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68 清乾隆 铜胎画珐琅开光锦鸡牡丹长方箱
LOT号 | 5968 | 作品名称 | 清乾隆 铜胎画珐琅开光锦鸡牡丹长方箱 | ||
作者 | -- | 尺寸 | 长47.7cm;宽25.3cm;高24.5cm | 创作年代 | 清乾隆 |
估价 | 1,600,000-2,600,000 | 成交价 | RMB 3,220,000 | ||
材质 | 形制 | ||||
这件铜胎画珐琅开光锦鸡牡丹长方箱,内部分成21个格子,每格内有一枚锡瓶,应是宫中所用盛放珍品贡茶的茶箱。锡器无异味且密封性良好,故为茶瓶之首选。清代贡茶即按例用精锡制成瓶、盒,装妥后入箱。故宫博物院存有清代锡茶瓶,虽历数百年光阴而瓶中茶叶尚有余香。 铜胎画珐琅15世纪流行于欧洲,明末清初经传教士携入中国,康熙帝对西洋文化和工艺美术很感兴趣,对艳丽华美的欧洲画珐琅尤其钟爱。著名的耶稣会士郎世宁来华时即专门携带了一箱珐琅器充作礼物。传教士马国贤在给同僚的信件中记述康熙皇帝对欧洲的画珐琅十分着迷,并在宫廷作坊中竭力仿制,甚至直接要求传教士们与内府工匠一起绘制珐琅器。清宫档案也记载,康熙时武英殿设有专门“珐琅作”,康熙五十七年时,又改归养心殿管辖,并增设监造一人,可知康熙帝对其格外重视。各地官员,尤其是管辖通商口岸的两广官员,更是源源不断地向内廷输送能制作画珐琅的能工巧匠,在康熙帝的大力支持下,清代宫廷的画珐琅技术迅速成熟,并发展出以瓷为胎的画珐琅,即大名鼎鼎的“珐琅彩”。 铜胎珐琅器烧制工艺复杂,要先用铜制做成型的胎体,然后用白色珐琅料铺底烧制,然后在白底色上绘制图案,二次烧制,在此过程中对烧造的温度、时间和色料的纯度、配比等要求都很严格,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变形、偏色,故大型器物制作成本极高。这件铜胎画珐琅开光锦鸡牡丹长方箱内外皆绘有极精美的图案。正面开光中画盛放的牡丹和玉兰花,寓意“玉堂富贵”,又有桃花、万寿菊点缀其间,工笔细绘,一花一叶都尽态极妍。花丛中的湖石上伫立着一对锦鸡,雌雄双鸡各踞一石,回首顾盼对视,翎毛片片分明,双目炯炯有神,情态十分生动。开光外饰以缠枝花果,仙桃、佛手、西番莲、玉兰、石榴等形态优美寓意吉祥。四角点缀绿底红边的缠枝桃花云肩纹,清丽活泼;边框则饰以青花卷草纹,淡雅可爱。侧面各有一枚把手,装饰图案都是在开光中绘一对嬉戏于花枝上的珍禽,一侧是一对相向鸣叫的白头翁,另外一侧则是一对互相注视的八哥,姿态可爱,毛羽栩栩如生。外围装饰与正面相似,唯缠枝花果装饰稍加简化。背面开光中绘湖石牡丹,一对鸳鸯顾盼相视,恩爱缠绵。箱顶开光中绘制一枚欧洲纹章,但根据整体的图案和工艺特征,可知为清代宫廷制作的画珐琅器物,而非出自欧洲舶来之物。盖内绘一折枝花,两朵西番莲一俯一仰,配色红紫相间艳丽妖娆,造型吸收了欧洲流行的洛可可艺术风格,尤其是花叶的造型与洛可可艺术中常见的莨菪叶装饰如出一辙。 此件铜胎画珐琅是中西艺术交流的精彩产物,又带有欧洲族徽纹样,应是专为西方望族所定制,且此箱形体硕大,工艺精湛,色彩华美,在当时非一般官宦富贾所能承担,很可能是清廷特意下旨造办的外交礼物。保存完好,是一件罕见的蕴含着中西工艺、文化交流的珐琅重器。 备注:伦敦苏富比,2014.11.05,lot238。 展览:伦敦苏富比“大卫•霍华德——三个城市的故事”(广州,上海,香港)展览,No.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