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524 潘天寿 1961年作 春塘水暖 镜心

春塘水暖
拍品信息
LOT号 2524 作品名称 潘天寿 1961年作 春塘水暖 镜心
作者 潘天寿 尺寸 248×101cm 创作年代 1961年作
估价 咨询价 成交价 RMB --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已知著录】
1.《潘天寿画集》,图3,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2.《潘天寿画集》,第37页,香港南通图书公司,1978年。3.《潘天寿书画展宣传页》,中国美术家协会,美协浙江省分会,浙江美术学院,1980年。4.《潘天寿画集》,第102页,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80年。5.《潘天寿画集》,第8页,台北中华书画出版社,1980年。6.《潘天寿书画集》(上册),第165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7.《潘天寿书画集》(下编),第154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8.《现代美术家画论·作品·生平:潘天寿》,图版28,学林出版社,1996年。9.《名家翰墨·中国近代名家书全集(25)·潘天寿翎毛》,第80页,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10.《潘天寿诞辰一百周年纪念(1897-1997)》,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11.《潘天寿诞辰100周年(成都画展)》展览门票用图,四川省美术展览馆,1997年。 12.《二十世纪中国画家研究丛书·潘天寿》,第135页,天津杨柳青画社,1999年。13.《中国名画家全集·潘天寿》,第37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4.《中国名画家全集5 潘天寿》,版图3,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1年。15.《潘天寿作品精选·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图版3,天津柳青画社,2003年。16.《现代名家翰墨鉴藏丛书(卷七)·潘天寿》,第131页,西冷印社出版社,2005年。17.《中国浙江历代(古代、现代、当代)书画名家精品展作品集》,第68页,西冷印社出版社,2008年。18.《浙江四大家——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陆俨少作品集》,第180-181页,西冷印社出版社,2009年。19.《新民晚报》,2009年1月7日版。20.《杭州日报》品周刊B4版“杭州湾新闻”,2009年2月27日。21.《美术报》总第797期,第4版“视点”,中国美术学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2009年2月28日。22.《都市快报》,第13版“下周看点”,2009年3月1日。23.《点评中国书画市场》,第105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24.“浙江四大家精品展”宣传卡封面,浙江陶氏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09年。25.“纪念潘天诞辰一百周年一一潘天寿作品选”特种邮票册,浙江省邮票局、杭州市邮票公司、宁海县邮电局,1997年3月。26.《中国书画投资指南》,第11页,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年。27.《潘天寿全集·卷三》,第133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28.《雪莲堂藏画·卷三》,第222—227页,文物出版社,2015年。29.《2015年文化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潘天寿变体画展》,潘天寿纪念馆,2015年。30.《潘天寿变体画研究》,第56、57页,158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31.《童中焘解读潘天寿》,第146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32.《潘天寿书画精品集》,第132页,浙江摄影出版社,2018年。
出版:1.《艺术家》总第19期第137页,艺术家杂志社,中华民国六十五年(1976年)十二月,台北。2.《雄狮美术》总第135期第105页,雄狮美术月刊社,中华民国71年(1982年)5月出版。
【题识】
1.雷婆头峰寿者指墨。【印文】潘天寿印
2.此系笔画,误题指墨,年来古稀而健忘特甚,往往顾彼遗此,真觉(老)态龙钟矣,奈何。“觉”下脱“老”字。六一年初暑,大颐又志于雁山片石斋。【印文】潘天寿、知白守黑
【潘天寿自题签】潘天寿水牛,六二年初暑寿签。
【展览】
1.“潘天寿画展”,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1963年。
2.“潘天寿书画展”,中国美术馆,1980年4月—5月。
3.“潘天寿诞辰100周年(成都画展)”,四川省美术展览馆,1997年9月12日-21日。
4.“中国浙江历代(古代、现代、当代)书画名家精品展”,浙江博物馆,2008年。
5.“浙江四大家精品展”,杭州陶氏艺术馆,2009年2月28日至3月8日。
6.“第三届(杭州)艺术品收藏与鉴赏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典藏大展”,浙江美术馆,2012年10月。
7.“首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新疆国际会展中心,2014年6月25日至7月11日。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说明】潘天寿自题签条。

一件巨帧 扛鼎百年:潘天寿《春塘水暖》
1997年,北京的房价一平米还不到五千块;那一年,潘天寿的《春塘水暖》就以660万的天价成交,而1996年,后来2.6亿成交的徐悲鸿《九州岛无事乐耕耘》成交价是192.5万,李可染最大幅的《韶山》以154万成交。
二十年间风云变幻,北京的房价翻了十倍不止,潘天寿的名作《春塘水暖》,这只低调却又霸悍的水牛,此时又将振奋和温暖北京这个寒冬。
潘天寿先生一生勤恳朴素、性格平和,但内心却强悍、坚强,水牛是他特别爱好的动物,也特别能映照他的性格。据目前所知,潘天寿存世的画牛作品一共只有四件,除此幅《春塘水暖》外,有两件为横幅:《夏塘水牛图》,现藏潘天寿纪念馆;《耕罢》,现藏潘天寿老家浙江宁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另一件竖幅作品《耕罢》曾于2017年春拍现身拍卖市场,以一亿五千多万的高价成交;这幅23平尺巨制《春塘水暖图》创作于1961年,1963年就登载于最早出版的《潘天寿画集》,此后更是出版著录众多。1997年以660万元的成交价创下潘天寿作品的最高拍卖纪录。
《春塘水暖图》难得是宏大兼有活泼,刚健中蕴有秀美。画中的主体水牛眼帘低垂,眼神温柔,牛角和躯干却刚健厚重。水牛的静伏和水波的流动,一静一动,高崛的山石构图奇险,一角的竹枝花卉给画面带来烂漫春意。在如此大幅的画面中,也只有潘天寿有如此魄力,能完成如此力能扛鼎又朴素静美的大画,如此巨幅,只要立身在画前,都会被深深震撼。

潘公凯《高风峻骨见精神 ——谈谈我父亲潘天寿艺术风格的一个基本特征》
他晚年的一些代表作品,大致有两类最引人注意的结构形式,一类,不妨称作“体块组合”,另一类,不妨称作“骨架组合”。自然,许多作品是两种组合形式兼而有之,或介乎两者之间的。
在父亲的作品中,那种雄浑苍古的磅磁气魄,渗透在作品中的艺术素养,则是对祖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另一种理解和表现。强烈的民族意识,是他世界观中极可贵的部分,也是他思想感情的主要基石。在他的内心,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具体的,切实的,几乎可以触摸得到的。他把自己的艺术看成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延续中的一小部分,他力图以振兴民族文化来振兴民族精神,尽力使自己的艺术无愧于养育了自已的祖国和民族。这种雄阔的抱负和胸怀,就是充溢于作品中的浩然之气的源泉。他用强有力的艺术语言,谱写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颂歌。(摘录)
潘天寿先生的这件《春塘水暖》绝对是一件博物馆级别的作品
我觉得这件作品特别有代表性:一是潘先生的风格在这张画上表现的非常充分:画风姿势雄浑,构图纵横开合的完整性;尤其这件作品中款识的巧妙设计在潘先生的作品当中又具有特殊性,所以无论画风还是题款,都恰恰非常完整的表现了潘先生的创作特点和创作风格。从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上来看,潘天寿对于中国画创作中追求自己的艺术风格,在这张画上体现得比较多,比较丰富。有趣的是,这件作品潘老题错了,题成指画又加以另注,上边又另题一款加以说明,这个非常巧合,这个巧合也非常难得。有的画家他就没有这个可能性,或者说也驾驭不了这一种所谓的画面上出现的意外。所以潘先生恰恰是在中国现代绘画上是可以说最有胆识、最有胆量,而且画上最自由的一个画家,为什么呢?他将这个误笔误墨,就是说这一笔画错了,或者是这一个点子误点了,他都能利用上,他对于画面经营激巧,激巧不是技巧,激动的激,那种激巧和他的随意性这种驾驭中国画写意的精神、写意的特点,写意的创作方法,我觉得那是在历史上达到了最高度。就是因为这个,他在画面上给予我们一个非常难得的,就是独特的一个审美效果。这张画是潘先生的精品,而且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一个特征,就是他这张画的造险破险也好,经营位置角度也好,或者是从变法来讲也好,他这个特点都表现出来了,所以我觉得这张画有他的特殊性。我认为这张画值得进入博物馆那是绝对无疑的。
(张立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65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从师于潘天寿等名师。)
潘天寿《春塘水暖》品读
潘天寿先生本是农家子弟,自幼在农村长大,放过牛,对于牛特别有感情。也许浙东一带耕田的牛多数是水牛,所以潘天寿笔下的牛也全是水牛。水牛个儿大,力气也大,童年时代对牛的印象,一直在他记忆之中。这幅《春塘水暖》就是画家乡的水牛。
潘天寿画山石,往往只勾轮廓线,较少皴擦。相反地,他画的水牛虽然也用线勾勒,但更多采用大片泼墨。浓淡、大小不同的墨块很难说是表现牛身上的某一块肌肉,但给人的感觉,这确实是牛。与其说画家用心泼墨,不如说画家更注意留白,此画左下角的一枚章“知白守黑”就可当做注脚,故此,牛身上的墨块不是模糊的一片墨色,是黑白对比的需要。牛头也非常别致,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平撑出去的两只牛角,钢铁一般坚硬挺直。一般的水牛角多数是成圆弧形的,也有这样平直的。因为潘天寿画的牛是表现那种质实,不是为了表现牛的灵动,取平直自然胜于圆弧。头部的眼、鼻、耳,以及那根牵牛绳画得比较写实。潘天寿对鸟兽动物的造型,少以轻灵形象展示在画面上,总是以憨态引人联想。即使是此幅中牛的眼睛,实际是借猫眼画法来处置,给人的感觉,恰是中午时分,有耕罢暂休的意味。眼神特别的安祥、宁静。
牛身边的水纹流动圆转,既表现用笔之轻松,又衬托出水牛耕罢栖息水中的安详;同时与平直的线条形成对比。背景高高的石崖上,山花野卉伴随着疏疏密密的苔点,非常有节奏,生意盎然,岸石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卢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潘天寿纪念馆原馆长、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秘书长)
以目前所知,潘天寿存世的画牛作品一共是四件:一件是《夏塘水牛图》,现藏潘天寿纪念馆;一件1949年作《耕罢》,现藏潘天寿老家浙江宁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一件1958年作《耕罢》,2017年春拍成交价:RMB 158,930,000;最后一件就是这幅《春塘水暖图》。四幅作品,两幅横构图,两幅竖构图,都是水墨设色,其中的牛大致相同,但并不重复。横构图的牛在水中裸露大半个身躯,占去了画面的一半,画幅横展,水墨淋漓;而这幅《春塘水暖图》以竖幅构图将牛推向近前,从而留出空间,让巨大的“潘公石”营造背景,是独特的潘氏构图。“潘公石”以赭红铺染,赋予全图暖色基调,再绘“雁荡山花”,盛开石上,醒目而养眼。匐水小憩的牛两角横犄,睁着目光温存的大眼,眼神里流露出劳作后获得歇息的满足,令人望一眼便生爱怜之情。此画有双题,一为行书竖题,在画幅右腰间;一为古隶横题,在画的左顶端。竖题说此画系指墨所作,而横题则纠正此说,是笔墨而非指墨。然后潘天寿说自己老了,健忘特甚云云,十分有趣。此题潘天寿所署时间为“六一年初暑”,查1963 年7月第一次印刷的《潘天寿画集》,此图收录其中,但尚未有此题,左下方押角印“知白守黑”也未钤(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7月版《潘天寿画集》第三图)。由此可知“古隶横题”是潘天寿后来补题的,非作画同时所题,所以“六一年初暑”是追记作画时间。此画“文革”中险遭厄运,牛的背脊上有白色粉笔“③”的印记,就是当年造反派所为。
姜宝林 解读“潘天寿变体画展”作品
三幅作品分别是,图一作于1949年(指墨,横幅),图二作于20世纪60年代(指墨,横幅),图三作于1961年(笔写,竖幅)。
三幅画都是以水牛为主角,布局类似,特别是图一、图二两张更加近似,都是描写耕罢水牛洗澡的情景,图三因为画幅拉高又增加了一些内容。三幅画中的水牛动态类似、形象类似:图一、图二中的水牛牛背弓起,好像头从水中抬起;图三中的牛头较低,好像刚下水。牛的捉形都呈三角形,这样庞大的身躯体现了水牛甘心为人类服务的力量。牛头的形象和表情能体现出它的劳累所带来的疲惫,其形象大大地夸张,虽感到怪异,但却体现了牛的忠诚和与人的亲密关系。牛背以泼墨和干擦为之,将老牛身上脏兮兮的泥、毛混在一起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牛的背景都画得很完美,与牛相得益彰。两幅指墨背景的树石画得简约;图三的背景画得复杂,特别是巨石上面的一组杂草野卉画得很美,右下角插在水里的树桩也画得疏密有致,水面上呈三角形的三组大小墨点看似无意,实为有意,墨点形和墨点的大小及三者的关系都经营得极为严谨,节奏感很强,是画面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这三幅作品中的牛都画得厚重、怪拙,体现了牛的本性。丑中见美是潘老一贯追求的美学本质。
摘自姜宝林《解读“潘天寿变体画展”作品 》
童中焘解读潘天寿《春塘水暖》
画家“取材”,往往是情性的寄托。古人所谓“乐山”、“乐水”、“岁寒三友”或“四君子”,都是在拟人化的表现中,赋予作者的个性。潘天寿先生出生农村,幼时放过牧。他有感于水牛的强骨凝重和壮伟而驯朴的品性,先后有大幅《耕罢》变体数件,都是不同时期的精品力作。其中指墨二横幅(图114是其中之一)。尤其一幅1961年所作笔画大轴(图115),笔墨酣畅浑厚。清健沉雄,精严阔大,不仅反映了潘先生的艺术个性和造诣,也体现了中国画艺术表现的特征。
潘天寿先生谙熟画理画法,而在他的实践中,更寄予艺术表现上“明豁”的主张,也就是平常所说“豁然开朗”的意思,即显明、强烈、无所遮蔽,不拖泥带水。也可见潘先生质朴的个性。第一个特色,就是大疏大密和密处密、疏处疏:牛是一“大实”,横贯左右;石为一“大虚”。二者上下占了大幅十之八九。大石脚下和左边的小石,相对于大石,实中有虚。小石联接牛体与大石相间而成连贯之势。牛身大笔用墨,而留以空白,实中有虚,实而不塞,质重而势上举。大石只勾轮廓,是为“大虚”,苔草缀之,使大石虚空而“有”。除了上述大疏大密和“虚实实虚”的妙用,更有“密处密,疏处疏”的精微。恽南田说:“文征仲述古云:看吴仲圭画,当于密处求疏;看倪云林画,当于疏处求密。家香山翁每爱此语,尝谓此古人眼光铄破天下处。余则更进而反之曰:须疏处用疏,密处加密。合两公神趣而参取之,则两公参用合一之元微也。”(《南田画跋》)大石上端的山花苔草,正是密处加密以衬托大石的疏处用疏(大石为疏,苔点画法也是疏)。
摘自《童中焘解读潘天寿》
一件巨帧 扛鼎百年
潘天寿《春塘水暖》品读会
潘天寿巨幅《春塘水暖》品读会,11月6日下午在浙江赛丽美术馆举行,品读会由原潘天寿纪念馆卢炘馆长主持,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潘天寿弟子朱颖人,叶尚青;花鸟画家徐家昌;美术评论家范达明,美术报总监刘一丁等艺术界的大伽从不同角度详尽解读这幅作品。
『各位老师大家好!《春塘水暖》这件巨帧,真是久违了,今天又回到了家乡,所以看着非常亲切。这是潘先生《水牛图》中画的最好的,最有影响力的一幅大画。潘先生画水牛画过横的,也画过纵的。潘天寿纪念馆和宁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分别藏有横卷的《水牛图》,他早年也画过水牛,但总的来讲数量不是很多,尤其是大幅。我自己感觉《春塘水暖》用了一种农村的手法,因为潘先生他出生在农村,他小时候也放过牛,对牛的感情是很深的。所以他这张画实际上是表现一种牛的那种憨厚、质朴、吃苦耐劳那种精神。《春塘水暖》从冬天到春天再到夏天水是慢慢暖起来,本来是讲“春江水暖鸭先知。”实际上一个老牛在春耕的时候很疲劳了,到水塘里去休憩的那种安静,所以它很贴切。看到这幅画我就感觉到这个老牛是一种人格的力量,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这种品格,通过这些牛反映出来,所以画作就有思想力。
从画面来看,牛背泼墨后面山留些空白,黑白的对比。尤其是牛的那个头,宁海的牛有两种:一种就是这样直的角的,另外一种是圆弧形的角。潘先生是要表现那种刚直那种气势,他几张牛多数都是平头的,好像是铸铁石一样的坚硬的。它的头部、眼睛、鼻子刻画很细、很写实。近看感受到牛安祥的感情和情感。水纹是用柔软的线条跟当时的角形成对比,近景跟远景用一种平面处理方法,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要求。山石简单的线条里有节奏连贯,花草清新,这也是雁荡山花草的典型。潘先生在他的《雁荡山花》里也有描述。
《春塘水暖》曾经创潘天寿作品拍卖记录,价格是660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鹰石图》,还有《群英图》都拍到了一两个亿,潘先生画作市场价格越来越高了。』
—— 卢炘
『潘先生这张画在一块很大的画布一个很大的牛,对比很强烈。他在具体画的过程中间,我有一些体会,很憨厚,水牛的角若不是现在这样,画的力道要减少一半。空白也好、背景也好,连着水面有了对比,用灰颜色衬出来。他在具体的地方考虑很仔细,张大千先生讲潘先生的画“思考胜于琢磨”,他考虑的很周到,比他画的时间长,考虑的时间多。所以我们从小的地方去看,他的虚实关系,力量的对比都是可以体会到,所以《春塘水暖》不是一般的画,他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反反复复。潘先生的画要细细的研究,有一些人说看不懂,看不懂实际上是水平、理解的深度还在低一级,要细细的分析上才能体会到。』
—— 朱颖人
『《春塘水暖》是一件精品真迹。潘先生家在农村里,是他自己的生活感受,因为他小时候在家乡放过牛、砍过柴,帮家里面做过一些农业的事情。他家的前面有一个水塘,水塘很大。他当时经常在假期或者是礼拜日回家的时候帮家里面做点儿家务,放放牛、砍柴,耕地种田以后把水牛牵到塘里面休息。画里的生活气息很强,完全是出于潘老的感受、自己的感情画出来的。所以我们看到这个水牛的形象、特点、气息都很棒,是写实的。后面的野草也就是他家乡的生活中见到的一些花花草草。画的比较写实,里边有茅草,挂下来的比较长的叶子是茅草。绿颜色是石青颜色,石青颜色双钩重彩画花。水牛在画面上很突出,角、头、眼睛,以及水牛的肩、后背都画的很写实,很真实。虽然是一个老牛,精神上用线条来表现,包括眼睛很有精神,看起来好像是在休息的时候感觉到自己很舒服。牛的绳子,一定是牵的一个绳子,这个也很具体。整个是以线为主,以墨为主,线很大、很强,气息,墨色也是搭配的。有的地方浓一点,大块墨色,这样浓、淡、胶几个墨色结合起来表现牛的体积感,很具体,很美幻,就连眼睫毛的线都勾出来了,有一些地方也有用线来画的,以线为主,颜色辅助。《春塘水暖》写了几行字,很谦虚,说是指墨画搞错了。具体时间可能是61年或者是前一点,这是他的高峰期和后期画的这张大作,这段时间党的政策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潘先生这张画在这个时候画的特别有意义。』
—— 叶尚青
『《春塘水暖》应该说在潘先生的作品里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张杰作。60年代应该说是潘老创作的一个高峰。整个形势比较宽松,他的心情也比较好,画面最直接的。潘先生画水牛的有好几张,其他几幅都是指画,只有这幅是水墨画,他自己也以为是指画,实际上并不是指画,所以也在作品上进行了说明。
这张作品确实画的太好了,我看起来是百看不厌,也非常亲切。潘先生在农村小时候放过牛,对农村的生活有切身的体会。我想这么一张画让我画的话,画水牛怎么画?当然也能画,但是画出来就是很平平的一张作品。潘先生不但画了牛的形态,而是把牛的性格都画的非常好,把典型江南水乡的感觉在有限的画面里表现的都很充分。潘先生对雁荡山这一些景物是非常熟悉,而且通过自己的钻研,他找到了很适合他表现的形制。比如画面方石头,我到雁荡山也去过,那边的大石头很多,上面有苔藓也很好看,他就是把这个石头画好,一些草花既像又不像,我们说是“潘公石”,这是他画特有的一个特色。他用色彩,一点石青,一点红还不多,可是给人的感觉很亲切,就是很普通的一些花草,在画面表现出来使人感到真是太美了。』
—— 徐家昌
『潘老曾经说“山水和花鸟结合在一个画面当中”。《春塘水暖》是比较典型结合在一起的代表性作品,主体水牛,后面本身是花卉和山结合。春塘水暖,本身是站在主体水牛的立场上,它的感受。我想画家怎么会感受到水牛的呢?这个就是艺术家把自己的感情反馈到画面中,当然牛本身是有生命的,它也是一个活的劳动力,作为真正在农村生活过的人,他对水牛、耕田,他自己跟水牛本身天耕牲畜当中是有感情的。潘先生画这幅作品也体现了他自己的情感。田里边水牛最前边有一些比较细的树桩、树木和栅栏,这个栅栏实际上放在最前景,主体放在前景之后,主体后面又有山,山花跟山石,所以空间层次,这个画面不是一个平面,身体空间深度,这个水,水牛在这个水里头有一定的空间感。』
—— 范达明
『今天我就《春塘水暖》谈谈几点我的感受:
第一点,我认为从每个点走走。因为潘天寿先生曾经有过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叫做“绘画的图纸”就是图纸,这张作品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个白是整个画面中最精彩最重要的特点。右边牛犄角上面一小块白也是妙趣横生,那一小块白把整个牛犄角和牛身子的距离拉开。这个也是一个大师在绘画过程中让你感觉到不经意的地方,其实都是经意的。潘天寿还有一个理论是画面,他的画加一点上不去,拿一点下不来,歪一点不行,正一点不行,包括石头的面和牛身上的面都是这样的,虚和白的点、线非常非常的巧妙,石头本身是实的,但是他用白来处理,这是典型的“以虚就实”,画面上的处理是非大手笔做不出来的。如果把这个牛身上的白点涂掉也不行,这个时候恰恰牛身上的几块白和石头下面几块碎的石头又形成一个呼应,这就是虚中就白(就实),实中就虚,大则碎之,碎则整之,就是这么一个逻辑关系。第三个是三条线。第一条线是石头的外缘线,石头的外缘线所形成的直角、硬角,包括它的结构;第二条线是牛背和牛犄角形成的一条线,这也是一条线,这是一个弧线和上边是一个直角的线,底下是一条弧线;第三条线是近景的竹篱笆形成的几条碎线。三条线形成了“三个空间”。第一个空间在前面竹篱笆;第二个空间是牛;第三个空间是石头。《春塘水暖》是潘天寿在所有作品中非常具有比较精彩的一张作品,也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张作品。』
—— 韩璐
『很激动今天有这样的机会看到《春塘水暖》,因为这件作品一直在出版物上看到,属于私人收藏。我们知道潘老的水牛,现在能见到的应该是四件,有两件是横构图的,这两件都是在公家机构里边。有两件是竖构图都是在民间。去年春拍的时候,1958年《耕罢》拍了1.59亿。潘老画牛的作品比画鹰的要少很多,应该说《春塘水暖》是精品力作,尤其是我们看到同样的题材因为构图的不同,因为画幅的不同,画面安排上是很不一样。两幅竖幅的水牛一件是1958年是大跃进时候画的,跟《春塘水暖》比起来肯定是后者更加成熟一些,重点刻画的牛头和牛背,牛头眼睛特别炯炯有神,两个犄角用焦墨的方式勾出来的,质感非常好,几笔就把牛角的质感跟牛身的质感区别很大,主要是用笔用墨方式的不同,这个就是中国画的写实。牛背上水墨的处理也是非常富有层次,有特写意味的。潘天寿先生1954年到雁荡山写生以后整个画的题材画风有了很大的转变,《春塘水暖》画面上部把雁荡石、雁荡山花题材结合起来,非常典型。牛感觉让人很亲近,温顺,是以静为主,静和稳为主,水性的处理又是动态的。总体来讲这件作品:第一,《春塘水暖》是潘先生为数不多的水牛题材作品中的一件,稀缺性是不言而喻的;第二,《春塘水暖》是1961年的作品,是潘先生创作盛期的作品,具有典范意义的;第三,市面上潘天寿这么大的作品是很少,《春塘水暖》这样博物馆级的作品现身,重要性不言而喻的。』
—— 陈永怡
『潘老绘画题材中,水牛、山石或者是青蛙、山石的题材非常多,我们称之为变体画。首先潘老能够抓住一个社会上自然界的一种对象、一个物体来阐述一种思想,而且不断地重复,层层加深,这是他的一个非常强烈的一个特点。把一个牛放在水里,通过牛的感觉能够体会到当时社会的一个发展的情况,当然潘老也非常敏锐的感觉到自然灾害即将结束,新的生活即将开始。从潘老师的作品中间看到他当时的心态和内容,我想艺术家是要有使命的,有相当多的艺术家为社会的使命感在里边。作为一张大画,《春塘水暖》整个布局的经营是非常重要的,从远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是“层次”。这幅画仔细看一下有5-6个层次,离我们最近的是篱笆,右下角的部分;第二个层次是水纹,线条的水纹;第三个层次是牛/牛头;第四个层次是山石或者是花草;第五个层次应该把落款放到里面去,这个层次非常好,而且是层层相迭,一步一步往里走,有一个逻辑关系在里边。第二,上下的呼应,这幅画如果中间裁一刀其实是两幅作品,上面一幅作品,下面一幅作品,完全可以变成两幅作品,通过山石连接起来,上面和下面有一个呼应,每一个部分里边也有相应的呼应。这个呼应很巧妙的是右下角的篱笆和山石左面的一个有点儿像直角的转折线条,更精彩是后边落款的补款。他这个补款和右下角的篱笆形成非常好看的一个对应,一个呼应。 』
—— 刘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