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6 倪瓒 1362年作 水竹居图 手卷
LOT号 | 4036 | 作品名称 | 倪瓒 1362年作 水竹居图 手卷 | ||
作者 | 倪瓒 | 尺寸 | 引首30×63cm;画心32×90cm;题跋32×584cm | 创作年代 | 1362年作 |
估价 | 35,000,000-40,000,000 | 成交价 | RMB -- | ||
材质 | 水墨纸本 | 形制 | 手卷 | ||
著录: 1.莫旦著《弘治吴江志》,卷七第259、261页,卷十第373页,卷十四573、719、865页,收录俞焯水竹居记及人物、诗跋等,弘治元年(1488)年。 2.王鏊著《姑苏志》卷三十一(第宅),第47页,收录倪瓒诗跋、俞焯作记,正德元年(1506)。 3.《吴江县志》卷八,第413页,嘉靖四十年(1561)。 4.《震泽县志》卷八,第24页、第35页,第20页,光绪十九年。 5.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二)、卷四十八,第宅四。 6.倪瓒著《清閟阁集》,第358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 7.《全元文·46》,第611页,凤凰出版社,2004年。 8.朱存理著《珊瑚木难》卷八,第206页,收录倪瓒水竹居卷诗跋。 9.钱谷著《吴都文粹续集》卷十八、第62页,收录水竹居卷倪瓒诗跋、俞焯作记。 10.李日华著《六研斋笔记》三笔卷二,收录水竹居卷图、倪瓒诗跋、俞焯作记。 11.陆时化著《吴越所见书画录》卷一,第51页,收录水竹居卷图、倪瓒诗跋、俞焯作记共一十八条元明题跋,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怀烟阁刻本影印本。 12.陆心源著《穰梨馆过眼录》卷四,第44页。 13.《仪顾堂题跋》卷八,第65页。 14.《潜园总集》,第100页。 15.端方著《壬寅消夏录》(一)(续编四库全书1089-子部-艺术类,第479—486页)。 16.李葆恂著《无益有益斋读画诗》。 17.缪荃孙著《云自在龛随笔》,卷二,第51页,商务印书馆,1958年。 18.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三),第175-179页,故宫出版社,2015年版。 19.《楚默全集》,第364-365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 20.《倪瓒研究》(《朵云》第62期)之张子宁《漫谈倪瓒<水竹居图>》),第245-24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 21.《岭南学报》第八卷,第二期,第75-80页载容庚《倪瓒画之著录及其伪作》,岭南大学出版社,1948年。 引首:水竹居。东隐。钤印:江南乔木、沈洪雄仲图书、东隐 题识:吴下人多水竹居,俞公染翰笑谈余。记文固已澜翻甚,啸咏应当雨霁初。篇什谩劳陈组绣,园池无复有禽鱼。只今萧散南湖上,种玉疏清孰侮予。仲和兄吴城宅中有水竹居.闻甚清邃.兵后以其地处军卒.因迁居松陵南湖之上.亦种竹疏渠婆娑其间比之城中尤清旷也。俞尹作记,澜翻浩汗,虽白首暮年尤不除少年举子习气耳。题燕适之所曰水竹居,吴人多用之,类皆凿池种竹以夸深静也。余至吴中士人家,每见如此,故篇中悉及之。至正廿二年岁壬寅,倪瓒。 题跋: 1.洪范五行其一曰水,论其所以相生者不曰金耶。然□天载地,水之为物至巨也。世言河源与天汉接,所以泄于尾闾,涸于沃焦者,抑岂五金所能生哉。惟蒸而为云,沛然以雨也,实干以气化之,故干为金,而凡火日形气丽于天者,多由金光而变幻之,雷电亦然耳。故金在熔化,而汞水非火所能制范而合之,非如水火木土着坏相也,非天一所生故耶。其在夜旦之气,由地六而升为露,则又兑金之所以成者,则其源也,清积而厚者,水耳。植物在震曰苍筤竹,一切草木率由子种而生,惟竹虚中而有筠,骤长而不积于渐,抱箨而乘气犹胎也,走根而生不择地也。雷以声之,盘结而族处之,区别于草木之中,其性其情,为化木之走者,受气于天者,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也。受命于地也,独故既斩而不复萌焉。无求生以害仁也,移根必南枝也,凝荫而不受暑也,义也。谓其乘震长男之气,一以清凉而却俗尘者,竹耳。仲和以之而名其居,所以得几而止者,德日以新,体圣之清,如见成汤与夷齐也。岂惟一室格物,由是而知至圣贤,日有以进之耳。然则火烈不可近也,金厖凉而存于杀也。惟水木为真元生气之机,而竹为非木之木,尤为有直清之操者,翛然泠然,余将径造以从其所乐也。一勺之多及其不测,不知还润千亩否。因书以记之。至正十五年(1355)乙未春王正月望后,合沙俞焯记。钤印:俞焯、午翁 2.此水竹讲义一篇,虽不纯粹要为老作,非晚进所到也。瓒评。岁壬寅九月廿六日,笠泽东渚书。 3.高人何所适,水竹乃真赏。仰瞻翠檀栾,俯爱清滉瀁。雨点玻璃碎,风击琅玕响。濯缨心自远,避暑神先爽。深存渭滨意,欲继山阴往。幽悰亦同好,无由税尘鞅。张纬。钤印:张德机 4.竹映桐阴侵砚席,水浮云影上帘旌。高人閟室多幽雅,图史樽罍悦性情。 王令显。 钤印:王令显印、王氏光大 5.濒湖三径虽吴地,绕屋千竿即渭川。既是主人容直造,不妨就借剡溪船。 鲁东孔思构。钤印:阙里孔思构基道印、肯堂、宝昌 6.此地风云久郁蟠,何人临水种琅玕。波涵秋影苍鸾舞,风散晴烟白鸟寒。把钓莫随巢父去,题诗还共子猷看。更烦斩截开渠溜,休放源头活水干。金玫。 7.□□池上绝尘氛,潇洒相看只此君。降渚己沈苍玉佩,临波还洗翠绡裙。朝旸凤下春初浴,秋雨龙吟夜每闻。欲借一竿长钓此,扁忘何日棹溪云。 吴下高恒吉。 8.之子乐肥遁,贞居远俗氛。清溪送明月,翠竹上浮云。洗耳能忘我,虚心有此君。婆娑冰雪际,尔汝亦欣欣。兖国颜肃。钤印:子邕父 9.淇渭结庐非俗士,满溪冰雪映虚檐。龙吟深窟来秋籁,练写寒梢浴夜蟾。独乐政求三友益,寸心不染一尘纤。王郎好直清如许,日对此君宜养恬。鄣南朱炳。钤印:朱炳 10.水声呜咽循除鸣,竹阴清閟凉飙生。主人观水有深趣,主人爱竹忘世情。芳洲云卧辟吟屋,懒性从来嗜幽独。苍波喷浸节愈坚,翠雾霏微冷涵玉。天分地拆了不闻,溪居涧处穷朝曛。纷纷俗士我所病,岂可一日无此君。鄣南姚嘏。钤印:存心斋 11.阶前修竹秉琅玕,窗外清流涨碧湍。卧榻通宵凉不寐,卷帘四座昼常寒。此时盛集来鸥鸟,指日高枝宿凤鸾。欲抱瑶琴踏苍雪,忘怀肯放酒杯宽。广福释宗戒。 12.曲水缘沙碛,清风满竹居。映奁浑醒凤,戛玉不惊鱼。荫着依阑艇,凉生插架书。卜邻如可约,佳境及吾庐。醉李徐衡。 13.纷纷水竹扁幽居,除却王猷总不如。一派清流春雨过,满林修绿夏阴初。月明应听来仪凤,客至先尝入馔鱼。况复南湖风景异,定无尘迹到琴书。荆门周凯。 14.闻道汾湖上,王猷水竹居。清风当户入,凉月映溪虚。贳酒能留客,生孙解读书。卜邻如可得,吾欲共樵渔。金贡。钤印:金颖伯、荷锄轩 15.碧水瞰轩风日凉,幽怀怡适小篔筜。白沙青石行科斗,夕露浮云醒凤凰。吟写琅玕留步屐,醉听环佩坐胡床。倘容拄杖敲门去,未数当时顾辟疆。嘉兴陆宗贤。 16.一湾澄渌护修筠,风动涟漪碧色新。把酒清歌倚阑曲,四时佳兴属高人。俞贞木。钤印:立庵、包山道士 17.笠泽视篔筜,高居际原野。栖迟清流侧,燕衎苍筠下。林阴空青翳,渚净琅玕写。天俯觉云行,叶低知露洒。游鳞鲜可饵,白石明堪把。开径洽来宾,决渠看洗马。王猷从放旷,卫武膺纯嘏。培德届期颐,讵媲逃虚者。嘉兴张翨。钤印:张氏翔南、梓宇 18.(第三纸,高同,长一尺一寸二分)水竹居在苏城中,胜国时曹仲和先生隐居之所也。遭时多故,复迁松陵之平望镇,面婴湖而居,仍扁水竹,自号溪南居士。当时士夫于先生歆艳而有言者,江阴高士倪云林为之图,泰定进土俞仙居为之记,其余知名若都昌知县俞立庵辈,辞清墨秀,森然珠玉,满卷何其佳哉。时张士诚据两浙,士之欲苟于富贵者,无不为用。而先生独超然高遁,虽聘之不出,则其所养可知矣。迨有元革命,真人开天,华夷一统,始以当道者荐,出为吴江校官,位不称德而没,时论惜之。今六世孙孚珍臧此卷,于百年之后出以示观,求予言为识,嗟夫,吾苏当胜国时,习俗以奢靡相高,豪门右族,甲第相望,若葛沈之徒,驰名天下者,其崇台峣榭,珍木异石,所以侈春妍而藏歌舞者,比比而是,下视水竹为何物者哉。今皆迹灭响沈,莽为烟草,过者为之浩叹。而曹氏之居所谓水竹者,百年如一日,名贤墨迹且有贤子孙世守之,其故何也?吾于是有感于水竹之义焉,源深者流长,本固者末茂,曹氏德善之征其有类,于是乎继是。今益培其本,益浚其源,使流愈长而末愈茂,吾有望于孚焉,孚其勉之。天顺八年(1464)甲申秋七月既望,赐进士福建建宁府通判同邑莫震书。 19.盖先后题者共二十有一人,都知名之士,今就尤知名者一十五人附书小传,谨疏其略而宝藏之。同治十二年(1873)岁次癸酉冬十二月下旬,鉴定真迹。钤印:沈梧 20.甲戌(1874)仲春,后学沈吾旭庭谨又识。 21.时五月廿又二日,友竹轩居士沈吾再识。 22.光绪三十三年(1907)岁在丁未嘉平月初二日,仁和王燮、南皮张彬、吴江沈塘、马佳德谦、衡水孙桂澄、福山王崇烈、义州李葆恂同观于宝华盦。 23.民国五年(1916)四月,张謇观蒋子孟苹书画因题,学生管国柱、薛弢、儿子怡祖同观。钤印:张謇 鉴藏印:吴显私印、陆润之藏、青森阁书画记、砚邻、归安陆树声读画记、陆树声审定金石书画、朱定甫、太仓陆润之印、陆氏叔同眼福、旭庭平生珍赏、归安陆树声考藏金石书画印、陆树声鉴赏章、沈梧审定、旭庭、旭庭所藏、旭庭秘籍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倪瓒《水竹居图》赏析 本卷《水竹居图》,水墨纸本。绘江天渺远,云树苍郁的江南水乡风光,上有倪瓒自题七律,款书为:至正廿二年,岁壬寅,倪瓒。画首上部钤藏印“陆润之藏”、下部钤藏印“青森阁书画记”,画尾下部钤藏印“归安陆树声读书记”与“吴显私印”。篆书题引首:“水竹居”,东隐。下钤二印:江南乔木(朱文方印)、沈洪雄仲图书(白文方印)。画后俞焯行草记文一篇,倪瓒评语一则,倪评之后有元人十四家诗题,按序有:张纬、王令显、孔思构、金玫、高恒吉、颜肃、朱炳、姚嘏、释宗戒、徐衡、周凯、金贡、俞贞木、张翨;并莫震应曹谨六世孙孚所作长跋。 后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可以得知此卷的流传情况,明天顺初,尚为孙颙若所藏。至嘉靖中,乃为云间何元朗所得,有“青森阁书画记”一印,乾隆中,归于太仓陆时化,有“陆润之藏”一印,后归于陈良斋司马德大,旋为沈旭庭得之。 倪瓒所作的《水竹居图》卷,传世画迹有轴、卷两种形式,目前所发现的轴分别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卷越显复杂,根据历代著录的记载有八本,仍传世的卷,至少有三幅半,两幅分别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谓的半幅,是有跋无图,附于赵孟俯画卷之后,藏于上海博物馆。本卷是除馆藏后又经发现的一卷。由其著录于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后文以“吴越本”记。 中国古代字画鉴定一个重要考据手段即是以版本证版本,考之著录、文献相互佐证。而《水竹居图》数本,距今650余年,涉及到了著录诸多略异,或著录节录未尽其详,或兵燹所致有缺等问题,所以在以著录互证皆是一些我们无法证明的假设,毫无意义。论画固以能见原迹而论之为上,而今我们特回归鉴画之本身,试探析本卷倪瓒的绘画技法与绘画风格,从中国画本体中的构图、树法、山石、题款、纸张等几个方面,结合馆藏可信之倪氏传世作品对本卷吴越本《水竹居图》的进行讨论。 画心部分 构图 吴越本《水竹居》构图为:“一河两岸,三段式”的构图方式,这是倪瓒晚期山水画里出现的比较稳定的构图方式。从传世作品看,倪瓒大多数作品都是挂轴形式,因画幅横向和纵向的不同,所以在运用一河两岸的构图也有不同,这种构图方式的特点一般表现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部分组成整个画面,一河亦或一江构成中景,一河或一江的两岸即是近景和远景,而且近景放低,远景放高,传递给人一种冷峻空旷、幽静萧疏的特别的感觉。 吴越本《水竹居》以横向的前景土坡、纵向的树木,大片空白的中景水面,横陈的远景丘陵,在平面构成的意味上形成了横、竖、黑、白、疏、密、虚、实等视觉对比,构图简约而丰富,最超妙绝伦的则是中景的处理。画面中以空虚衬托充实,中景空无一物,是画家倪瓒“幽静荒寒、远逸萧疏”的情感体现。这与作于至正五年1339年《秋林野兴图》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构图截然不同,该图水面都较为狭窄,水的间隔作用不明显,于前、中、后三景重迭压缩于画纸下方,反映早年倪瓒以常人习惯的焦点透视来构图。作于1345年的《六君子图》(上海博物馆藏)出现明显“三段式”构图方式,而与《六君子图》简单而截然的画面分割三段相比,吴越本《水竹居》保持“简”的意味上,更讲究画面空间的交接和起承转合。如前景土坡树木后掩霭的房屋,把观者的目光引向左边的一堆土坡,保持前景整体单纯的同时,创造了另一个纵深空间,使前景更加丰富,也更加立体。中间大片空白的水面上,其石脚水线与最右边的树梢相呼应,把观者的视线带引到浩瀚缥缈的广阔水面,远景丘陵保持横向大三角形,主山脚加以层层的小土坡,也起到了引申视觉的作用。本幅构图配合倪瓒独有的淡墨皴染,呈现出一种高逸萧散的意蕴,这是文人画最高境界的审美取向。 树法 纵观倪瓒的传世作品,可以见出,树木尺寸大都占据画面的相当比例,所以树木的重要性也是显然的。董其昌《画论》论:“云林画法,大都树木似营丘寒林,山石宗关同,皴似北苑,而各有变局。倪云林亦出自郭熙,李成。稍加柔隽耳。”倪瓒画树,取法李、郭,但改中锋钩斫为侧锋皴擦,变虬曲弩张为挺拔舒展,去纵横之气以得天真幽淡,不求工巧细致而萧疏远逸。经过灵活变通,融入己意。创立具有个人特色的树法。从传世的几件倪瓒作品中看,构图取景到树木的营造,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除技法的精变外,都极为近似。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特级藏品《安处斋图卷》与本卷吴越本《水竹居》,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江渚风林图轴》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容膝斋图》,其构图格式、树的经营位置都十分近似,而这些作品也是倪瓒典型的成熟期。 山石 吴越本《水竹居》中山石结构的表现也是相对简率,没有宋代山石描绘的雄伟高达的山峰和繁琐的皴法表现山石表面的肌理效果,而是留有大量的空白,并舍弃许多不必要的物象,通过简化画中的物象来凝练画家主观的意兴情趣。再看作于1345年的《六君子图》(上海博物馆藏)山石的皴擦用笔枯松短促,表现质感的短线条,粗细变化显著,收放有度,确立结构的长线,抑扬顿挫,一波三折,初见“折带皴”的端倪。总体看《六君子图》的石法还没有完全跳出披麻皴的模式。真正代表个人特色的“折带皴”应在1355年所作的《渔庄秋霁图》才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吴越本《水竹居》山石用线已明显不同于披麻皴,横向线条以侧锋入画,简略地皴擦画中山石明暗结构,是折带皴”成熟的体现,与《渔庄秋霁图》皴法用笔也是极为一致。然后再用“落茄点”画大部分的树木以及一些远山近石,有着苍润淋漓的墨趣。这些浓淡大小不一的“落茄点”概括性很强,不需要太多地关注细节的准确,因而可以潇洒随性地表现出江南溪山林木的苍郁繁茂和湿润感。 题款 倪瓒是被世人誉为“三绝”,其诗、书、画相辅相成,文徵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赞美过他的书法。文徵明评曰:“倪先生人品高逸,其翰札奕奕有晋宋风气。”董其昌评曰:“古淡天真,米痴(即米芾)后一人而已。”吴越本《水竹居》全篇以楷书题写,用笔明显地吸收了古代隶书的用笔之法,起伏跌宕,一波三折,蚕头燕尾之像灿然盈楮,倪氏十分重视笔画的起笔与收笔,尤其是在字的捺脚上,更为用心和讲究,隶味十足。如“水”、“翰”字的捺画,入笔较轻,上拱后顺势逐渐用力,至末端以燕尾之形收笔,活泼天真,古淡俊逸。倪瓒在处理字横画上,更是巧妙绝俗,如“下”“笑”字横画轻起笔,收笔重按,节奏明快,婉美华丽,楚楚动人,这显然倪氏吸收了唐人褚遂良的清俊飘逸的用笔特点,较之褚遂良书法,倪氏用笔更多了一份力度,虽刚健遒劲,但不失优美秀逸,并且点画之间善于化密为疏,形成空灵而又多变的意境,与其简远疏朗的山水画面相得益彰。倪瓒传世作品有《三印帖》、《月初发舟帖》、《客居诗帖》、《寄陈惟寅诗卷》、《与率度札》、《与良常诗翰》、《与慎独二简》、《杂诗帖》等多种。 纸张 “宋人重墨,元人重笔”,倪瓒以“逸笔草草,画以适意,聊以自娱”为其艺术特点,其中发挥“逸笔”最理想的载体就是对纸质的选择,元代画家大部分皆是运用生纸发挥水墨意趣的特点,因为生纸其特殊的润墨性及发墨性,又使纸质坚密平滑,适合表现干湿浓淡变化微妙,层次丰富立体的特点。从倪瓒大部分传世书画看,纸张多用洁白平滑、细腻匀整,质地柔韧的生纸来表现其萧疏苍茫,缥缈灵空的技法特点。这种纸色泽经久不变,且不易蛀蚀,便于长期保存。有“纸寿千年”的美称。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幽涧寒松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安处斋图卷》、《紫芝山房图轴》等皆用此纸质。 题跋部分 俞焯 俞焯,合沙人,字符明,号午翁、越来子。元泰定四年(1327)进士,文宗天历初尚在,善书画,多有题跋文存世。撰《诗词余话》。俞焯与杨维桢同为泰定四年的进士,二人中进士居京城期间,常常与黄清老、张以宁等谈论闽浙新诗,前辈胡助称赞他们“文惊大宗伯”,是“英华振颓靡”,寄希望于他们,改变长期萎靡不振的诗风。杨维桢组织“铁雅诗派”,提倡古乐府,主张抒发性情,其成员有黄清老、俞焯以及李孝光等,而后在1340到1346年的五六年间,张雨、钱惟善、倪瓒、袁华、班惟志等等进入这个诗歌团体。 俞焯于至正九年(1349)曾为朱德润《存复斋文集》作序,言俞氏与朱德润相交三十余年,不仅评说朱德润绘画艺术高超,更盛赞其文采。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载《赵孟俯书文赋》一卷,有俞焯跋:二王死后久无人,文赋书来笔法存。深的晋人波撇意,风流气象见王孙。明都穆《寓意录》以及张丑《清河书画舫》记《李公麟·群臣故实八事》,张丑记曰:后有虞集、俞焯等六跋,即祝希哲先辈为撰画记者也。此卷旧藏都玄敬家,后转属张伯起氏矣。 建于北宋淳化年间的延真道院,元至正年间重建于沙溪镇北。桑悦《太仓州志》有俞焯《延真道院记》全文。《宋拓晋王羲之<兰亭序>定武瘦本》有俞焯跋:赚出那知翼与询,人人牵引说昭陵。阿麓书法能参透,不问行间一字僧。俞焯。 明朱存理《铁网珊瑚》著录多处俞焯于画作中题跋,卷十二有其题《郑所南推篷竹卷》:孤竹君家元姓墨,墨君消息要深参。诗人莫作推篷看,认取南枝见所南。越来子俞焯。卷十三记《睢阳五老图册》,上海博物馆藏有俞焯题跋部分,录文:五老衣冠图盛事,丹青未数上凌烟。典刑如在八九十,宴赏以来三百年。珍重当时人物论,风流在世子孙传。悠悠几度东门市,耆德令人敬俨然。俞焯拜题。 日本大阪美术馆珍藏龚开《骏骨图》有俞焯和倪瓒题跋,俞焯题为:骨如山立意如云,细肋分安十五匀。因看两龚诗与画,千金买骨是何人。洛阳令俞焯。 倪瓒主张“为文不蹈袭前人轨辙”,要求艺术创作者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和独特的个性。俞焯作此《水竹居记》一篇,据李日华描述,此文的内容是“发挥水竹之义,引《洪范》五行与《易》干兑,又阴用《楞严》金火曜光生水之说”。作为泰定四年(1327)的进士,这篇文章略显俞焯行文的举子习气。倪瓒对此文评曰:“此水竹讲义一篇,虽不纯粹要为老作,非晚进所到也”(倪瓒的所谓“不纯粹”,即指俞焯的文章沾染了科举习气。而倪瓒所指称的“纯粹”,大约即要求不陈腐、不落俗套。关于此事,倪瓒在此卷题识中说:“俞尹作记,涧翻浩浸,虽白首暮年犹不除少年举子习气耳!” 张纬 倪瓒与张纬家三代相交。张纬之父张监、兄张经、侄张以中(张经子)皆与倪瓒交往密切。张经之父张监,字天民,又被称为鹤溪先生。《清閟阁全集》卷一、卷三、卷五皆有倪瓒为张天民所作诗文。卷一《别张天民》:“鸣雁将北归,徘徊旧栖处。江湖春水多,欲去仍回顾。稻粱岂余谋,缯缴非所虑。犹为气机使,暄冷逐来去。寥寥天宇寛,彼此同一寓。风萍无定踪,易散聊为聚。君看网中鱼,在疚犹相喣。”卷三有《张天民溪亭》、《寄张天民》;卷五《鹤西为张天民赋》、《寄张天民》等等。 《正德姑苏志》卷四十一《宦迹》记张经:“张经,字德常,金坛人,博学通才,为一时之望”,“仁恕公廉,教化平易,折狱明慎。时扰攘之余,继以凶疫,民死者半,经焦劳全活,百姓感怀”。《清閟阁遗稿》卷十四记:“元镇交惟张伯雨(雨)、陆静远、虞伯胜(堪)及觉轩王氏父子(王子明、王光大)、金坛张氏兄弟、吴城陈惟{宣}(寅)、惟允、周正道、陈叔方(陈方)、周南老,其它非所知也”。其中张氏兄弟即为张经、张纬兄弟。倪瓒与张经可谓一生至交,是张经“良常草堂”的常客,而且经常共同参加文士间的雅集,倪瓒《清閟阁集》为张经酬答的诗文达十首,且有画作相赠,如《清閟阁全集》卷三有《题张德常良常草堂二首》、《题良常草堂图》,卷五有《呈良常安遇伯仲》,卷六有《呈良常》,卷八有《寄良常》等等。张经经历了宦海沈浮的起伏过程,期间倪瓒有拒张经邀书碑刻事,另有人作祟,离间二人事,但倪瓒、张经消除误会,友情不减。 《元诗选》癸集·下之《张判簿纬》记:纬字德机,(张)经弟,自号荆南山樵者,僦居盐桥。以教授为业。屋之西隅有轩翼然。名曰艇斋,胡梯为篆二字,使张与屋壁”。《清閟阁集》卷十《与介石》记载倪瓒与《与介石》之:“瓒启:经宿不面,旦来想体力佳也。此时早饷已久,能同德机先生缓步过蜗牛庐中,一啜日注茶,观陆探微写宗茂深像否?德机处不别书也”。又:“连日愦愦,独坐无聊。三月一日忽然开霁,风景固佳而凄凄有念旧思贤之感。因成此诗,咏叹无已,泣涕沾襟,而吾德机征君虽近在百里,不得与之周旋,即写此诗,以寄当亦为我恻然也”。此二札虽寄韩介石,言及张德机处,足见深情厚谊。《清閟阁卷七》其一为《邻墙桂花盛开》,其二为《三月廿题所寓屋壁》,此二诗作以楷书写就寄张纬,即《呈张德机二诗帖》,作品今藏吉林省博物馆。 倪瓒和张纬经常参与一些雅集活动,如《清閟阁全集·补遗一》所记,今藏南京博物院之倪瓒《丛篁古木图》题跋为:“玄晖五字为君休,今日元晖却姓刘。解道眼前无味句,丛篁古木思悠悠。己酉(1369)五月十二日,元晖君在良常高士家雅集。午过矣,坐客饥甚,元晖为沽红酒一罂,面筋二个,良常为具水饭,酱蒜苦荬,倘佯遂以永日,如享天厨醍醐也。复以余旧画竹树索诗,因赋。王元举明仲、张德机咸在焉。瓒。云林生为元晖都司写”。 缪曰藻《寓意录》和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著录,今藏苏州博物馆之王蒙《竹石图》为张纬所作,节录题跋曰:“至正甲辰(1364)九月五日,余适游灵岩归,德机忽持此纸命画竹,遂写近作四绝于上,黄鹤山人王蒙书。”可知张纬和王蒙友洽。另,上海博物馆藏赵孟俯行书《秋兴八首》卷未张纬所藏,可知其时张德机于江南文士群体中,绝非泛泛。 王令显 王令显,字光大,宜兴人。幼时聪慧,能诗擅画,雅好收藏。《清閟阁全集》卷九《跋环庆王氏所藏赵荣禄六帖》可知王令显祖上为“宋琅琊王仲宝”,郑元佑《侨吴集》卷十《王氏彝斋记》,其文详述王令显取号“彝斋”之经过,并简述王氏家族之富有。其祖父王天觉为兰溪判官,其父为王子敬,叔父为王仲德。王令显家为避兵乱带下全家寓居吴中(今苏州)10余年,待时局平定后才回到家乡。此时家中被劫如洗,唯独其父王子敬最喜爱的“商彝”如神灵庇佑,完好无损。令显喜出望外,如获至宝,遂以此物作为斋名。 倪瓒与王令显的交往应始于王氏家族,因王氏家族极富收藏,为一时文士集会之所,《清閟阁全集》卷十《与彝斋学士先生》:(倪)瓒获交于高门几二十年矣,深愧迂缪粗疏,与世相左,但受知于贤父子则深耳”。《侨吴集》卷七《张吴令像赞·序》:“囊予客荆溪,主岳仲远。仲远中表多姻戚,若君仲德,其一也。仲德以宋阀阅居州市,时延金坛张天民先生训伤其子弟”。郑元佑此序文道出王仲德与张监(张天民)相交是由于张监教授王氏子弟,因此张氏父子与王令显、倪瓒或源于此。 倪瓒与王令显的酬唱、书画很多,足见二者交谊之深。如《清閟阁全集》卷三记《次韵酬彝斋见贻二首》、《画竹寄王彝斋》、《赋谢王彝斋》;《清閟阁全集》卷五《答王彝斋》记:“长至后十日,盖十一月十日也,获与德机(张纬)、伯昂二高尚,公堇、伯兖二贤良,共咏彝斋有道先生见贻佳制,绝叹敦厚优柔,得唐人句法、宋诸老性情也”。可视为倪瓒对王令显诗之评价;卷九记《太常引·寿彝斋》等等。 最为值得一提的是,倪瓒洪武七年(1374)辞世,王宾《元处士云林倪先生旅葬墓志铭》中称“其诗散逸,人咸惜之”,或指其诗集散落,或指最早的俞和抄本也开始散佚。天顺四年(1460),蹇曦刊行并整理了“湮没无闻者”的倪瓒诗歌,名为《倪云林先生诗集》,后蹇曦跋曰:“予曾大父西溪翁,至正间与同里彝斋王先生、鹤溪张先生(天民)齐称于时,云林恒往来荆溪,交谊既洽,题咏最多。彝斋之季文静,号梅西,旧藏云林集,其孙景升,近出而辑之,予得览焉,不胜追叹。然虑誊缮久,将愈伪而废,因命工鸠梓,用寿其传。”可知彝斋王令显之弟号梅西者,藏云林集,其中可以想见王令显于其弟梅西藏云林集的影响和帮助。这对于后来者,可谓功莫大焉。 高恒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陈汝言《荆溪图》,有王令显题跋,惜为楷书;本卷行书,结构笔法同其楷书近似,从中可以看出受赵孟俯影响较大,为一代之风尚。 高恒吉,初名恒,字恒吉,以字行。《铁网珊瑚》书品卷第七记《赠画师朱叔重叙》,朱叔重为元代画家,一作叔中。今江苏苏州人,一作娄东(今江苏太仓)人。工诗善画。据明朱存理《铁网珊瑚》称之“每赋一诗,得摹写之妙,辄肆力绘之”。在山水技法上,能吸取传统的表现手法,传世作品有《春塘柳色图》《秋山迭翠图》等。 《赠画师朱叔重叙》首跋为朱恒于至正十五年三月廿又五日题,卷尾有会稽山樵元瀞跋,中间部分为钱伯、钱元善、邹复有、吴昞、安敏、顾敬、徐桓、高恒吉。高恒吉题跋为:画图只数李将军,风致流传恰到今。登楼十日人罕见,写尽江南万壑云。可知高恒吉为江南文人文化圈中重要人物。 孔思构 孔思构为孔圣人第五十四代孙,字基道,号肯堂,任安陆府教授。孔思构父孔涛为泰定元年(1324)进士,被任命为平江路昆山州判官,颇有政声,后调任桂阳州判官,廉洁奉公,深得民心,升任潮州路总管府知事。著有《阙里谱系》一卷。孔涛的哥哥孔洙,奉诏来到朝廷,廷臣提议由孔洙袭封宋朝所封的衍圣公。孔洙坚决推辞,被授为国子祭酒,提举浙东学校。孔洙为居室取名为“存斋”,而孔涛痛惜孔洙辞去了封爵,因此自己取名“存存斋”。南宋对于儒学的传播,是有着特别的贡献。衢州成为儒学的研究中心,南宗儒学走向社会,元代出任学官不仅有孔思构任安陆府教授,另有孔思枢为恩州教授、孔思溥为南康路教授,孔思俊为湘潭州教授等等,为明清儒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且巨大。 金玫 明·高启撰《高青丘集》卷十三,记金进士葵轩:“张适《甘白集》书后:金玫,字德进,号劬生,苏人,后为长洲县庠甫里书院西学校训导,辟轩于所居之侧,曰葵轩”高启诗为:“幽园夏雨歇,葵绿乍翻风。独向群芳后,闲依萱草丛。敷荣午簟侧,流馥夜窗中。应有倾阳意,将君心正同”。后一首接《次倪云林韵》:云林已白头,犹有晋风流。爱写沧州趣,闲来玄馆游。茶烟秋淡淡,竹雨暮修修。欲向南溪水,长流青翰舟。以此二诗先后顺序臆测可知,倪瓒应与金玫相近。 俞贞木 俞贞木生于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卒于明惠帝建文三年(1401),南京吴县人。初名桢,字有立。以字行,号立庵(大庵)。俞琰孙。元季不仕,洪武初荐为乐昌令。少笃志问学,为人清苦,孰行古道,太守姚善方向学.尊为有道以风民俗。明王世贞《吴中往哲象赞》云:“贞木受《易》于永嘉陈麟,旁读他经史,为古文辞。”朱谋垔《书史会要》云:“贞木善小楷,长于用笔,短于结构。”有《立庵集》。 较为详尽的介绍俞贞木的是《姑苏志》,卷五十二记:俞贞木初名桢,字贞木。后以字行,更字有立。石涧先生琰之孙,自少笃志,问学尤工古文词。元季不仕,洪武初以荐授韶州府乐昌县知县,丁父忧服阕改南康府都昌县,复以母忧去,后以亲族犯法例弗起。郡守姚善雅重之,延以训子,无何为乡人所诬,逮诣京师,卒。贞木为人清苦,敦行古道,作官务崇礼化,有古循吏风。晚岁益励清节,或炊㸑不继,未尝有所干请人尤难之,所著有《立庵集》若干卷。 俞贞木不仅是一个文学家,而且是一个鉴藏家,其与倪瓒交往亦多。《清閟阁全集》记俞贞木题倪瓒《云林小景》:栖神山下玄元馆,华表巍然鹤未归。寂寂小亭人不见,夕阳云影共依依。《珊瑚木难》记有俞贞木题倪瓒画竹,即《题云林竹》:笠泽东头陆氏庄,竹梧百亩画阴凉。忆君曾借庄中住,长夏高眠不下堂。俞贞木不仅题倪瓒画,题赞名作亦多,如《铁网珊瑚》记俞贞木题《燕龙图楚江秋晓图》:江水滔滔日夜流,帆樯来去几曾休。画图不尽古今恨,感慨令人忆旧游。又长题《滕远安分轩卷》等。 《珊瑚网》载俞贞木题黄庭坚二札,即题《天民知名帖》(另一札为《糟姜银杏帖》)详记:“余生武昌,得此黄太史帖伏而玩之,至再三不忍去手。见其冲淡悠深,出入平易,近代书者其可及哉。然公之风,不大声色,严重崇高,隐隐泰山岩岩之势,又岂翰墨之所不精者乎”;又记俞贞木长跋楷书《书宋中兴四将画像后》,言辞恳切,品评四将,剖析入理,如韩世忠之憨厚忠义、岳飞之亲孝爱国、惜张俊之附秦桧等等。 《御定历代题画诗》记俞贞木题王绂《王孟端山水》:乔木霭春霁,野水浸平沙。山脊浮云合,岩腰细路斜。携琴向江寺,沽酒到渔家。归去幽居晚,山童扫落花。《题赵仲穆画马》:房星夜堕墨池中,飞出蒲捎八尺龙。想象开元张太仆,朝回骑过午门东。 《式古堂书画彚考》记俞贞木之《俞有立晞颜燕坐诸诗帖》:晞颜燕坐事心斋,悟道圆融际涯。松桂雪霜存节操,莺花云月寄情懐。栖迟自得衡门乐,隠约谁如蔗境佳。水泽游观尽舟楫,十年几见换芒鞋。 俞贞木所存墨迹亦多见于名作画卷、画轴之题跋,如苏州博物馆藏其楷书墨迹《书怡颜堂诗卷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钱选《山居图》、文徵明《补深翠轩图卷》等亦有俞贞木长跋。 元人《贞寿堂卷》,即《元人题杨母贞寿堂卷》,为江南名士周伯琦、陈基、王蒙、戴良、姜渐、释妙声、倪瓒、杨翮、颜肃、张适于至正二十六年为吴县尹杨彝之母吴氏集赞诗文,此卷著录于朱存理撰《铁网珊瑚》之书品·卷十,后又经《式古堂书画彚考》书卷之二十二。 其中倪瓒七言诗为:贞寿堂前风日迟,夭夭寸草答春晖。儿兮事育心无作,母氏康宁志不违。后日腰悬季子印,只今身着老莱衣。熙然鹤发照绿酒,金鸭火温香霭微。倪玄瑛(瓒)。此诗亦著录于《清閟阁全集》卷六,篇名《贞寿堂为吴县尹杨彝作》。 颜肃 北京故宫博物院特级藏品,赵孟俯《竹石图》轴,为水墨绢本画。款识“子昂”两字,印记不清。全幅画法苍秀,然笔墨磨伤处较多。本幅有王植,颜肃,宋骐、伛偻病叟等题跋五则。 颜肃。“颜肃字子邕,兖人”。本卷颜肃款书“兖国颜肃”,因晋元帝之时,兖州民大量南迁,便在南方设立了侨州、侨郡、侨乡等等,此时兖州为侨州,其治所为京口。所以颜肃于本卷款书中“兖国”,于《贞寿堂记》和赵孟俯《竹石图》题款书为“京口”,无误。 张翨 张翨为浙江嘉兴人,一做张翼,徙居檇李,或作太仓人。元至正年间与金褧俱以龙门赋乡举高第。元陶宗文《书史会要》记:“张翼一名翨,字翔南,其先睦人,徙居檇李,博学强记,属文敏捷,好为竒涩语而切于理,正书宗晋”。 1、《珊瑚木难》记载作于至正廿六年,王立中为刘性初《破窗风雨图》,有陆居仁、钱鼒、王国器、张翨、李绎、钱惟善、张席、易履、张端、张昱、金炯、张世昌、徐一夔、牛谅、朱武、杭琪等四十一人跋,张翨作《踏莎行·破窗风雨为性初征君赋》:檐宿吴云,风经楚袂,门深不似春宵闭。碧疏吹雷湿灯花,客乡无梦寻珂里。剪韭吟遥,听潮浪里,江悬漏邈归心醉。相思鸠外绿蓑寒,一帘蕉响秋如水。 2、《郁氏书画题跋记》:《王叔明天真像》立轴,有刘易、沈叔野、鲍恂、张翨、明秀题跋:海隅蕴秀异,灵誉妙无踪。阳辉散空花,潮音震祥风。慧识启荒寂,慈喻拯罢隆。永言赞宏化,揆道将无同。 3《穰梨馆过眼录》记载王蒙为“彦辉”画《云林小隐图卷》:“爱山台上倚阑干,的似云林画里看。雨截万山岚气重,溪涵群木水光寒。放舟壁仄䲣歌逸,拄笏楼高野思宽。黄鹤仙人旧风度,可忘松雪问平安”。 小结 从二十世纪以来,关于倪瓒《水竹居图》的论述,比较知名的有容庚《倪瓒画作著录及伪作》、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辩》和张子宁《漫议倪瓒<水竹居图>》,尤张子宁这篇对《水竹居图》的版本问题做出了比较全面的考察。综合而言,倪瓒《水竹居图卷》有多种版本之说,即:(一)、北京故宫馆藏《石渠宝笈初编》本《水竹居图卷》,徐邦达、张子宁、容庚论证其为伪作。(二)、台北故宫馆藏《石渠宝笈续编》御书房本《水竹居图卷》(或为六研斋本),容庚、徐邦达及张子宁论证其为伪作。(三)上海博物馆藏倪瓒《行书跋水竹居卷》,八个元人题跋于一纸,经吴湖帆审定真迹,但画是张大千作伪仿元人枯木竹石,与原画毫无关系。以上三幅是现存传世为大家所知的二副半水竹居图卷。(四)现于各种著录、文献的木难本、姑苏本、六研本、府志本及雅石本。从这些著录记载发现彼此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查阅各史籍发现这些差异(如曹谨字勉之、俞焯水竹居记“勉之曹君”和高恒诗“曹家”)的出处都始于1488年成书的莫旦《吴江志》,且统称为(著录、文献本)。以往研究水竹居卷的文章提及到的最早的著录是《珊瑚木难》本,查阅后面的史籍《姑苏志》、嘉靖《吴江县志》等发现都是引用了弘治《吴江志》的部分内容,才造成现在的多版本和混乱。 本卷吴越本《水竹居图卷》,以莫震后跋所记为,曹孚于1464年出示于莫震,请为之作记,莫震此跋叙述详尽。而后,莫震之子莫旦将此卷记载于弘治《吴江志》,受画人是曹谨,字仲和。曹仲和将《水竹居图卷》世藏其家,并有俞焯作记,俞贞木等名贤题诗,题咏亦多,此卷后由曹仲和六世孙曹孚继承。上海博物馆藏吴湖帆藏《倪瓒行书题跋水竹居卷》中有盛麟、曹诜、王雨、陆广、僧碧潭、陶宗文、释如海七家题诗,倪瓒记“水竹居记”亦在此中,由此推断出这八家元人跋或为从吴越本《水竹居图卷》上裁切而来。 古书画的流传有序是作品来源的一个重要依据,它使一件作品能够镶嵌入鉴藏史之中,也从而使得鉴藏家对该藏品更有信心。综上所述,此卷(吴越本)是最接近于史籍记载的倪瓒《水竹居图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