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022 清康熙54年(1715) 御制铜鎏金蒲牢钮八卦纹「应钟」、「蕤宾」编钟

御制铜鎏金蒲牢钮八卦纹「应钟」、「蕤宾」编钟
拍品信息
LOT号 5022 作品名称 清康熙54年(1715) 御制铜鎏金蒲牢钮八卦纹「应钟」、「蕤宾」编钟
作者 -- 尺寸 高31.5cm 创作年代 清康熙54年(1715)
估价 12,000,000-18,000,000 成交价 RMB 16,100,000
材质 形制
著录:
•《THE ANTIQUE,ARTISTIC FYRNISHINGS OF THE CITY RESIDENCE OF MR.THOMAS B.CLARKE》,AMERICAN ART ASSOCIATION,INC
•《延熏秀色——康熙瓷器与宫廷艺术珍品特展》,图Ⅶ-1
「康熙五十四年制」款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备注:
•Thomas B.Clarke旧藏,
•1925年1月8日,纽约美术艺术画廊,编号216、217
•John Bond Trevor(1878-1956)旧藏,Bronson Trevor(1910-2002)旧藏,Trevor家族旧藏。
•香港佳士得,2009年12月1日,编号1942

钟圆体,中空,腰部稍大,小口齐平。顶饰交龙钮,龙背供起成孔,用于穿系。两道弦纹把钟分为三层,上层光素无纹饰;主体中层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内有三排钮,钮间高铸八卦文,钟腹两侧铸夔龙拐子,上饰如意云纹,正面铸阳文「康熙五十四年制」铭款,背面一铸阳文「应钟」、另一铸「蕤宾」楷书律名,上饰八卦图。钟下部铸八个圆形音乳,以供敲击之用。此钟铸于康熙五十四年,即1715 (乙未) 年。铸造精细、严谨,尽显皇家气派。编钟是中国重要的乐器,也是重要的礼器。中国的礼乐制度从原始社会萌芽到先秦,发展到西周最后确立,成为当时人们的行为规范准则。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的研究,中国在西周时期出现的编钟为三枚一组,春秋晚期以九枚一组的编钟为多。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擂鼓墩镇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套共65枚的青铜编钟,其造型壮观,配备齐全,音列充实,音频准确,堪称中国古代编钟之最,现藏湖北省博物馆。清朝康熙皇帝隆重师儒,以周礼为蓝本,设计了一套用于天地、社稷、宗庙等祭祀大典以及大朝会、宴享、命将出师、临殿等朝廷盛事,乐部率和声署悬乐器于太和殿或郊坛、太庙、演奏「中和韶乐」,为国家大典礼乐之器。礼乐的演奏「以黄钟为宫,镈钟击以起乐,编钟从之」。一组编钟十六枚,外型和大小相等,分两层悬挂于木架之上,它的音色以黄钟为准,由低至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以及四个低音倍夷则、倍南吕、倍无射、倍应钟。
此两枚编钟来源显赫。原为著名美国工业家 Thomas. B. Clarke (1848-1931) 所藏,1925年1月8日于纽约 American Art Galleries拍卖,拍品第216和217号,创下了当时的拍卖记录。后传至被称为「对美国国会最有影响力的律师之一」的美国著名律师John Bond Trevor (1878-1956),之后为Bronson Trevor (1910-2002) 及后人所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