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844 傅抱石 1963年作 听泉图 立轴

听泉图
拍品信息
LOT号 2844 作品名称 傅抱石 1963年作 听泉图 立轴
作者 傅抱石 尺寸 110×53cm 创作年代 1963年作
估价 咨询价 成交价 RMB 51,865,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立轴
【已知出版】
1.《傅抱石纪念馆宣传册》(折页) 1980年。
2.《傅抱石画集》,第88页,南京金陵书画社,1981年6月出版。
3.《傅抱石画选》,第137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6月出版。
4.《傅抱石画集》,第88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1月出版。
5.《傅抱石画选》,第66页,北京朝华出版社,1988年出版。
6.《名家翰墨》月刊第10期,第50页,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11月出版。
7.《傅抱石画展》(展览宣传单)上海美术馆,1991年。
8.《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傅抱石》,第165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
9.《名家翰墨》月刊第45期,第34页,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0月出版。
10.中国邮政1994年10月5日发行《傅抱石作品选》特种邮票(全套6枚),《傅抱石作品选·听泉图》(6-1)。
11.江苏省集邮公司1994年10月5日发行江苏南京原地《傅抱石作品选》极限明信片(全套6张),《傅抱石作品选·听泉图》(6-1)。
12.《傅抱石画集》,第101页,台北历史博物馆,1994年12月出版。
13.《傅抱石艺术特展专辑》,第114页,广东美术馆,1998年11月出版。
14.《20世纪中国画坛の巨匠——傅抱石》,第92页,日本东京涉谷区立松涛美术馆,1999年出版。
15.《傅抱石大典》,第300-301页,陆衡编著,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16.《其命维新——纪念傅抱石诞辰一百周年<傅抱石>民间珍藏傅抱石作品展》,第111页,江苏省美术馆,2004年7月出版。
17.《名家翰墨资讯》,第11期,第14页,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8月出版。
18,《傅抱石的世界》,第428、429页,叶宗镐编著,台北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12月出版。
19.《傅抱石的艺术世界》,第56页,叶宗镐编著,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2月出版。
20.《我的父亲傅抱石》,第74页,傅益瑶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21.《傅抱石全集·第四卷》,第314-315页,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
【著录】《傅抱石年谱》,第278页,叶宗镐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
【题识】癸卯端午大雨,约画院诸生集桐阴馆,商量画学藉当赠之。盖诸生受业已三年,将分赴各处工作也。协会、美术馆及画院同志亦承惠然莅止。风雨声中,济济一堂,情绪至为热烈。于是乘兴挥豪(毫),作听泉之景,以冀就正有道。将卒,忽见夏阳、博然两位驻足人群之中。予以夏阳夙擅文辞,乃请惠一章,藉光笔墨。迨图将成,而诗亦就矣。诗云:底事人群挤满堂,然关风雨闹端阳。桐阴馆里茶当酒,不读文章读画章。予素嗜酒,作画时尤不可缺,是日独以茶代之,夏阳此制乃记实也。越十有五日记于南京,傅抱石。
【印文】抱石私印,癸卯
【展览】
1.“傅抱石遗作展”,北京,中国美术馆,1979年。
2.“傅抱石画展”,台北,历史博物馆,1993年12月1日-1994年1月2日。
3.“傅抱石艺术特展”,广州,广东美术馆,1998年11月1日-11月30日。
4.“傅抱石艺术特展”,深圳,深圳美术馆,1998年12月。
5.“20世纪中国画坛の巨匠——傅抱石”,日本东京,涉谷区立松涛美术馆,2004年8月11日-18日。
6.“其命维新—傅抱石百年诞辰作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2004年8月11日-18日。
7.“其命维新—民间珍藏傅抱石作品展”,南京,江苏省美术馆,2005年8月25-9月6日。
8.“傅抱石百年大展”,台北,国父纪念馆,2004年12月15日-2005年3月28日。

【注】此件作品的交接地点为中国香港,具体信息请联系北京保利拍卖近现代书画部工作人员。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声声入耳
——傅抱石《听泉图》赏读
万新华
1957年2月,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筹建江苏省国画院,傅抱石任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并负责具体业务。筹建之初,江苏省国画院即将教学纳入工作任务之一:“有计划地吸收学员,根据国画的特点进行教学以提高艺术水平,培养下一代的国画人才。”其所规定的中国画教学的职能,是围绕着中国画创作的自身特点而展开的,有别于西式美术教育体制,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特殊性。
1960年3月,江苏省国画院正式成立。9月,首届学员培训班正式开学。来自全省各地,由地方推选,经画院考试合格者共三十人入学。1963年6月15日,即癸卯端午,第一届学员完成三年学业即将毕业,在总统府西花园举办结业典礼并举行座谈(图1)。作为院长的傅抱石,主持仪式为学员们送行,时任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李进也应邀出席。时桐荫馆外,风雨如注,而室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师生们济济一堂,深情地回顾了三年来的学习生活,说不完的话语,道不尽的情谊,欢歌笑语盖过了窗外的风声雨声。
因为学员们的要求,傅抱石应院方特别安排教学示范,选择了自己最顺手、最熟练的题材:“听泉”。这是傅抱石画水的经典性画题,也称“日日凭栏洗耳听”“不辨泉声抑雨声”,有时则题“虹飞千尺走雷霆”,从1940年代始创作无数,或遣兴、或应酬,疾笔挥洒,发人意兴,忘乎所以,精品力作迭出(图2)。
或许受到现场热烈气氛的感染,傅抱石创作饱含激情,以茶代酒,将“泉”“雨”充分结合起来,“皴水法”“破笔点”“扫雨法”尽情展现,形成一个奇妙的水世界。《听泉图》(图3)以左角中段两组瀑布和近景的流泉构成山洪暴发的泻水系,中间隔以巨岩深壑和茂林茅亭,使水系时隐时现,或泻水击石,或烟雨蒸腾,或湍流奔涌,雨、雾、泉、水尽在笔下翻滚,任兴而挥,表现出瀑布的磅礡气势和速度。虽是截取山中局部,不见远山和山体结构,然层次清晰,勾皴之后以淡墨分层渲染出基本的气氛和色调,再以干笔及湿笔皴擦,描绘出被水打湿的石壁的肌理和质感;远瀑取其影,朦朦胧胧;中瀑显其形,晶珠激荡;近流映其光,银波粼粼。特别是近景用浓墨破笔点画出巨石茂树,以拉开前后层次,使通幅水墨鲜活透脱;寥寥数笔勾出草屋水榭,一位骚客倚栏眺望,瀑布打石的流泉中隐约传来他吟诵的诗句。
这里,傅抱石将“听雨”“观泉”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可闻泉瀑的轰鸣,夹杂雨声的飒沥,也有疾风夹雨扑面之感,可谓出神入化。目睹了傅抱石驾轻就熟的作画过程,学员们纷纷赞叹不已,佩服其技艺的炉火纯青。为此,擅长古体诗词的李进吟诗助兴,实现了一次完美的诗画互动:“底事人群挤满堂,非关风雨闹端阳。桐荫馆里茶当酒,不读文章读画章”,生动地将作画的起因、现场的气氛、观众的情绪和作品的寓意,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众所周知,中国山水画蕴含着中国人对生存环境中山水的依恋情结,古云:“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因此,画山就离不开画水。元代黄公望曾言:“画中唯水最难画”,难的是水是动态的、鲜活的。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季节乃至不同的风向,水的姿态又千变万化。古人画水无论泉瀑、溪流,大都用线表达。傅抱石突破“古法”,画水全赖散锋皴擦,画泉瀑则似闻雷鸣,画溪流则有敲石之声。他感之于景,会之于心,发之于情,运之于笔,心手相应,进入最佳状态,由此成就了其一生最为著名的一幅《听泉图》。
不仅如此,美术史研究出身的傅抱石习惯以长跋的形式表达心情,雅情雅致,以使作品富有内蕴、更有意境。所谓“言为心声”,这种类似于自言自语的叙述文字,真挚浓郁,连同其绘画作品,一起成了他的心声。十五天后,傅抱石经不断润色,在画幅右上方认真题识:
癸卯端午大雨,约画院诸生集桐阴(荫)馆商量画学,藉当赠言。盖诸生受业已三年,将分赴各处工作也。协会、美术馆及画院同志亦承惠然莅临,风雨声中济济一堂,情绪至为热烈,于是乘兴挥毫,作听泉之景,以冀就正有道。将半,忽见夏阳、博然两位驻足人群之中。予以夏阳夙擅文辞,乃请惠一章,藉光笔墨。迨图将成而诗亦就矣。诗云:底事人群挤满堂,非关风雨闹端阳。桐荫馆里茶当酒,不读文章读画章。予素嗜酒,作画时尤不可阙,是日独以茶代之,夏阳此制乃记实也。越十有五日记于南京,傅抱石。
书、画、题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真可谓:一点一画、一字一句,用心用情,洋溢其间。
无疑,傅抱石示范教学,《听泉图》实乃即兴之作。在这种诸如笔会、雅集等场合中,画家多半即兴创作,宣纸一铺,笔墨一放,四周围着一群观众翘首以待,在较大程度上具备了表演的性质,几乎容不得过多的思考。画家面对纸素,不能过于迟滞,久久不开笔,不能满足观众要求;而大笔挥毫纵横,足以令人瞠目结舌。俗云:“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即兴表演讲求现场气氛,注意与观众的互动。所谓“以气势胜”,首先在心理和环境上与观众完成碰撞。因此,拿手绝活是必需的。章法经营、笔墨处理,一切需要得心应手,不然不仅不符合观者期待,也“对不起自己”。因此,“识时务者为俊杰”,顺水推舟,可达一帆风顺之致,否则吃力不讨好,还落得不近人情之嫌疑。在即兴创作时,很少公开绘画的傅抱石却深谙此道,往往与周遭人事互动良好而融洽,意到笔随,率写而为。所以,作为最为熟稔的题材之一,“听泉”便是他即兴创作的首选(图4),随时做到不假思索,游刃有余。有时,傅抱石在书斋内遣兴自娱,也往往创作“听泉图”,将内心思绪形诸笔墨书写,物我相忘,充分展现出昔日“往往醉后”的激情形象。
对于“听泉”的创作,傅抱石一般仅根据需要在构图上有细微调整,水榭或左或右(图5),比较随意,山体、瀑布等渲染或简或繁,视受画人、绘画环境和时间等具体因素而定,故结果则有精有次(图6)。然诸如结业聚会,又逢端阳佳节,他自然心性洒脱,热情高涨,泼墨写意,勾、皴、擦、染一气呵成,自由灵活,完全展示出他率真的本性与浪漫的情怀。他心仪于斯,陶醉于此,自我遣兴于笔墨江山之中。所以,《听泉图》精彩迭现,虽比早年之作少了几分激荡刚猛,多了一些沈着浑厚,但雄健潇洒依旧,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观众。多年之后,作为学员班辅导员的喻继高在一篇名为《深切怀念抱石老师》的文章里仍记忆犹新:
癸卯端阳节,老师到画院桐荫馆为全体同志作画表演示范,他收入画集中的一幅《听泉图》就是那次画的。……大家看到傅老师的精湛技艺,高山流水,潺潺若有声,茅亭中静立一人,聚精会神地听着泉声;画得惟妙惟肖,大家无不为之叹绝。
而时任江苏省国画院办公室主任,也是此次结业仪式的具体操办者张文俊在后来的回忆文章《桐荫馆里茶当酒》里,则有更生动的描述:
1963年,江苏省国画院学习班的学生将要结业,学生要求请傅老作画示范,我向傅老汇报了学生的愿望,他满口答应。五月端阳这一天,他到了院长办公室桐荫馆,大家已在那里等候,师生见面都很高兴。于是傅老挥毫落墨,先从近处亭子人物画起,背后山石流泉大笔挥扫,亭下流水先用淡墨横笔很快画出波纹,树木用墨绿重染,水墨淋漓形成一片,近处石坡用浓墨,为全画最黑色块。山色赭墨,笼罩云雾之中,远山画出,更显境界苍茫高远。泉声由远而近,波光粼粼、气韵生动。师生得饱眼福,又听傅老讲授画理,受益良多,情绪热烈。……傅老在桐荫馆里作画,没有备酒,实为工作上疏忽,……此次以茶代酒,同样兴奋,因为画院诸生学成结业,傅老藉以赠言,饮茶也高兴。
如此详细的趣味文字,生动再现了傅抱石即兴创作时的挥洒自如,以致给两位当事人留下了如此清晰的记忆。虽然,“创作现场”已经无法复原,但借助这些记载,人们依然能够悬想当初傅抱石在桐荫馆里是如何挥毫泼墨的精彩片段。补充一句,书画鉴定家萧平作为“画院诸生”之一目睹了这次创作的全过程,成为《听泉图》名副其实的见证者之一。
至于《听泉图》的流传,似也值得一说。在创作后的几年间,《听泉图》一直被傅抱石珍藏在自己的书斋中,“文革”期间,几经辗转,与其他四百余件傅氏画作被寄存于南京博物院。1979年,傅抱石夫人罗时慧化私为公,慷慨捐赠,365件傅抱石画作入藏南京博物院。《听泉图》则和其他五十余件同有特别纪念意义的作品一道归还傅家,成为傅氏子女的一份永远的精神寄托。
在后来的二三十年间,《听泉图》数度参加各类“傅抱石纪念展览”,反复出版,传播极广,成为一件著录累累的赫赫名迹。1994年,邮电部发行特种邮票《傅抱石作品选》一套,以表现傅抱石在绘画方面的卓越成就。整套六枚,山水、人物各三,穿插排列,具有一种变动的节奏。《听泉图》也列其中,几成家喻户晓的傅抱石画作。21世纪初,《听泉图》从傅家散出,流传至香港。
这里,笔者不吝笔墨,不厌其烦地介绍其创作缘起、风格渊源以及流传经过等,无非希望引起广大藏家和研究者的关注。再次强调,《听泉图》堪称佳构,不容错过!

雨、雾、泉、水这类似的题材是傅抱石画的较多的,因这是他最喜欢,最熟悉的题材。这是与他的情怀相关的,他是豪迈性的画家,具有云水景怀。只有在烟霞中,在自然中,更能激发他作画的激情。「听泉」这类题材傅抱石先生在这前后都画过,但这张作品却具有特殊性,在我的印象中,傅先生是很少当众作画的,这是我看过的先生唯一的一幅当场作画的作品。观此画创作过程如先生自己曾言作画的方式:大胆落笔,细心收拾。而这样的创作方式对傅先生来说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因此这件作品在我心目中具有特殊价值。再加上画中长题,是当时作此画前后过程完全的纪实。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根据萧平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