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2 宋刻《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全本
LOT号 | 0142 | 作品名称 | 宋刻《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全本 | ||
作者 | -- | 尺寸 | 32.5×24cm | 创作年代 | -- |
估价 | 咨询价 | 成交价 | RMB -- | ||
材质 | 形制 | ||||
宋宝祐五年(1257)赵与■刻本 (宋)袁枢撰 10函84册 纸本 《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史部纪事本末类著录。 《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著录。 《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著录。 《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著录。 本件拍品拍卖时间:2020年10月18日吴彬《十面灵璧图卷》暨十面灵璧山居藏书画赏石专场(顺延) 宋宝祐五年赵■与刻《通鉴纪事本末》简述 《通鉴纪事本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作者是南宋的袁枢。袁枢(1131-1205),字机仲,南宋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历任温州判官、严州教授、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大理少卿、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右文殿修撰、江陵知府等职。他晚年喜易,著有《易学索引》、《周易辩异》等书。《通鉴纪事本末》是袁枢在严州任教授时撰写的。袁枢撰《通鉴纪事本末》,以事件为中心详记其始末,开创了史书的一种新体裁。在此之前,史书的总纂,通行的是纪传体和编年体,但这两种体裁都有一定的不足,编年体以年代为经纬,事件发生时间越长久,就会将事情发展割裂在逐年的记述中,难以窥见整个事件的发展脉络和本末始终;纪传体以人为中心,材料相互重复,彼此脱节,而且重点无法突显,这些问题长期存在,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袁枢创立纪事本末体,材料集中,按年记述,成功地弥补了以上两种体裁的缺陷,使一事始末一阅了然。是书始于三家分晋,迄于周世宗征淮南,凡百三十九篇,厘为四十二卷。后世有不少人沿循这一体裁,写成不少史学新作。 《通鉴纪事本末》为宋宝祐五年(1257)赵与■刻本。全书四十二卷。 赵与■,字德渊,号节斋,太祖十世孙。慕杨简名,得其心学,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历户部侍郎,吏部尚书,加端明殿学士。赠少师,谥忠宪。赵与■于淳祐元年(1241)至十二年(1252),兼知临安府(今杭州市),政绩卓著。据《淳祐临安志》记载,赵与■在任期间疏浚西湖,引天目山水入杭,缓解旱情;开挖运河、疏浚河道,使运粮船只能够顺利进入临安城,以此降低运粮成本。 宝祐五年(1257),赵与■在嘉兴期间,认为严陵郡庠刻本《通鉴纪事本末》字小且讹误较多,因此赵氏本人精心雠校,并将密行小字本易为大书,且自己出资重新刊刻。赵与■在书序中称:“非特便老眼,训弟子,庶与四方朋友共之”。故后世称赵与■刻本《通鉴纪事本末》为“大字本”,全书四十二卷;严陵郡庠刻本《通鉴纪事本末》,称“小字本”。自从赵与■刻本《通鉴纪事本末》问世后,世人喜其字大行宽,悦目赏心,争相收贮,故严陵旧本逐渐式微。 这部《通鉴纪事本末》,为宋宝祐五年(1257)赵与■刻本,全书共四十二卷,保存完整,共10函84册。十一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版心上记本版大小字数,下记刊工姓名,刊工有:吴炎、徐嵩、钱玕、章泳、林茂、濮仲质、濮仲、徐楠、钱玙、钟季升、范仲、林嘉茂、范仲实、王兴宗、徐珙、马良、黄佑、虞源、沈宗、王大用、何祖、张荣、蔡成、刘霁、张成、王烨、王春、沈祖、刘隐、史祖、徐侁、何文政、王亨祖、蔡文、顾祺、曹戬、周松、王介、徐拱、刘拱、刘共、刘栱、梁仁甫、余和甫、余和、余甫、方得时、梁贡甫、叶椿年、翁期、陈必达、何豫、刘孚、得春、茹镇、卜仲、沈昌祖、徐松、均佐、王珪、虞桐、秦茂等。宋讳缺笔:玄、朗、敬、弘、泓、殷、匡、炅、恒、贞、侦、徽、桓、垣、构、慎、敦等字。明代递修时,版心上记“嘉靖某某年刊”,下记刻工姓氏。非常难得是,这部书虽然经元明递修,但仍然保存有宋版约2700叶。 根据《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著录,宋宝祐五年赵与■刻元明递修本《通鉴纪事本末》,国内仅有: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中华书局、上海辞书出版社、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博物馆、国家博物馆、重庆图书馆、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13家公藏单位存有全本,而这13部《通鉴纪事本末》,都与本套书相同,皆为宋宝祐五年赵与■刻元明递修本。但是有些单位收藏的《通鉴纪事本末》,保存状况较差,还不如这部书保存完好。甚至《中华再造善本》中,所使用的《通鉴纪事本末》底本,也是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宋宝祐五年赵与■刻元明递修本影印。 就宋宝祐五年赵与■刻元明递修本《通鉴纪事本末》而言,至今拍卖市场从未出现过整套书,稀罕程度可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