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594 清雍正-乾隆 紫檀雕仙槎瘤根纹直足长方榻

紫檀雕仙槎瘤根纹直足长方榻
拍品信息
LOT号 5594 作品名称 清雍正-乾隆 紫檀雕仙槎瘤根纹直足长方榻
作者 -- 尺寸 218×126×53cm 创作年代 清雍正-乾隆
估价 8,000,000-12,000,000 成交价 RMB 9,775,000
材质 形制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备注
美国加州旧藏,C. Philip. Cardeiro(1930-2014)

在不少的清代宫廷绘画中都可以看到树根家俱,其实,这种家俱有两类:一类是确实用树根为原料制作的家俱,一类则是用木料仿树根。根据传世画作等资料可以肯定的是,当年这类家俱曾十分流行,传世到今的却并不多见。如故宫博物院所藏清雍正《十二美人图》中的裘装对镜,仕女手持铜镜坐于仿天然瘤木的榻之上。
以壸门装饰带托泥的床榻造型渊源于早期佛像之须弥座,可见上海博物馆所藏的隋代阿弥陀佛像的须弥座,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所藏的元代王振鹏《维摩不二图》中之台座式榻,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五代后蜀丘文播《文会图》。早自宋代绘画中即有天然木家俱出现,明代时,文人雅士更将使用天然木视为文人生活风格之象征,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亦喜使用天然木形制之家俱与摆设,乾隆认为天然木形的设计意念与他内心自我修炼的意向符合,如清代宫廷画家焦秉贞创作的绢本设色画《历朝贤后故事图》。
诚如本品“紫檀雕仙槎瘤根纹直足长方榻”,其以仿天然瘤木为框,榻面攒芯装板,桌面边抹、腿足、横枨皆用大料镂挖雕刻成树木根瘤形状,疏密有致,酣畅淋漓,浑然天成。此“穿枝过垄”的技法在清代家俱中,小至座托大到花几,甚至如本品之床榻都见有相似者。明清时代,有大批文化修养很高的文人参与了木雕的设计。他们把对书画艺术的理解和审美感受,融合到家俱陈设的设计、装饰中,促进了木雕艺术的繁荣。这种雕刻风格尽脱匠气,品味高雅的作品被称为文人木雕。

「榻」的名称出现于西汉后期,当时主要指的是一种低矮的坐具。东汉刘熙在其《释名》中说:「榻,言其体,榻然近地也,小者曰独坐,主人无二,独所坐也。」看作床的一种,直到唐代中期及其前,坐具、卧具仍多称床,也称榻。到了宋代,榻的功能仍然较为多变,它既可以供人躺卧休息,也可以供人在上面活动,摆放东西,而且也可以供人垂足而坐,这时似乎它已在使用功能上转变为坐具。目前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榻的形象多于床,其形制也比床丰富。
榻本是低坐起居时代中较具代表性的家具品种,在宋代这一重要的家具转型期,榻依然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既有早期箱形结构的发展,又有基于建筑大木梁架结构的家具框架结构的更新。箱形结构为隋唐以来的传统形式,与此形式相结合的是束腰与托泥的形式。这种榻古朴端庄,底座多带有壸门装饰,和后来兴起的框架结构的榻相比,不免多费材料,工艺也变得复杂,例如,宋佚名《维摩图》中的三围子榻即是如此。
另外,多数的榻属于板榻,即有一块平板的榻面供人坐卧休息。板榻又被称为「四面床」,使用这种无围子的榻,一般需要使用凭几或直几作为辅助家具,如宋佚名《梧阴清暇图》中使用直形腋下几,而宋佚名《白描大士图》中使用天然树根三足曲几。宋代也有围子榻,这种榻多设置三面围子,如宋佚名《维摩图》、南宋马和之《孝经图》、南宋苏汉臣《婴戏图》等画中均有这样的榻,贵州遵义永安乡南宋杨粲墓出土的石榻也是三围子榻。这种榻的结构更为科学,利于装饰,到了明代更为盛行,清人还将具有三面围子(高度较低)的榻称为罗汉床。

中国古代文人倡导一种不经修饰和雕琢的自然文化,这和儒家思想中的「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不谋而合。根结家具恰恰是文人文化的最佳载体,在历代都是很受文人欢迎的一种家具,不随波逐流,自成风骨,其风采卓尔不群、超凡脱俗。
此紫檀雕仙槎瘤根纹直足长方榻,天然而不造作,混混沌沌、无边无际,无象无形,浑然一体,非常难得。完美结合了两大美学精华,即汇聚了巧匠之作与抽象之境:在同一件作品上,抽象的意境通过随形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合了匠作的直觉、视觉和抽象的美学成就。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在大面积的木作部分留下镂空去增加家具的穿透感、轻巧感、呼吸感和灵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