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621 中世纪格里高利手绘羊皮圣咏乐谱

中世纪格里高利手绘羊皮圣咏乐谱
拍品信息
LOT号 0621 作品名称 中世纪格里高利手绘羊皮圣咏乐谱
作者 -- 尺寸 58×44cm 创作年代 --
估价 1,000-2,000 成交价 RMB 2,300
材质 形制


欧洲中世纪写本
2镜框 纸本
提要:中世纪格里高利手绘羊皮纸乐谱,文字是哥特式拉丁文,五线谱是红色墨水,而文字是黑色墨水,其中小节线、符杆清晰完整,首字母为手绘花体。乐谱第一部分为讲唱朗诵,后几部分为歌词大意,主要表达并宣誓对信仰的忠贞。格里高利圣咏原本也只是流行于罗马地区,公元750年法兰克王国的宫相“矮子”丕平(Pepin the Short,714-768)意图篡取王位,但又碍于自己的地位,于是,派人到意大利觐见教皇,在得到了教皇的默许后,丕平成功僭位。作为投桃报李的举措,丕平夺取了被伦巴第人占据的意大利土地,给教皇作为世俗领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丕平献土”。753年,教皇斯蒂芬二世冒风雪来到法国为丕平行涂油礼,丕平初闻罗马圣咏,欣喜不已,遂决定在法兰克王国内全面推行罗马圣咏(废除演唱高卢圣咏),让僧侣们学唱,教唱。随着丕平之子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的领土扩张,罗马圣咏得以发扬光大,最终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后来,圣咏又出现了变化和扩展的形式,这就是附加段和继叙咏,这些扩展形式对于中世纪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附加段(Tropes)与继叙咏(Sequences)是圣咏的两种扩展形式,即采用不同方式对圣咏进行装饰。附加段是在格里高利圣咏的基础上附加进新的材料,大多用于日课,而继叙咏则多用于弥撒,一般来说接在“哈利路亚”之后,先是在“哈利路亚”的基础上花唱,最后则独立形成新的段落。特别是继叙咏对文艺复兴音乐的影响很大,有不少继叙咏后来都流传下来,这种形式在当时已经属于比较超前。对于附加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抄本方面,附加段的核心是瑞士圣加尔修道院抄本、法国利摩日的圣玛夏尔修道院抄本,尤其是后者,成果相当多。中世纪初期,欧洲教会使用几种不同的宗教仪式歌曲。拜占庭的圣咏融合了古希腊和东方音乐因素,采用人种调式的分类方法。安布罗斯圣咏则是由米兰的圣·安布罗斯(st.Ambrose374—397年间的米兰主教)编定的呈歌,他首次把叙利亚的对唱圣歌引入西欧,并编写了大众化的赞美歌。此外,还有法兰克的高卢圣咏和西班牙的莫萨拉布圣咏。 据说,公元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Pope Greegory I. 590一604年间在位)为了统一教会仪式,将各教会所用的教仪歌曲、赞美歌等收集选编成《唱经歌集》,称为格里高利圣咏。现存的早期格里高利圣咏有两种,一种是公元8—9世纪流传于法兰克王国,带有法兰克风格的圣咏。这是法兰克国王查里曼在他统治的广大区域里,大力推行标准的罗马弥撒仪式和圣咏而流传下来的抄本;另一种是公元11—13世纪的古罗马本,据考证,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8世纪。格里高利圣咏是单音音乐,拉丁文词,男声演唱,乐谱只有音高而无节拍的记录。格里高利圣咏主要是在天主教会每日祈祷的日课和弥撒仪式中使用,它具有很强的宗教观念和功能,追求超脱于现世的“彼岸”精神,回避世俗的个性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