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1 李昌鸿 2006年制 青玉四方
LOT号 | 1691 | 作品名称 | 李昌鸿 2006年制 青玉四方 | ||
作者 | 李昌鸿 | 尺寸 | -- | 创作年代 | 2006年制 |
估价 | 16,000-30,000 | 成交价 | RMB -- | ||
材质 | 形制 | ||||
底款:昌鸿治陶、昌、鸿 盖款:昌、鸿 把款:李 铭文: 1.夙闻风物盛,今作此山行。红叶林中舞,云根石上生。秋花尤自发,百鸟向人鸣,未尽兹逰兴,东方月己明。丙戌寒露,昌鸿书。 2.(壶底)我行我欸,我欸我行。岁在丙戌年作。 说明:附证书 660cc 愙斋心赏—大彬壶韵 ·从“愙斋”到“梅景书屋”的紫砂情缘 吴大澄(1835-1903),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白云山樵等,晚号愙斋(因其所获愙鼎而得名),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历任广东、湖南巡抚。善画山水、花卉,精于篆书。 吴湖帆(1894—1968),江苏苏州人,为吴大澄嗣孙。又名倩,别署丑簃,号倩庵,书画署名湖帆。三四十年代与吴待秋、吴子深、冯超然并称为“三吴一冯”。建国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画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 明朝以降,紫砂壶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伴随着茶文化的变迁而渐渐受到追捧,也走上了几乎必然的文人化道路。之所以说是文人化道路,其原因在于文人作为市民阶层的主流,他们不仅崇尚艺术,更注重生活品质,对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一不有个性的需求,如时大彬早年好作大器,自游历苏州结交陈继儒等文人后,制壶风格便由大转小,直接奠定了后世紫砂的尺寸基础。清朝之时,陈曼生与杨彭年等人的合作促成了文人对紫砂艺术的进一步影响。 清末咸丰三年,吴大澄生于江苏吴县,吴氏一族以精通鉴赏、富于收藏而闻名,他与吴湖帆祖孙二人先后凭借“愙斋”及“梅景书屋”之藏,在明末清初动荡的历史中形成了自成一脉的家藏之风。在吉金、古玉、书画等门类之外,亦有宜兴之紫砂壶为二人所珍。吴大澄常请名手至家中作壶,壶底钤“愙斋”阳文篆书方印。《阳羡砂壶图考》载:“(大澄)因倩人至宜兴依式仿造,别制壶式数种以贻知交”。制壶名手俞国良、黄玉麟、赵松亭等人均与其合作。出生于收藏世家的吴湖帆自8岁起便成为了祖父吴大澄“愙斋”所藏的继承人,成年以后受故宫博物院所聘担任审查委员,有鉴定“一只眼”的美誉。他在紫砂方面亦受“愙斋”影响,除藏有祖父所传诸器之外,也与当时来自宜兴的大家交往颇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无疑就是他与顾景舟的忘年之交。二人的交往始于沪上紫砂名店“铁画轩”,当时的铁画轩是众多艺界名流的聚集之地,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老板戴相明更是与顾景舟颇有交情。在戴老板的引荐下,顾景舟与“铁画轩”的常客——吴湖帆、江寒汀、唐云等书画金石大家一见如故,顾老曾说过:“拜访那些书画大家,我每次都是心存敬畏的,我是以谒见之心敬仰他们,又从他们的谈吐中吸取艺术营养。”1948年,为了纪念这份难得的缘分,顾景舟特意用时两月,抟制了六把“石瓢壶”赠与四位挚友,除吴湖帆自留的一把为江寒汀所绘,其余壶的正面均由吴湖帆画竹一丛,并于背面留下前贤咏竹之作,其中由顾景舟收藏之作刻有“但为清风动,乃知子猷心”二句,表达了吴湖帆对这位一代紫砂泰斗的欣赏。 ·大彬其人 明万历间,宜兴有制壶大家时大彬,其器“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周高起着《阳羡茗壶系》载:“时大彬,号少山,或淘土,或杂碙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具足。不务妍媚而朴雅紧栗,妙不可思。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陈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施茶之论,乃作小壶。几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遂于陶人标大雅之遗,擅空群之目矣。”顾景舟先生说:“砂艺史上一致推荐的大家,当以时大彬为典范。他的贡献在于:对砂艺开创时期技艺法则的创造性革新,这是后辈从业者都应该为之歌功颂德的;更重要的是,他为后世留下了稀世杰作,创紫砂艺术陶文化的先河。”(顾景舟《紫砂陶史概论》)时大彬的作品自明代万历之时便已“一壶难求”且价格昂贵,林次纾在《茶疏》中云:“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大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 周高起(1596-1645)在《阳羡茗壶录》中自云因时壶价高不易得,只能收残器已自娱。在近期的拍卖市场中,《时大彬制圈扭壶》在2010年仅单件作品就斩获1344万元成交价。 此次上拍的两件作品均珍藏于量身定制的金丝楠木囊匣中,木盒外阴刻“时大彬壶,愙斋所得”,其中的四字篆书“时大彬壶” 篆法谨严、笔致挺秀,为吴大澄典型风格,四字行书“愙斋所得”直接指明他们皆为其“愙斋”旧藏。内衬板题“明时大彬手制砂壶二。吴县吴氏大邑亭珍藏,翼燕署,辛酉三月重装”。还钤印有“吴迈”二字金文小印,“翼燕”即为吴湖帆。由此可知他们为吴湖帆在1921年所重装。匣内以柔软的丝绸填垫,制作精良,能与砂壶交相辉映,显示了收藏世家严谨的素养和高超的品位。 壶式之一为“菱瓣圆壶”,壶身造型作六瓣菱花形,其壶钮、口盖、壶身、圈足皆为菱瓣,线条由上至下一气呵成,富有韵律感。花瓣收束成口,与盖纹紧密结合,壶流呈三弯形自然胥出,与耳把相互呼应。整器造型端庄规整,秀美明快,形式别致,泥料色泽古意盎然,壶底刻“庚戌秋日,时大彬制”二行八字楷书款,庚戌年为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壶式之二为“扁圆壶”,该壶以本山绿泥为胎,掺以黄色熟料,在光线下呈现玉石般的温润光泽,古意盎然,尽显紫泥肌理质感之美。器形光素简洁,壶体沉稳端庄,在肩部略微内敛,壶盖微微穹起,上有扁珠形壶钮,整体观之通融圆润,实为案上陈列之佳器。壶底以楷书精刻“大彬”二字,刀法利落,字型规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