个方面,《茅山雄姿》又是开创了有别于董巨一派的新江南山水表现方式的范本。
(本文根据采访录音整理)
亦新 亦真 亦美——傅抱石的山水巨制
傅二石
傅抱石有三方自刻印章:“其命唯新”、“踪迹大化”、“代山川而言也”, 这是他终身不渝的信条。《茅山雄姿》一画所展现的恰恰就是新、是真、是美。
1965 年初夏傅抱石应邀赴位于南京市东南的40公里外的茅山写生。茅山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根据地,山区的特殊地形使日寇始终未能完全将其占领。50 年代以后这里逐渐形成著名的风景疗养区。傅抱石来到这里,抚今追昔,画家的创作灵感油然而生。他拿出随身带的速写本,边看边画,待离开这里时,一幅宏制巨作已初步构思完毕。同年六月,傅抱石完成了《茅山雄姿》一画。
《茅山雄姿》 的艺术魅力正体现在新、真、美三个字中。完成这幅作品后,傅抱石仅过了三个月,就因突发脑溢血永远离开了我们。而他留下的这件出色的作品,不仅展现了画家炉火纯青的绘画技巧,而且展现了画家旺盛的艺术创造力以及他永远的追求—新、真、美。(节选)
青山着意化新颜——傅抱石《茅山雄姿》读记
万新华
作为傅抱石最后生命里的巨制,《茅山雄姿》已经完全脱离了写生层面而进入主题创作,以一种宽阔、高大、雄伟的画面格局,创造了一种浓郁、繁盛、谨严的审美风格,比较成功地完成从一般自然山水向革命圣地山水的转移,从而实现了视觉语言、文化结构、审美趣味与时代题材的有机融合。
完成后不久,《茅山雄姿》即被悬挂于江苏省政协礼堂的显要位置,数年来见证着现代江苏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动。因此,它以独特的创作方式和富于象征意味的价值实现形式,在缅怀与歌颂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实践中获得了纪念碑的象征意义。9月,《茅山雄姿》先后发表于中共中央机关报《光明日报》、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在第一时间内迅速传播,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总之,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意境内涵,抑或是展示场地,《茅山雄姿》可谓是政治与艺术结合的结晶,充分代表着特定历史时期主流意识和社会主导价值观最集中的美学趣味。因此,它所有承载和播散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也非一般的山水画所能比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