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55 明15世纪 金刚无我佛母
LOT号 | 6355 | 作品名称 | 明15世纪 金刚无我佛母 | ||
作者 | -- | 尺寸 | 高23.3cm | 创作年代 | 明15世纪 |
估价 | 800,000-1,200,000 | 成交价 | RMB 1,840,000 | ||
材质 | 形制 | ||||
合金铜、嵌宝石 西藏 金刚无我母(Vajra Nairatmya)乃藏传佛教密续重要的女性神祇,在《喜金刚本续》中,她与本尊喜金刚(Havajra)呈“双运”姿态,是无上智慧的化身。同时,金刚无我母也作为萨迦派道果传承中的圣使之一而受到崇拜,其单尊形象应运而生。在今西藏江孜县境内的白居寺集会殿二层道果殿中存有一组创作于15世纪左右的萨迦派道果传承祖师泥塑,金刚无我母便位居其中。相同的情况还出现在现今保存于敏珠林寺、原属扎塘寺的一组创作于16世纪的萨迦派道果传承祖师铜像中。在这两组造像中,金刚无我母形象具体表现为:头戴五骷髅冠,面容忿怒,上身赤裸,饰璎珞与披帛,左手持颅碗,右手持钺刀;下身着长裤,左腿弓立,右腿盘曲,坐于莲座之上。 此尊金刚无我母铜像的图像学特征与上述两例完全一致,其面容刻画生动,肢体塑造饱满有力,姿态闲逸洒脱。同时,铜像于眼部、口齿及周身装饰错嵌金、银、红铜,这样的贵金属错嵌工艺不仅能使造像整体彰显华丽风貌,亦说明此像在制作之初便受到极大的重视。造像底座下沿镌刻藏文题记,遗憾的是我们无法从题记内容中得出施造者以及造像出处的相关信息。在存世的相近风格造像作品中,有一部分可通过题记与某个特定的教派或地理位置相关联,接下来我们将借助其中三件作品就此尊造像的产地及艺术风格进行简要分析。第一件作品为收藏于瑞士莱特博格博物馆(Museum Rirtberg Zurich)的一尊阿閦佛坐像1,造像底座镌刻的藏文题记记录此像由一位名叫贡却沃色的古格僧人于“土兔年”,即公元1459年捐施,从而使其与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产生了联系。第二件作品为私人收藏的一尊祖师铜像2,通过题记我们得知,此尊造像所表现的是萨迦派“俄巴”传承祖师穆钦.衮却坚赞(1388-1469)的法相,其作为萨迦派“俄巴”支系开山祖师俄钦.贡嘎桑布(1382-1469)的法传弟子,帮助其师兴建俄尔寺并继承法座,成为该寺第二任座主,于创立“俄巴”一脉事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此像应制作于后藏地区,且极有可能与俄尔寺有密切的关联。第三件作品为日摩曼家族旧藏(Zimmerman Family Collection)的一尊索南伦珠喇嘛像3,索南伦珠(1456-1532)是萨迦派历史上另一位享有崇高地位的上师,在尼泊尔北部的木斯塘(Mustang)极具影响力。通过造像所镌刻藏文题记的内容可以得知,此像由木斯塘当地的贵族家庭所捐施,使我们有理由推断此像很可能铸造于木斯塘当地。 通过上述举例,可勾勒出关于此尊金刚无我母铜像艺术流派及产地等问题的大致轮廓。15-16世纪,此类风格的造像曾受到广泛的推崇,经整理发现,存世的相关作品大部分与萨迦派传承有关,虽然可以肯定,创作这些造像的工匠们同时也会为包括噶举派、本波派在内的其他宗教团体服务,但他们与萨迦派之间显然保持着更为固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萨迦派的影响,相关的艺术风格也在西藏西部、后藏以及尼泊尔北部地区流行。而这些造像惯用贵金属错嵌的工艺特征则很可能与长期存在于西藏西部,受克什米尔影响的艺术传统有关。此尊金刚无我母铜像,因其风格的典型性与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应被视为此类作品中的佼佼者。就目前而言,已发现的金刚无我母铜质造像数量十分有限,更使此件作品可称珍罕! (撰文 马逸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