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5 傅抱石 1964年作 杜甫行吟图 立轴
LOT号 | 2675 | 作品名称 | 傅抱石 1964年作 杜甫行吟图 立轴 | ||
作者 | 傅抱石 | 尺寸 | 125×38cm | 创作年代 | 1964年作 |
估价 | 3,800,000-4,800,000 | 成交价 | RMB 7,130,000 | ||
材质 | 设色纸本 | 形制 | 立轴 | ||
【著录】 1.《吴昌硕、齐白石、傅抱石三石书画选集》,(台湾国泰美术馆选集第十辑),第62页,国泰美术馆,1978年。 2.《名家翰墨──两岸珍藏傅抱石精品特集》,第19页,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8月。 3.《名家翰墨──傅抱石/上古衣冠》,第33页,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4.《傅抱石年谱》,第29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5.《傅抱石全集5》,第112-113页,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 【题识】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一九六四年四月,抱石写工部诗意,南京记。 【印文】傅、甲辰所作、往往醉后 傅抱石先生以其苍莽纵逸的山水画驰誉天下,开创了新金陵画派的山水新风。他同时又是一位卓越的人物画家,他对于人物画的兴趣,联系着他对于史的癖嗜。在他留下的为数可观的人物作品中,大都是上古衣冠,如屈原、苏轼、陶潜、王羲之、李白、杜甫、岳飞、文天祥直至石涛。他不是单一地为他们造像,他是在揣摩、想象他心目中崇仰的偶像,力求精神的贯通。他们是久远历史中的人物,是中华民族精神、智能、气概和风骨的代表。诗圣杜甫(712-770)一生大部落魄,故于民间疾苦有深切的了解,对豪门权贵深恶痛绝。诗风沈郁而苍凉,有「诗史」之称。抱石先生有感于此,在1959年应成都杜甫草堂之约作杜甫像时,便选择了杜氏「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诗句作题,反映了诗人爱憎分明的高尚气格。五年之后的1964年,傅先生以同一选题,先后画了若干杜甫像,该图便是其中之一。图写诗人袖手立于新松林中,翘首仰视,眉宇间透出无限的希冀与期盼。窄长的条幅中,松林挺立,劲锋直上,造成了高耸勃郁的气势,这正是诗人所期待的。作者写诗意,仅取首句之松,而不画一笔竹,这一割舍,用的正好、正妙!抱石先生笔下的上古衣冠,既具顾恺之的高古,又有张大风的超逸,更多的则是他自己的变化与生发。试看图中杜甫微微仰起的脸面,那眉宇间的精心钩划,含有多少深情?那髭须上的着意晕染,彷佛可感诗人的鼻息呢!点点细节无不反映着抱石先生艺术的高妙。 —萧平2005年春 《江山多次多娇》与《千山竞秀》同是傅抱石、关山月合作,前者是1959年为人民大会堂陈列专门绘制,后者系1961年东北写生期间绘赠给当时沈阳的辽宁宾馆,将近14平尺的巨幅画作,此类形制画作用于辽宁宾馆内部重要场地空间的悬挂陈列。 《江山多次多娇》与《千山竞秀》两件作品构图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山水主体置于画面右下角,上部大部画面为连绵的远山,视野开阔深远,气势恢弘。近景描绘刻画十分细致深入,与远景的朦胧形成鲜明的对比反差,空间真实感更强。 傅抱石画「上古衣冠」 —沈左尧 傅抱石先生常用来钤在人物画上的一方印章曰「上古衣冠」,他爱画、善画古代人物。他对我国历史,尤其是古人文化烂熟于胸,不少古人呼之即出;他那与书法同源的流畅线条,最适合画古代衣冠;纯粹民族情趣的画风,与古人合拍,使人物与自然交融,创造出古意盎然的独特境界。虽然有少数写生画中也点缀现代人物,一般不做主体。因此,先生人物画的主流是「上古衣冠」。 先生描绘古人的范围很广,上下数千年,从春秋战国、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无所不包,不过清代人物,止于早期,对当时的异族衣冠甚少兴趣。 画古代人物之要素在于对其人的深刻理解和熟稔时代背景,如果缺乏「胸藏万卷书」的修养积累,就绝无可能。先生画不同时代的人各具不同风貌,不仅是服装差别而已。例如两千余年前的屈原及其作品中的神话人物,与一千多年前的李白及其诗中的人物;宋代的和尚佛印与清代的和尚石涛,其形象特征截然不能混淆。读先生的画如读古人的传记,这在过去的人物画中罕有其匹。先生作「上古衣冠」有两种类型:一是画某一位或几位见于史传的著名古人;二是不指定某人,系表现某一时代或某种类型的古人的生活及思想境界,包括文学中塑造的人物。 抱石先生的古人诗意画,唐代为重点之一,而李白、杜甫又是重点中之重点。因此在抱石先生脑海中,早有这两位大诗人的鲜明形象。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自襄阳原籍迁居河南巩县,是唐早期诗人杜审言之孙。在唐玄宗时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客居长安近十年,很不得志,与李白供奉翰林,曾风光一度的机遇大不相同。杜甫是在安禄山陷长安,逃到凤翔见肃宗,才被任命为左拾遗。后来又在成都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被表任检校正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称他为杜工部。他在洛阳认识比他年长十一岁的李白,同时代的两大家遂成挚友。杜甫诗沈郁苍凉,文辞精炼生动;由于一生大部分时间落魄,接近黎庶,于民间疾苦有深切了解,对权贵豪门及残酷官吏深痛恶绝,写出大量抨击官府,同情平民的诗篇,篇篇掷地有声。他以文学为载体,反映了唐朝那一段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所以人们称他为「诗史」,又尊称他为「诗圣」,这与被称作「诗仙」的李白是中国古代诗坛的两个最高的不同典型。他俩的成就是后世任何大诗人都不可能逾越的顶峰。抱石先生的这幅画像,同样也具后人所难以逾越的高度。 在人物服饰上,杜和李相似,但衣冠显得整肃,与李白解衣磅礡那般不修边幅异趣。从面貌看,杜比李清瘦些,髭须式样也与李相似却修剪得比较利索;眉宇间刻出经历世道艰难的痕迹;双目炯炯,仰望苍穹,流露出作为耍笔杆诗人无力回天的无限怅惘。他昂然挺立,似欲抒发郁积于胸的不平与愤懑,澎湃的思潮正酝酿着为民请命的呼吁。他全身既有肩任官职的严肃,又有诗人的潇洒,气度雍容。 先生在几幅《杜甫像》上都题了「青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集杜诗句,写诗人嫉恶如仇的品性。「恶竹」代表一切卑劣的小人和坏事,「新松」代表正义的力量。画松不画竹,体味着诗人的理想;松树枝干较细而挺拔,新松速长,即高可参天,极写诗意。 读抱石先生的《上古衣冠》,犹如翻开一部中国历史。这条滚滚东流的文化长河,波澜壮阔,灿烂无比,无数炎黄子孙的精英,以其鲜明生动的形象突出于世界,使人感到作为中国人的无限骄傲。 一九九五年九月四日晨四时于胜寒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