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939 明天启  米万钟制青花洞石花卉出戟觚

米万钟制青花洞石花卉出戟觚
拍品信息
LOT号 3939 作品名称 明天启  米万钟制青花洞石花卉出戟觚
作者 -- 尺寸 高32cm 创作年代 明天启 
估价 8,000,000-12,000,000 成交价 RMB 14,375,000
材质 形制
出版:
一、《历代文物精粹——敏求精舍三十周年纪念展》,1991年,页308-309,编号139。
二、《徐氏艺术馆》,1992年,图92。
款识:天启年米石隐制
展览:敏求精舍三十周年纪念展,香港艺术馆,1990.11.30-1991.2.10。
说明:
一、徐展堂「在望山庄」旧藏。
二、北京保利,2010年12月5日,编号4462。

掬花入勺园 揽芳待君归
——明天启 米万钟订制青花洞石花卉纹出戟觚赏析
黄清华(唐英学社创办人 英国东方陶瓷学会会员)
本品隽秀挺拔,别致典雅,摹仿殷商青铜四方觚,圆腹随形四角出戟,硬朗而精巧。觚之上部四面绘以青花洞石四季花卉纹,腹部四壁装饰折枝花卉托“卍”字纹,下部则是葡萄丰收图。其釉白皙,其胎厚实,青花淡雅妍美,所画纹饰告别以龙凤为特征的宫廷艺术图案,代之而起则是反映自然意趣的洞石花卉和葡萄硕果,生活气息浓郁,笔法奔放之中不失稚拙之气,予人倍觉清新悦目。
观之造型奇特,线条曲折收放,成型工艺必为复杂,景德镇称此类器物为“镶器”,不用拉坯,只能拼合方成,烧造当中更容易疵裂变形,明万历王世懋《窥天外乘》记:“盖窑器圆者,碹之立就,倏忽若神。独方物即至小,亦须手捻而成,最难完整,供御大率十不能一二,余皆置之无用。”因此力求造型周正,实是百里挑一,若如本品者,殊为可贵。
明后期花道之流行遍及文人士大夫阶层,花器之抉择更为瓶花之首要大任,青铜觚以优美之造型备受众人推崇,如袁宏道(1568-1610)《瓶史》所言:“尝见江南人家所藏旧觚,青翠入骨,砂斑垤起,可谓花之金屋。”故慕古所至,以瓷制器,不失意韵,本品之出现堪称花道佳器。
较之其他,本品最为独特之处则是口沿下横书“天启年米石隐制”青花单栏楷书款,表明器物烧造时间和归属,颇为重要。铭款所言米石隐者,乃明末著名书法家米万钟,其字仲诏,号友石、石隐,生于明穆宗隆庆四年(西元1570年),原籍陕西安化,后随父居燕京,米芾后裔。万历二十三年( 西元1594年)进士,次年授永宁令尹,三十一年改铜梁县令,三十六年授江宁府六合县令,有善政,得民心。后为浙江参政,历江西按察使,山东参政。后为魏忠贤党所污,被革职。崇祯元年(西元1628年),起用为太仆少卿,同年遂卒。长于诗文,有《澄淡堂文集》十二卷、《诗集》十二卷等存世。善书画,簿书之暇不废清课,所书画皆临摹晋宋名家,精鉴别,好收藏名迹,行草书得米氏家法,浑朴丰厚,俊迈豪放。与邢侗、董其昌、张瑞图并称“明末四家”,与董其昌并有“南董北米”之誉。擅名四十年,书迹遍天下。山水得倪瓒法,花卉似陈淳。又善画石,间亦泼墨仿米法作巨幅,气势浩瀚,烟云滃郁,令人叹绝。
米石隐不仅翰墨书法驰誉天下,而且石刻、琴瑟、棋艺等方面造诣颇深,更以自家园林勺园名噪一时。勺园,建于万历四十年至四十三年间(西元1612年-1614年),位于今北京大学校园内,取海淀一勺之意,故名,又名风烟里。占地约百亩,擅水之胜,一望尽水,复以长堤、幽亭、虹桥相映衬,有江南水乡之趣,是明末北京最著名的私家园林之一。孙国敉《燕都游览志》中有《勺园胜景故事题咏》一文,可让我们追溯勺园昔日之盛:
勺园径曰风烟里,入径乱石磊砢,高柳荫之,南有陂,陂上桥曰缨云,集苏子瞻书,下桥为屏墙,墙上石曰雀浜,勒黄山谷书。折而北为文水陂,跨水有斋,曰定舫。舫西高阜,题曰:松风水月。阜断为桥,曰逶迤梁,主人所书也。逾梁而北为勺海堂,吴文仲篆。堂前怪石蹲焉,栝子松倚之。其右为曲廊,有屋如舫,曰太乙叶,周遭皆白莲花也。东南皆竹,有碑曰林于澨。有高楼涌竹林中,曰翠葆楼,邹迪光书。下楼北行为槎丫渡,亦主人自书,又北为水榭,最后一堂,北窗一拓,则稻畦千顷,不复有缭垣焉。
米万钟曾经在江浙为官,深谙江南园林之趣,因此勺园颇多学习江南之处。《万历野获编》便称:“米仲诏进士园,事事模效江南,几如桓温之于刘现,无所不似”。勺园因借远山近水,其建筑景观布局、匾额楹联设置皆赋予文人追求自然、寄情山水的文化底蕴,惹得当时京城文人墨客皆往游览,极一时之盛,米氏不禁自诗《勺园》一首谓:
幽居卜筑藕花间,半掩柴扉日日闲。
新竹移来宜作径,长松老去好成关。
绕堤尽是苍烟护,旁舍都将碧水环。
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西山。
诗中得意之情流露无遗,无奈米氏逝世以后,勺园遭逢甲申之变,一代名园毁于战乱之中,昔日之美景永成追忆。所幸勺园建成后的第二年(西元1615年(米氏曾邀友人、著名画家吴彬绘制《勺园祓禊图》(图一)手卷流传至今,借其神手我们得以观览勺园当年之盛况。后西元1617年米氏自己亦依《勺园祓禊图》绘制了《勺园修禊图》一幅,两者今存北京大学图书馆,另见米氏所作《勺园图》现藏于广州艺术博物院,以上三者是目前所知以勺园为主题仅存的三份图像资料,异常宝贵。
本品正是当年米氏为勺园专门订造的花器,应装饰其某处书斋或居室,掬芬芳于其上,增厅堂之春色秋意。天启一朝七年之久,米氏之订造时间将会是在哪一年呢?前述提及米氏曾为官江西,至少这一经历是最有可能促成订造一事。根据《明熹宗实录》卷之四十一 “天启三年十一月”所载:《庚辰 升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米万钟为江西按察使分守饶南》。米氏新职为江西按察使派驻地方的官员,为正五品。明朝省级地方官分为三司,分别是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主管一省的司法,又设按察分司,分道巡察。饶南为江西按察使辖下之分道,是饶南九道的简称,管辖饶州府、南康府、九江府三地的司法事务,道治饶州府,而饶州府所在地即为鄱阳县城内,去浮梁景德镇不足一百公里,由鄱阳湖入昌江,舟行一日即达,订造自用瓷器自然有近水楼台之便利。
按照当时京城与浙、赣两地的交通状况和官员交接制度,估计米氏入赣到任应该在天启四年初,而去职则发生在天启五年遭魏氏阉党倪文焕弹劾之后,其间在江西时间不足两年,故订造时间应在天启四年与五年之间。
对于此次订造的具体情况,文献无载,我们仅能依靠流传至今极为有限的实物窥知一二。目前公开资料之中,除本品之外,署写米氏相关款式的瓷器共有三件。第一件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典藏的青花花觚(图二),尺寸和署款与本品一致,纹饰相近,原为清宫旧藏,由此可见此式米氏订造花觚之可贵,深得满清皇室珍视。但两者细节上仍有两处显着的不同,首先,后者横款外栏为双框,本品则单框,其二,后者腹部纹饰为折枝花卉托佛教四宝纹(轮、螺、伞、盖),本品则为折枝花卉托“卍”字纹,两者虽是不同,蕴意却无异,应为配对之作。
第二件和第三件均为造型、尺寸、纹饰相同的青花折枝花卉纹撇口碗(图三),分别为美国观鹭园私人收藏和北京李氏所属。碗类署款为“天启年勺园制”,例如观鹭园藏品的写款则比本品圆润,笔力更见遒劲,其中“年”字符合正常写法,而本品则是“丰”年,比正常笔画多出一横,犹称奇妙。其余青花发色、画风、胎釉皆与本品无异。
除以上所知四方花觚和撇口碗之外,笔者于2006年春赴景德镇调查中,觅得十八桥窑址出土“天启年勺园制”款白瓷残片(图四),长10厘米,造型均不同于前二者,似是花盆之类的底部,胎壁厚实,上下没有纹饰,款字与前述二花觚相同,尤其“年”字写法一致,应出同一人之手。此发现意义有二:第一,丰富了米氏订造瓷之品类,存在类似花盆之类器皿;第二,以实物证明十八桥窑址是烧造米氏订造瓷的作坊窑场所在地。十八桥位于御窑厂的东南面,即今景德镇市区珠山中路南侧100米处(图五),为明中期以来瓷器烧造的中心窑场,明末清初正是其发展之巅峰时期,近年频频出土崇祯至康熙之际的笔筒、花觚、筒瓶、香炉等上品细料器残片,是目前景德镇市区唯一大规模出土发现明末清初时期高档器皿残片的窑址。(详见景德镇陶瓷学院黄薇讲师2009年6月23日在香港东方陶瓷学会专题演讲《明末清初瓷器在景德镇窑址的新发现》,载于《2009年香港东方陶瓷学会会刊》)
以本品为代表的米氏订造青花瓷是明末高档民窑瓷器大发展之前奏,为明末文人意趣与陶瓷艺术融合之先声。万历三十五年,御窑厂停烧,皇权退出制瓷业,优秀的窑工恢复自由,回归民间,当时主宰瓷器生产的是以文人官宦阶层为主的消费市场,这一阶层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影响着瓷器的风格,决定着瓷器的装饰和器型。文人意趣的因素在瓷器制作当中益见增强,在天启之后,瓷器正式成为文人个性追求的物品,用于装饰居家陈设或文房清玩,瓷画内容则是充满自然逸兴的山水题材和文学色彩浓厚的版画图案。为了满足自身不同爱好的要求,突出个性化,专门订制便应运而生。订制者自己提供瓷画的范本或转告自己喜爱的图文,委托瓷商为之即可。米氏是当今确认晚明时期最早于瓷器上署写姓名斋号的文人,其订造之举成为此次美学革命到来的标志性事件,从而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此例一开,蔚然成风,引领明末清初时期高端瓷业之发展潮流,后来出现的崇祯十一年慎读斎北沼主人、顺治十一年西畴书院等纷纷入景德镇订造,无不步其后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