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7 14世纪 丹萨替寺铜鎏金佛母
LOT号 | 6137 | 作品名称 | 14世纪 丹萨替寺铜鎏金佛母 | ||
作者 | -- | 尺寸 | 高26cm | 创作年代 | 14世纪 |
估价 | 3,000,000-5,000,000 | 成交价 | RMB 3,450,000 | ||
材质 | 形制 | ||||
佛母,意指诸佛、菩萨之母,以世间母亲的功德最大,能生儿育女,繁衍子嗣,故佛教援以比喻智慧能生诸佛,为藏传佛教独有的崇拜形式。本尊为罕见的三面六臂,每一面各带三眼,睁视慑人,其形则圆润如杏核,呈现半寂静、半愤怒的半嗔像。头戴五叶宝冠,每叶均饰化佛,戴圆形大耳铛,上身裸露,胸部隆起,沿躯体起伏披挂天衣与璎珞,六臂均佩戴臂钏与腕饰,饰品华贵富丽。六臂各持不同法器,右第一臂持金刚杵,第二臂持箭,第三臂持斧;左第一臂持弓,第二臂持贝叶树枝,第三臂持罥索,在腹前结期克印,罥索原为攫取鸟兽之具,佛教引为佛菩萨摄取众生之意,而期克印代表摧坏、降伏,多为愤相神祇所持,两者的结合,意味着以悲悯之心,踵摧破之行,妙不可言。下半身天衣贴体,右膝微曲,左脚笔直延伸,挺立于覆莲台座。相较下半身的大幅动作,腰部以上微向左倾,整体呈现S形,搭配六臂的摆动,呈现自然的动态感。 此尊佛母无论从开脸、身体比例与铸造工艺等各个方面来看,均属于典型西藏十四世纪丹萨替风格的代表作品,即使在丹萨替造像中亦属于早期风格。其开脸的相貌端正威严,半嗔像刻画的惟妙惟肖;其躯体线条舒展的同时,周身充满了力量感,是为丹萨替寺造像所特有,即富有蓬勃的力量感;其双层仰覆莲座低矮且上宽下窄,突出了造像主题的气势,制作亦工艺精湛细致;其周身满饰宝石,不仅是以「花鬘严饰六臂」(《佛说瑜伽大教王经》),由头冠以下,璎珞、臂钏、腕饰、足钏,乃至兜提的裙面,亦满嵌宝石,分布有序,每一层纹饰带都有不同的装饰主题。此种样式为典型的丹萨替寺早期风格作品,在市场上出现过的丹萨替寺造像中也是极为珍罕。乌尔里希•冯•施罗德所著之《印度与西藏的铜造像》中曾着录过一件十四至十五世纪之丹萨替寺叶衣佛母造像,可作为参照,但叶衣佛母较此尊造像年份略晚,在神格主题上或可作为参考。 丹萨替寺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桑日县境内,县驻地以南、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帕木竹渡口。这里海拔4500米,足以俯瞰脚下数十公里的雅鲁藏布江。寺院依山而建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整体建筑群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占地面积约30多万平方米。1158年由噶举派僧人多吉杰布创建,建寺之后,多吉杰布在该寺收徒传法十多年,因其地名叫“帕竹”,该派发展为帕竹噶举派,丹萨替寺遂成帕竹噶举派的主寺。多吉杰布本人也被称为帕木竹巴。多吉杰布时期,丹萨替寺仅有其修行用的一间屋子。1198年起,方由多吉杰布的两位大弟子直贡巴、达隆唐巴开始修建祖拉康大殿。丹萨替寺的宗教地位非常高,到14至15世纪时已是西藏地区最富裕、最重要的寺庙之一。 而在藏地的雕塑与建筑美术发展史上,丹萨替寺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西藏的一大珍宝,概因其特殊的大佛塔而蜚声世界——扎西戈芒的佛塔 (吉祥之门佛塔)。此塔相传为创派祖师帕木竹巴的弟子止贡巴根据自身独特的视觉创意建立而成,由多层的铜鎏金雕塑组合而成的,由手艺精湛的纽瓦尔艺术家创造,用料豪奢,不惜工本,装饰华丽,气宇轩昂,高超过10英尺,塔身周围供奉着造像,镶嵌着各种宝石,金碧辉煌。无疑标志着西藏艺术史上的巅峰,在喜马拉雅艺术史上弥足珍贵。其营建时的基本思路:一个华丽的莲花从最底层托起了巨大阶梯结构的佛塔,四周装饰着许多独立的神像和饰有浮雕神像的嵌板。佛塔阶梯的层级越高,在宗教上的地位就越高。从下到上,分别是护法层,女神层,佛陀层,冥想神层与顶层。既延续了传统舍利灵塔纪念与供奉的宗教含义,亦创新的将密续曼荼罗的形式引入供奉仪轨之中,是丹萨替寺最富有代表性的雕塑艺术至宝。 而上述所有关于丹萨替寺及其佛塔的描述,其依据都来自于意大利人图奇于上世纪对丹萨替寺的造访。1948年,当图齐进入丹萨替寺大经堂时,被多座金碧辉煌的巨大佛塔所深深震撼,这些经历与随行摄影师梅尔所拍摄的一系列照片最终刊载于《去拉萨及其远》一书中。上世纪六十年代,丹萨替寺被毁,而图齐团队所留下的这些照片则成为丹萨替寺多门塔唯一的影像资料。而寺院被毁之后另有三百多尊造像在遗址处出土,散见于西方的各大小公私博物馆、私人收藏、艺术市场和拍卖会上的丹萨替寺或者同时期丹萨替寺风格的造像大约有100多尊。且多为天王、女性护法神、或者建筑构件,但只要是源自丹萨替寺的作品在艺术品市场一直受到全球造像爱好者的关注。同出于丹萨替寺的造像可参考北京保利2017年6月7日Lot 5816 西藏14-15世纪大随求佛母,成交价RMB34,50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