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2 陈洪绶 炼芝图 立轴
LOT号 | 4022 | 作品名称 | 陈洪绶 炼芝图 立轴 | ||
作者 | 陈洪绶 | 尺寸 | 103×43cm | 创作年代 | -- |
估价 | 1,500,000-2,600,000 | 成交价 | RMB 4,082,500 | ||
材质 | 设色绢本 | 形制 | 立轴 | ||
出版: 1.《青岛市博物馆藏画集》,第38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 2.《陈洪绶全集》(二),第179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 题识:老莲洪绶画于青藤书屋。 钤印:陈洪绶印、章侯氏 说明:此作品原为青岛市博物馆藏画,后退还。 何村真隐地 笔间尽深情 ——陈洪绶《炼芝图》赏析 陈洪绶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少师事刘宗周,深受其人品学识影响,后逢朝代更替巨变,陈洪绶便陷入“英雄无路,报国无门”的困境之中。在明亡后,其孤傲倔强,不为清政府合作,狂放不羁,唯有寄情书画。也正是因其在政治上的遭遇,对陈洪绶的作品风格有着极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荒诞而深情,充满怪趣味和真性情。用笔清圆细劲、润洁高旷,色彩沉着含蓄,格调高古,享誉明末画坛,与当时的顺天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后与蓝瑛,丁云鹏,吴彬合称“明末四大怪杰”,张庚亦在《国朝画征录》评价其云:“其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隋、唐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也”。 本作题款“老莲洪绶画于青藤书屋”。由此落款“老莲”可知,本作为陈洪绶晚年时期作品,此推断在落款“青藤书屋”也可体现。明朝灭亡,在绍兴的鲁王政权失败,陈洪绶从诸暨迁居至徐渭故居“榴花书屋”,屋前有池,方不盈丈,不涸不溢,号称“天池”,旁有大安石榴树,书屋也因此得名,池边青藤一株,为徐渭手植,枝干蟠曲,不如虬松,覆盖方池。陈洪绶手书“青藤书屋”匾,从此,“榴花书屋’易名为“青藤书屋”。时人记述,甲申之变的消息传来时,陈洪绶正寓居于徐渭的青藤书屋,悲痛欲绝之下,他“时而吞声哭泣,时而纵酒狂呼,见者咸指为狂士,绶亦自以为狂士焉。” 陈洪绶的画风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的陈洪绶,画法多从晋唐而来,习古加以自己的变化,方圆结合,用笔平稳舒缓;中期的陈洪绶,人物造型夸张而奇特,行笔较快,多方折用笔,顿挫刚硬;晚期的陈洪绶用笔则偏向高古游丝中又兼提按,用笔老练,细圆自然,出神入化。由画风也可窥见本作为晚期用笔风格,中部以一老人为主,头着纶巾,怀抱古琴,包以锦缎,倚靠在嶙峋怪石之上,双目远眺,亦或沉思,亦或冥想。衣纹用笔圆润细劲,开脸准确,神态情绪刻画生动,敷色轻薄淡雅,是典型的晚年用笔风格。一小童持藤杖立于老人身后,目光落在画面右下方的铜炉之上,铜炉内烹桃花茶,铜炉以石绿敷色,矿物颜料具有的厚度可以很好的表现出青铜器物的厚重感,这也是陈洪绶在绘制青铜器物时常用的绘画手法。 陈洪绶的绘画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是一位继承古代传统,开启近代人物画新风的重要画家,对重振元明以来衰落的人物画具有重要作用。清初以来的重要人物画家如华嵒、罗聘、任颐等均从他那里得到启发,创造出各自的独特风格。本作原为青岛博物馆旧藏,在《青岛市博物馆藏画集》和《陈洪绶全集》均有出版,陈洪绶高洁的内心和不凡的功力都在此画中得到了展现,是一件难得的精品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