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530 文徵明 行书秋兴诗卷 手卷

行书秋兴诗卷
拍品信息
LOT号 3530 作品名称 文徵明 行书秋兴诗卷 手卷
作者 文徵明 尺寸 引首45×100cm;书心45×1000cm 创作年代 --
估价 3,000,000-4,000,000 成交价 RMB 4,542,50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手卷

题签:秋兴诗书,此卷先二伯所藏□家将百年矣,□□去岁邮寄与□莫名忻抃云。筱村
题端:秋兴。
题识:浮云奄忽互相逾,北首长安万里余。灞上将军真戏尔,回中消息近何如。祥麟谁见游郊薮,塞雁空闻有帛书。泽国西风秋正急,有人东望忆鲈鱼。清秋早晚自江东,摇落河山日夜风。白马去从天竺国,铜驼谁问洛阳宫。九朝文物于今盛,万里车书自古同。憔悴嵇康无复事,只留双目送飞鸿。江上芙蓉玉露零,秋风乍起阖闾城。白龙终见沙虫困,黄鹄何时羽翼成。四海秪今怀德化,诸公须用荅升平。苍梧万里云千迭,日暮空含帝子情。朔风吹惨度江城,北雁时传塞上声。此日文章宁有益,中朝爵禄久还轻。空闻汉室诛曹节,不见长沙召贾生。千里苍苍云日暮,自梯高阁望神京。右秋兴四首,皆正德末年之作,偶阅旧稿,重录一过。徵明。
钤印:文徵明印、停云馆、玉兰堂印
鉴藏印:万山深处
说明:此卷为清内阁大学士兼兵部侍郎杨佩璋鉴藏,在其家族收藏逾百年。杨佩璋(1850-1920),字筱村,今河南长葛后河镇后河村人。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光绪二年(1876)中举人,次年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九年(1903)署督察院副都御史。筱村学博识广,善于鉴赏古书画,京师推为专家。为文独造,清真雅正。书法颜柳,字字端楷。惜内向不露,所遗作品甚少。今见其收藏作品流入艺术品市场的有北京保利国际拍卖2016年秋王鉴1669年作《拟古山水册》,此作以1470万成交,由此可见杨佩璋鉴定古书画眼力之精深。

大字如斗光夺月 国朝征仲书第一
——文徵明《秋兴诗卷》赏鉴
文徵明大字行书《秋兴诗卷》,高45厘米,长1100厘米,凡六十七行,每行三四字不等,共计二百四十五字。本卷篆书题引首“秋兴”二字,未署款印,以风格辨识,应为文徵明自题。纵观整卷,书写自由,两至四字成一行式,气脉连贯、流畅自然,与文徵明收藏在各大博物馆的“大字”作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立春进贺帖卷》、《元旦春阴等诗卷》、《新燕篇诗卷》,台湾故宫博物院藏《灯花等诗卷》,上海博物馆藏《石湖烟水诗卷》,苏州博物馆藏《游虎丘诗卷》等,皆是两至四字成一行式,笔法、章法与本卷几乎一致。
文氏的“自书诗卷”多以“节令”为题材创作,如《立春进贺帖卷》、《上巳》、《九日》、《春日漫兴》、《雪后早朝》、《元旦朝贺》、《进春朝贺》等。本卷是文氏旧作《秋兴诗》三首与《朔风》共计四阙,著录于文徵明著《莆田集》卷七。
本卷明显可以追溯文徵明瓣香黄庭坚之深入,其笔势纵横,点画开张,结体欹侧,大开大合,予人以气势开阔、风神洒脱之感,这都是黄庭坚与文徵明大字行书的特点。从现存文徵明法书作品来看,“文氏大字”始于六十岁前后,集中出现在八十岁左右。比较著名且署年款的主要有:八十一岁《新燕篇诗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八十一岁《石湖诗卷》(上海博物馆藏);八十一岁《灯花等诗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八十七岁的《前赤壁赋卷》(上海博物馆藏)、八十八岁的《自作诗卷》(广东省博物馆藏)等。本卷《秋兴诗卷》虽未落年款,然卷后书:“右秋兴四首皆正德末年之作,偶阅旧稿重録一过”。“正德末年”为1521年,时年文徵明五十二岁,且“旧稿重録”,结合落款形式、流传作品比对及印鉴分析,此作应为其八十岁偏晚期所作。
试以文徵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立春进贺帖卷》、《新燕篇诗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灯花等诗卷》结字为例比较,可知其结字用笔的一致性:
“千”(《秋兴诗卷》与《立春进贺帖卷》)
“风”(《秋兴诗卷》与《新燕篇诗卷》)
“龙”(《秋兴诗卷》与《立春进贺帖卷》)
“不”(《秋兴诗卷》与《新燕篇诗卷》)
一、中锋用笔
文徵明写大字行书,笔笔中锋,从而使得行笔更加饱满,明显带有黄庭坚大字行书的厚重感。典型的代表如“千”字横画,“不”字起笔,为了配合中锋用笔,舍弃行书手札作品中一向习惯的侧锋直切,多以逆锋起笔,然后裹锋行笔,例如“落”字的长横起笔,“朝”的长横画等,中锋用笔使得字体感觉线条周正饱满,立体感更强,有了厚实的端庄和稳健感。
二、骨力遒劲
文徵明此作大字之所以给人雄强的感觉,“起笔重按”是重要因素。尤其是长横的起笔,类似于隶书“蚕头”一样圆润、沈厚。起笔重按后,裹锋行笔,达到聚气凝神,加上长线条直率的伸展,给整个字增添了张力,整个运笔过程中实、挺劲,有着浓厚的篆籀气息。比如“落”字、“朝”字、“长”字的横画,自学黄之后,中锋行笔的厚重感、节奏感、力量感十足。
“云”(《秋兴诗卷》与《新燕篇诗卷》)
“长”(《秋兴诗卷》与《立春进贺帖卷》)
“莫”、“漠”(《秋兴诗卷》与《新燕篇诗卷》)
“送”(《秋兴诗卷》与《立春进贺帖卷》)
三、开张纵横
文徵明的大字行书,在结构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突出主笔,放射结构,以达到奔放、开张的效果,给人“ 盘空硬语、气势磅礡” 之感,主笔的纵横捭阖、独特的中锋行笔、收放自如的处理技巧,势必给人酣畅淋漓的感觉,比如“车”字的横竖画,“黄”字的横画,“送”字“走”之旁的长捺等等。有学者认为,裹锋行笔的力量感和结构放纵的自由度,是文徵明大字能给人带来独特的审美感的原由。
四、气势撼人
文徵明大字行书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审美感受,即大字行书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借助长线条的长度和力度,增加字的张力和气势,尽情挥洒,淋漓痛快,气势逼人,就是靠这样的用笔和结字来增强字的整体效果。文徵明《秋兴诗卷》每字大如拳,却字字匀称,挺拔峻峭、重心稳当、行距整齐,表现出文徵明用笔强大的驾驭能力,或许,只有笔耕不缀、勤奋如斯才能做到。
二、文徵明《秋兴诗卷》与黄庭坚《经伏波神祠诗》比较 :
以文徵明《秋兴诗卷》与黄庭坚《经伏波神祠诗》和本卷作对比,可探究文徵明对黄字的取舍。
“飞”、“翻”(《秋兴诗卷》与《经伏波神祠诗》)
“见”(《秋兴诗卷》与《经伏波神祠诗》)
“逾”、“略”(《秋兴诗卷》与《经伏波神祠诗》)
“书”(《秋兴诗卷》与《经伏波神祠诗》)
黄庭坚大字行书的风格特点:
黄庭坚《经伏波神祠诗》卷对文徵明影响甚大,为其师沈周所藏,文徵明早年在老师家欣赏过,三十年后此卷又归华甫所收藏,华曾请文氏为此卷题跋,并被文收录在自家的《停云馆法帖》中。所以文氏在此期间肯定进行了大量临摹和深入的研究学习。此卷是黄庭坚最具个性的大字行书作品之一。在笔法上,藏锋逆锋入纸,且大量使用中锋裹锋行笔,行进中通过提按顿挫的滞涩用笔,写出劲道且饱满的线条。结体宽博,中宫紧收,呈放射状,且突出主笔。比如“ 略”字长撇,“书”字长横画。黄的字在用笔强调提按顿挫,而过分夸张这种提按顿挫用笔,就会形成比较涩劲的线条,所以作品显得更恣肆、奔放。而结构上因为字字都往有上角倾斜,所以更加险绝,加上撇捺皆向外伸展,放而不散,给人气势开张之感,雄浑之感。文氏在学习黄字上,取其长处,结体宽博,用笔厚重,突出主笔等,且将这些优点与自己的行书书风融会贯通,例如:“书”字四个横画皆为侧锋行笔,“见”字内部的连笔,“飞”字的钩挑,是非常具有自己行书风格特点的。
“莫”、“漠”(《秋兴诗卷》与《经伏波神祠诗》)
“沙”(《秋兴诗卷》与《经伏波神祠诗》)
“马”(《秋兴诗卷》与《经伏波神祠诗》)
“复”、“漫”(《秋兴诗卷》与《经伏波神祠诗》)
二者的不同之处:
第一,黄庭坚起笔以藏锋为多,后转中锋用笔,而文氏因受手札类行书用笔的影响,偶尔出现顺锋起笔,例如“莫”字的长横画,“书”字的长横画,“马”字的竖画等,都以顺锋起笔。这种顺锋起笔行笔使得书写更为迅疾、顺畅、流利。
第二,在行笔上,黄庭坚行笔的顿挫折转更加明显,文徵明的行笔相比之下略少,例如黄字“漠”字,“书”字的三个横画,都有顿笔后出现的较小波磔。而在“略”字中“各”的长捺,出现了文氏典型的“颤笔”,一波三折的用笔习惯。所以黄字奇崛、恣肆夸张,文徵明在笔法上学习黄的中锋、圆润、饱满的线条,主笔突出,尽量左右伸展,如“沙”、“逾”、“书”、“复”等字的主笔,大开大合,气势开张,但是,其在取法黄字基础上更加均匀妥帖,平实稳健。
第三,在字形结构上,黄的字普遍往右上角倾斜,给人险绝之感。文徵明大字,结字多以平正为主,较少险绝,例如“飞”的两条横画 、“书”的四条横画等等。这或许和他的性格有关系,性格严肃内敛,一生坚守儒家中庸的道德规范,故更多的还是追求稳定,黄庭坚追求大开大合,突出主笔,挥运自如,给人奔放豪迈之感,这一点也是文微明所倾慕的,但运用到自己的大字行书上,亦稍做调整。
第四,我们再从整体章法上分析,黄庭坚的字上下穿插,行与行之间也是穿插避就,而文徵明的章法结构较为统一,上下连贯,左右互补,字距收紧,行距拉开,依靠行与行之间的左右穿插互补,使得章法不散不乱,相得益彰。
《秋兴诗卷》引首讨论:
《秋兴诗卷》篆书题引首:“秋兴”二字,虽未署款印。但从书法风格上应为文徵明书写。在明代写古篆题引首虽不为多数,但诸如李东阳、文徵明等多用篆隶,而且两种书体中文徵明多用隶书、篆书题引首又少。文徵明早年已极有名,为宰相李东阳所赞赏。李东阳篆书有重名,大意是:“我的篆字,文生的隶字,无人能及。”
值得一提的是,文徵明题引首、仇英画《赤壁游图卷》引首上的二枚文徵明私印“文徵明印”、“玉兰堂印”与《秋兴诗卷》文氏私印相同,且二者用纸一致,皆为冷金笺纸本,类似的用纸还见藏于南京博物馆的文徵明《行书六言诗》轴书写所用的冷金蜡笺。
《秋兴诗卷》印鉴比对
落款及创作时间
《秋兴诗卷》、《西苑等诗卷》、《雨夜行吟图轴》、《西苑诗三首卷》款字
结合上海博物馆编纂的《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与《文徵明书法全集》来看,文徵明落款中“徵明”写法趋于草书的多见他八十岁以后的作品,如上海博物馆藏《赤壁赋卷》(八十三岁)、《春江舟游图扇页》(八十三岁)、《楚辞卷》(八十四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西苑诗三首卷》(八十五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西苑等诗卷》(八十九岁)等,其特点为:“征”字部首“彳”以中锋行笔似“点”状,“明”字部首“月”最后一点向后,可推断为八十岁偏晚期的作品。《秋兴诗卷》根据文氏“仿黄大字”集中出现的时间与“印鉴款识”落款特征综合判断,极有可能是文氏八十岁偏晚期的作品。
流传过程
本卷包首有签条字迹残损,仍依稀可辨:“秋兴诗书,此卷先二伯所藏□家将百年矣,□□去岁邮寄与□莫名忻抃云。筱村”。“筱村”为清末内阁大学士兼兵部侍郎杨佩璋(1850-1920),根据签题内容可知本卷在杨佩璋入藏前,已在其二伯家百年。根据杨佩璋的生卒及二伯的辈分推算,至少在乾隆年间已入藏杨家。杨佩璋(1850-1920),字筱村,今河南长葛后河镇后河村人。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光绪二年(1876)中举人,次年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九年(1903)署督察院副都御史。筱村学博识广,善于鉴赏古书画,京师推为专家。为文独造,清真雅正。书法颜柳,字字端楷。惜内向不露,所遗作品甚少。今见其收藏作品流入艺术品市场的有北京保利国际拍卖2016年秋王鉴1669年作《拟古山水册》,此作以1470万成交,由此可见杨佩璋鉴定古书画眼力之精深。
《秋兴诗卷》是目前发现文徵明书法长卷中最长的一卷,长达十一米,字大近尺,耄耋之年书就,全卷大气磅礡,撼人心魄,至收尾处,豪气丝毫未减,蔚为奇观也。正如明人何良俊云:“咄咄逼右军,乃知自赵集贤后,集书家之大成者衡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