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039 启功 行草书临帖四屏 立轴

行草书临帖四屏
拍品信息
LOT号 2039 作品名称 启功 行草书临帖四屏 立轴
作者 启功 尺寸 127×32cm×4 创作年代 --
估价 4,000,000-5,000,000 成交价 RMB 4,945,00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立轴
【著录】
1.《启功遗墨选》,第6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百年启功•书画逸兴》,第22-23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3.《嘉德二十周年精品录•近当代书画卷•四》,第1860页,故宫出版社,2014年。
【题识】
1.岭南潘氏藏馆本,真宋拓也。元白启功临。
2.世传阁帖以松下清斋藏泉州残本为第一。启功临。
3.宝晋米公真迹。启功识。
4.米老书导源太令,有六朝风味,所书诸诗尤称合作。苑北启功临。
【印文】启功之印(四次)、元白居士(四次)
启功的书法中有深厚的传统,也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他曾说:「向古人学习也不一定死学某一家、某一派。我幼年时学祖父和上辈成亲王的,后来又学过赵孟頫、董其昌、米芾,再后来学二王、颜真卿、欧阳询及唐人写经。十年动乱期间习柳公权。这样兼收并蓄,经过消化,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在启功自述的学书经历中,楷书的学习是他筑基的基本功,因此在他大部分的作品中都很注意单字的结构,他的结构中宫紧凑,四外开合,融汇了颜、柳、欧、赵和米、董的结字优势,有深厚的楷书结字功底。从笔法来讲,他的书法也属于以行做楷,用行书的笔法写楷书,达到了「书贵瘦硬方通神」的追求,结构严谨,点划却浑厚生动,行气流畅自然,成竹在胸又蓄而不发。
此《行书临帖四屏》为启功所作的四条独景屏,各屏所书内容分别为:临广东潘仕成海山仙馆藏宋拓王羲之《十七帖》;临米芾《淡墨秋山诗帖》;临吴县陆谨庭松下清斋藏阁帖;临米芾书《箧中帖》。虽是临两家四种书法,却仍然一体自然,四屏之间的节奏变化统一在舒缓的大调子里,是其作品中难得的巨幅之作。

启功先生谈临帖
常有人问入手时或某个阶段宜临什么帖,常问「你看我临什么帖好」,或问「我学哪一体好」,或问「为什么要临帖」,更常有人问「我怎么总临不像」,问题很多。
据我个人的理解,在此试做探讨。
问:为什么要临帖?
答:「帖」这里做样本、范本的代称。临学范本,不是为了和它完全一样,不是要写成自己手边帖上字的复印本,而是以范本为谱子,练熟自己手下的技巧。
譬如练钢琴,每天对著名曲的谱子弹,来练基本功。当然初临总要求相似,学会了范本中各方面的方法,运用到自己要写的字句上来,就是临帖的目的。
问:选什么帖?
答:这完全要看几项条件。自己喜爱哪样风格的字,如同口味的嗜好,旁人无从代出主意。其次是有哪本帖,古代不但得到名家真迹不易,即得到好拓本也不易。有一本范本学了一生也没练好字的人,真不知有多少。
现在影印技术发达,好范本随处可以买到,按照自己的爱好或「性之所近」的去学,没有不收「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问:选范本可以换吗?
答:学习什么都要有一段稳定的熟练的阶段,但发现手边范本实在有不对胃口或违背自己个性的地方,换学另一种又有何不可?随便「见异思迁」固然不好,但「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易经》语)又有何不该呢?
问:我怎么总临不像?
答:任何人学另一人的笔迹,都不能像,如果学就像,还都逼真,那么签字在法律上就失效了。所以王羲之,米友仁的字不能十分像蔡京。
所谓「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语),何况时间地点相隔很远,未曾见过面的古人呢?临学足为吸取方法,而不是为造假帖。学习求「似」,是为方法「准确」。
问:碑帖上字中的某些特征是怎么写成的?如龙门造像记中的方笔,张迁碑,写了的元书纸,迭在地上,有一人高的两大迭。我去翻看,上层的不如下层的好。
因为他已经写得腻烦了,但还要写,只是「完成任务」,除了有自己向自己「交差」的思想外,还有给旁人看「成绩」的思想。其实真「成绩」高下不在「数量」的多少。
有人误解「功夫」二字。以为时间久、数量多即叫做「功夫」。事实上「功夫」是「准确」的积累。熟练了,下笔即能准确,便是功夫的成效。譬如用枪打靶,每天盲目地放百粒子弹,不如精心用手眼俱准地打一枪,如能每次射二中一,已经不错了。
所以可说:「功夫不是盲目的时间加数量,而是准确的重复以达到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