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7 明 黑釉大斗笠盏
LOT号 | 5117 | 作品名称 | 明 黑釉大斗笠盏 | ||
作者 | -- | 尺寸 | 直径13cm | 创作年代 | 明 |
估价 | 1,000,000-1,500,000 | 成交价 | RMB 1,150,000 | ||
材质 | 形制 | ||||
备注: • 纽约苏富比,2003年3月27日,编号38 • 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收藏,编号EK158 北宋黑釉大斗笠盏,此盏斗笠形制,口沿外侈,斜直腹,小圈足。器身施黑釉,釉到底足,圈足无釉;口沿薄釉处呈酱色,近足处有垂釉现象,圈足内略施薄釉,釉色漆黑如墨,釉面光洁匀净。圈足无釉处可见白色胎体,胎质轻薄,致密且坚,造型优雅,堪称佳品。 宋代上至皇帝下到民间文人「斗茶」之风甚为盛行,宋徽宗赵佶就曾在《大观茶论》中论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蔡襄《茶录》也有记载:「茶色白,宜黑盏」。本品釉色漆黑光亮,制作精良,实为斗茶利器,赏玩佳品。 定窑是宋元时期著名的窑场,由于定窑所在的区域具备了优质原料的资源条件,以生产不施化妆土的精细白瓷而著称,并可以制作胎体很薄的薄胎器物,这赋予了定窑典雅纤丽,挺拔脱俗的特征,使之成为宋代士大夫阶层开创并追逐的清雅艺术的典型代表。然而,定窑的产品并不是单一,除了生产精细白瓷以外,在不同的时期还生产数量不等的化妆白瓷,即其产品是面向不同阶层的,构成了作为一个商品生产的窑场的特征。同时,在定窑的各个时期,都还生产黑釉、酱釉等铁呈色的器物,常被人们称为黑定和紫定器物。但各个不同时期特征不同。在中晚唐到五代的阶段,主要生产粗黑釉瓷器,特点是胎体厚重,制作粗劣,缺少美感。从北宋早期开始,在继续生产粗黑釉瓷的基础上,出现了带有金属光泽的细酱釉瓷器(即所谓紫定器物),器形只有盏,但出土数量极少,应属创新产品。特点是仍然胎体较为厚重。到了北宋中期,定窑整体上进入了以生产精细瓷器为主要特色的阶段,这个时期,定窑开始生产精细的黑釉瓷器,细酱釉瓷器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器类有碗、盏、盏托、矮梅瓶、器盖、敛口钵等。胎色很白,胎质精细,胎体非常薄,釉面光亮,呈现金属光泽,釉流动性较强。这两类产品的特征是白胎极细、极薄,制作的精工超过了同时期的细白瓷产品,釉面光洁明亮,且常常呈现出金属光泽。这两类产品应属于高端的产品,出土数量十分稀少,根据我们对典型地层的统计,这两类瓷器加起来在器物群中所占的比例为0.1%-1.2%。这类产品生产的范围也较小,主要集中在涧磁岭窑区。 北宋晚期,定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各种瓷器的质量都比北宋中期略微降低,细酱釉产品迅速减少并基本消失,细黑釉瓷器仍然生产,但胎体不如第二期那样薄,釉色也不再如前期呈现金属光泽,釉层往往较厚,且多施釉不到底。器类仍以碗、盘、瓶类为大宗。细黑釉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统计可知,其在器物群中所占比例在2-3%。由此可见,细黑釉瓷器出现与北宋中期,在北宋晚期比较流行,但仍然属于非常稀少的珍贵品种。总体说来,细黑釉和细酱釉瓷器都在定窑的历史中短暂的生产过,且数量很少,因此不论是黑定还是紫定,都是当时非常稀少的高端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