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760 李可染 1973年作 花果山 立轴

花果山
拍品信息
LOT号 1760 作品名称 李可染 1973年作 花果山 立轴
作者 李可染 尺寸 70×46cm 创作年代 1973年作
估价 3,000,000-4,000,000 成交价 RMB 4,83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立轴
著录:
1.《可染墨韵之千岩竞秀精品》,图版23,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2.《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第268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3.《可染墨韵之积墨山水精品》,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
题识:花果山。一九七三年可染作于北京。
印文:可染、语不惊人
展览:
1.“可染墨韵之千岩竞秀精品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2.“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花果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云台山境内,花果山以古典名著《西游记》所描述的“孙大圣老家”而著称于世,名闻海内外。李可染此幅山水创作于1973年,画面是红与黑的色彩基调,前景红色的林木与远景黑色的山峦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视觉上是一种冲突,这种冲突也使画面更具有震撼力。两座馒头状的圆润山峰一前一后,以墨色浓淡区分出空间距离,山以没骨法写之,大片水墨渲染出饱满的山体,但是其中又透气,有层次。山脚下散布着白墙黑瓦的民居。前面是大片水域,两只渔船行走在水面上。从画面前方左右斜伸出的树枝向画面中心汇聚,打通了山与水的界限。枝干以浓墨写成,树叶以干湿、浓淡不等的红色染出,既有层次,又混成一片。整幅画面使人感受到一种浓墨与重色并置产生的强烈效果,体现出李家山水成熟风貌。

我父亲李可染先生革命题材的创作始于上个世纪的1959年,至文化革命结束前,分别以《万山红遍》、《井冈山》、《韶山》、《长征》等题材创作了一些作品,由于当时特定历史背景,创作受到一定的局限;但父亲努力通过这些作品,探索、解决如何用中国画的水墨语言去表现革命浪漫主义的题材。
1977年,父亲接受毛主席纪念堂的创作任务,同年5月在我母亲和李行简先生的陪同下,前往井冈山写生20馀天,完成了巨幅作品《革命摇篮井冈山》,此后鲜少有革命题材作品。1978年12月创作的《长征》,比较之前的作品在历史背景、创作动机和其他条件上都有不同,这是我父亲一生中少有的环境宽松、生活安定、心情较为舒畅的时期,也是他在艺术上开始积累和收获中国画改革成果之时,画面与之前同题材作品相比结构更为单纯、笔墨更加丰富;积墨法和浓郁的色彩使画面分量感加重,雄浑、厚重的笔墨将原本一座座、一层层的山峦化为更加整体、宏伟的山峰,使画面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同时山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让画中的山水更具有象征性,不能说这幅作品描写的具体是哪一座山,她是父亲胸中的山水;是我父亲借毛主席诗意中的“万水千山”的博大意境,以李可染样式的新水墨语言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东方写意精神。
—李小可
现任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
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黄山书画院院长

墨天神境李可染
深秀谨密
Lot1760 花果山
Lot1761 长征
李可染一方面从范宽、李唐、王蒙、石溪、龚贤、黄宾虹、齐白石等前人手中找到了某种图式和方法,作了一定程度的新综合,一方面从切身观察中得到许多新经验、新发现。这使他的观察有很高的文化起点,相对稳定的方向与范畴,又富于挑战性、进取性和发现性。
李可染的山水画,经历了三个时期的演变,这就是:一、钻研传统期(1953年前),二、写生探索期(1954至1960年),三、整合升华期(1961至1989年)。
1943年到1953年李可染钻研传统期的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多摹仿古代大家,另一类自出胸臆,但形式语言仍沿续传统,或有所综合提炼,参入个性,并不超出古典规范。总起来说40年代的山水画,放逸,活泼,充满灵动,善于幕仿井综合各种传统画法,洋滋着才华和聪敏。从1954至1960年间的写生探索期,李可染全力投入写生。大规模的有四次,他把写生作为改造旧山水画,从传统中“打出来”的探索途径。从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李可染的山水为整合升华期,1977年至1989年逝世前,李可染创作了一生最精彩的作品,此时的李可染,意识到“精神上的自由状态”之重要,他的作品也随着时光的推移,出现的愈来愈多,愈来愈精彩、完美。本场拍卖中lot1760《花果山》、lot1761《长征》均属于此时期作品,平面性增强,笔墨的独立性凸现出来,写意性扩张,抽象因素变多,内蕴也更加丰富,更加深秀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