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9 清 火盆
LOT号 | 2539 | 作品名称 | 清 火盆 | ||
作者 | -- | 尺寸 | 直径59cm | 创作年代 | 清 |
估价 | 70,000-100,000 | 成交价 | RMB -- | ||
材质 | 形制 | ||||
最初的火盆制成年代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和生产力的提高,火盆变得更为精致,用途也更为广泛。铜质、铜胎珐琅制成的带罩或不带罩的火盆到了这一时期,成为了宫廷里必不可少的一类日常用器,在取暖、婚俗大礼、除夕庭燎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满族人入关前就有使用黄土火盆的习惯,到了清代,铜质精致火盆不论是做工还是材质,都比前代有了质的飞跃,一改粗糙之气,转为精致大气又不失沈稳之相。故宫博物院所藏《雍正行乐图》之雍正读书图中,描绘了雍正皇帝着汉装坐在火盆旁读书的情景,图中雍正皇帝右手拿著书,翘着二郎腿,左脚踏在烈火熊熊的象足火盆的边沿上,一副潇洒的冬日烤火之态。而同时期所绘《雍正十二美人图》中,亦有美人“烘炉观雪”之景一幅。而图绘着乾隆皇帝与子女们在宫苑内观雪玩耍的《乾隆帝雪景行乐图》中,亦有乾隆皇帝手持如意端坐于火盆旁,并伴有一皇子蹲于盆边添加树枝之片段。明清两代的皇宫都设在地处北京的紫禁城,冬季十分寒冷,实质上,宫廷内已有了用于取暖的地火装置,而兼有装饰功能精工细作的铜火盆,则是帝王取暖时对地火的补充,并非随人可用,据记载,清宫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并派出专人以严格管理火盆的取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