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256 徐悲鸿 1942年作 四吉图 立轴

四吉图
拍品信息
LOT号 2256 作品名称 徐悲鸿 1942年作 四吉图 立轴
作者 徐悲鸿 尺寸 92×61cm 创作年代 1942年作
估价 12,000,000-18,000,000 成交价 RMB 28,75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立轴

题识:
1.壬午中秋,始成立美术学院,骝兄力也。印文:悲鸿
2.文裳先生正,悲鸿。印文:徐
展览:1. “中国近现代十二大家展”,2017年5月10日至5月14日,江苏美术馆陈列馆。

说明:
1.上款人朱家骅,字骝先、湘麟,浙江湖州人,中国教育界、学术界的泰斗、外交界的耆宿,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科学家和政治家。
2.此作已收录于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徐悲鸿全集》,该项目系“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主编为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和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悲鸿之子徐庆平。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物之美者,或在其性,或在其象。有象不美而性美者;有性不美而象美者。孟子有言:西子蒙不言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事上帝,此尊性美者也,然非至美。至美者,必性与象皆美;象之美,可以观察而得,性之美,以感觉而得,其道与德有时合而为一。故欲振中国之艺术,必须重倡吾国美术之古典主义,如尊宋人尚繁密平等,画材不专上山水。美术品贵精贵工,贵满贵足,写实之功成于是。吾国之理想派,乃能大放光明于世界,因吾国五千年来之神话、之历史、之诗歌,蕴藏无尽。
——徐悲鸿

上款人简介:
朱家骅,字骝先、湘麟,浙江湖州人,中国教育界、学术界的泰斗、外交界的耆宿,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科学家和政治家。

徐悲鸿1942年创建中国美术学院与朱家骅的支持
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于1942年10月主持筹建中国美术学院,其为民国政府教育部主管的国家级学院,其资金源于教育部中英文教基金会的“庚子赔款”,而朱家骅当时担任中英文教基金董事会委员长,他提议从 “庚子赔款”拿出经费定期支持中国美术学院,即“朱骝先先生,宏奖学术,提议于中英庚款委员会设立中国美术学院,每月经费一万元”(徐悲鸿语),使得徐悲鸿能够顺利创办起“中国美术学院”,因此徐在《四吉图》的题识中才有“壬午中秋始成立美术学院,骝兄力也”之语。
中国美术学院1942年10月筹建,1943年创办于重庆嘉陵江北岸石家花园。徐悲鸿首任院长兼研究员,另聘名画家齐白石、张大千等为研究员。此外,学院还先后聘请青年画家如吴作人、张安治、宗其香、黄养辉、王临乙、吕斯百、陈晓南、费成武、张倩英、冯法祀、孙宗慰、沈逸千、李瑞年、艾中信、董希文、周令钊、李桦、戴泽等为副研究员。
中国美术学院所在地石家花园建于1931年,原主人是重庆著名富豪、原同盟会会员、民主爱国人士、时任当时四川商会会长的石荣廷。石家花园别墅总建筑面积1912平方米,盖着中国古典式的“大屋顶”。屋身部分则是标准的西式洋房,室内房间高大宽敞,四面开窗,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式样,在当时重庆的私人住宅中十分罕见。1942年至1946年,石荣廷便邀请徐悲鸿居住在盘溪石家花园,不但将花园外的小楼拨给他住,还让他借住在石家花园的地下石室里。
石家花园属于重庆郊区,但通往市区的水路和陆路交通都很便利,门前有数百级的石阶直达嘉陵江畔,与当时迁至重庆的南京中央大学(徐悲鸿自1928年起一直在这所大学任艺术系主任)刚好隔江相对。中国美术学院主要以美术研究的工作为主,兼以研究生的教学,在重庆举办过两次院展,并在抗战胜利之初曾派出副研究员张安治、陈晓南、费成武、张倩英四人去英国考察和学习。
“中国美术学院”也成为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机构之一。 徐悲鸿先生在此期间创作了许多重要作品,包括《巴人汲水图》、《巴人贫妇》、《田横五百士》、《庭院》、《愚公移山》等著名画作。中国美术学院成为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机构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徐悲鸿就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中国美术学院亦与北平艺专合作办理,其名义维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后,中国美术学院改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
朱骝先先生,宏奖学术,提议于中英庚款委员会设立中国美术学院,每月经费一万元,使不佞筹备其事。吾因集合青年画家近十人与以合作,俾能以全力从事于艺。规定三章约法:(一)须有可见人之作品五十件以上;(二)文笔流畅;(三)须有利人之事实,至少与人知其倾向。应聘以后,更有详明之义务及权利规定,不欲国家妄费一钱,亦不加任何不合理之束缚于艺术家。草创逾年,规模未具,抑在抗战未得最后胜利以前,只在筹备,决不成立。倘他日同人出产可观,形势好转,当请诸国家或社会成一美术庙堂,以享祀艺神,令吾人魂有依归。此不特点缀太平,鼓吹文明,亦众人之乐也。若不幸,同人努力不足,信誉未立,援助既无,同情亦缺,则凡田亩当任人种嘉谷,不能荒芜长梯稗。此理想中之美术学院或竞不成,未可知也。
——节选自 徐悲鸿1944年《中国美术学院筹备志感》
1942年秋天,悲鸿准备着手筹办中国美术学院。它是由中英庚款董事会计划用庚子赔款建立的,是一所美术研究院性质的学院。由于战时的一切都很困难,只能因陋就简,院址设在沙坪坝对面的盘溪石家花园石家祠。
筹备处借用了盘溪石家花园的石家祠作为院址,这是一所建筑在山上的房屋。房屋分为两层,下面一层全部是石室,用石头砌成,沿梯而上,有宽阔的院落,中间有一座亭子,内置石家的祖宗牌位,两侧是两座两层的小楼,隔亭相对而立。小楼全部是木结构,制作粗糙,甚至连玻璃窗也没有。但在战时的重庆,这已是难觅的佳园了。周围有苍松翠柏,梅竹掩映,十分幽静。
出门便是一条青石板路。往前行数百米,有陡峭的数百级石梯沿山而下,直达嘉陵江畔。在半山腰的乱石中,有一股清泉奔泻而成的巨瀑,汇成一个很大的水泊。哗哗流水,给幽静的山林增添了美妙的声色。
中国美术学院筹备处的人员不多。由于徐悲鸿先生准备将它办成一所研究院,聘有研究院及副研究员,先后应聘的有张大千、吴作人、李瑞年、沈逸千、冯法祀、张蒨英、陈晓南、费成武、孙宗慰、宗其香等人。
廖静文《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
朱家骅,字骝先、湘麟,浙江湖州人,中国教育界、学术界的泰斗、外交界的耆宿,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科学家和政治家。然以其特出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精力,担当过教育、学术、政府、政党等多项重要职务,与中国政局的演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影响现代中国甚巨。朱家骅曾是中统负责人,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德关系的重要人物。
去台湾前,时任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长与教育部长的朱家骅负责将故宫、中央博物院的文物及书籍运往台湾,为中央研究院迁台做准备,同时收容国内各地有名望的教授,成为中央研究院在台发展的基础。
此幅作于1942年,时徐悲鸿在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悲鸿来到重庆,在中央大学担任艺术系教授八年(1928—1946),这段时期他居住在江北盘溪,每天摆渡去中央大学上课,晚上常常点着煤油灯画画,战火的弥漫与生活的清苦消耗着他,但在艺术上却是徐悲鸿的一个创作高峰期,不管是出于艺术语言的拓展,抑或为了释放内心的情绪,许多优秀的作品均诞生于此时。
在徐悲鸿的动物画中,鸡是一项重要的题材,尤其是雄鸡,富有象征意义,在逆境中不屈不饶的抗争,在一片漆黑中“一声天下白”,这种英雄式的形象在抗日战争年代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此幅为《四吉图》,这在徐悲鸿的同类题材画作中并不多见。从构图看,画面采取了徐悲鸿所常用的格式,一只雄鸡立于盘石上,极目四顾,所不同的是,盘石下面的草丛里,增添了三只正在觅食的母鸡,于是这一幕便融合了英雄气概与生活闲趣。英姿飒爽的雄鸡像守卫者,守护着家庭的安全,而在抗日战争中,不知有多少无名英雄,像雄鸡一样,为守卫家园而贡献力量,无私无畏,令人敬仰。
画法上,雄鸡造型生动,身姿挺拔,尾巴翘立,羽毛鼓起,昂首凝视,气势凛然,不容侵犯。其冠色鲜红,胸部敷白粉,几笔粗朴的浓墨扫出尾巴,红、白、黑相映衬,色彩耀目。奇石呈险势而出,石下杂草丛生,三只母鸡低头觅食,其浑圆的身躯,闲适的姿态与雄鸡构成鲜明的对比。整体构图巧妙,造型准确,笔墨在粗率写意与精谨细致之间交替,色彩在冲突中走向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