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662 李可染 1966年作 蜀山春雨 镜心

蜀山春雨
拍品信息
LOT号 0662 作品名称 李可染 1966年作 蜀山春雨 镜心
作者 李可染 尺寸 81×50cm 创作年代 1966年作
估价 10,000,000-12,000,000 成交价 RMB 11,50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著录】
1.《八家山水画精品集》,图版6,集古斋有限公司,1989年。
2.《名家翰墨—李可染专号》(第四辑),第27页,香港翰墨轩,1990年。
【题识】
1.蜀山春雨图。一九六六年春可染作于从化温泉。
2.殿忠同志粲正,可染于羊城迎宾馆。
【印文】可染、可染、陈言务去
【展览】「八家山水画展」,香港集古斋,1990年5月9日-5月12日,香港。

【说明】上款「殿忠」即宋殿忠。1960年代任职于羊城迎宾馆(今东方宾馆前身),当时羊城迎宾馆为广州市政府接待规格最高的宾馆。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20世纪,在中国山水画领域能够承前启后、形成具有鲜明个性风格和时代特色的画家屈指可数,李可染就是其中一位。李可染作为倡导「革新中国山水画」的大师,在他的山水画世界里黑与亮的辩证关系尤为重要,积墨法和「光」相融合也使得现代中国画坛更具活力,这些都为新时期山水画的向前发展奠定了基础。李可染的山水画画意新颖,通过在写生中挖掘新的笔墨语言,形成了光效丰沛、墨气氤氲的美学特征,极大地推动了传统山水画的现代转型。
李可染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实践映照了中国山水画的转向与发展,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等改革中国画的论断,开拓了中国绘画的新格局,构建了刚健清新、沈雄壮美的笔墨形式,塑造出了凝重深远的现代山水画风范。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李可染开始山水画变革实践。在山水画变革的思索中,李可染将写生作为与大自然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从1954年至1960年间,李可染全力投入写生,大规模的有四次:1954年的江、浙、皖写生,四个月;1956年的江、浙、川、陕写生,八个月。1957年的访德国写生,四个月;1959年,桂林、阳朔写生,两个月。他把写生作为改造旧山水画,从传统中「打出来」的探索途径。面对大自然、对景写生,积累了水墨山水写生作品200余幅,在现代中国画史上成为空前的创举,也为可染大师晚年「丰碑期」高峰奠定牢固的基础。经过这次远游写生,其山水画面目一变而「新」,独创「李家山」,形成特有的山水画语言范式。
李可染山水画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喜用墨,以黑色为主调。在他的笔下,黑白的水墨世界就是生命世界,一片黑色可以千变万化,生灭聚散,沛为雨落,轰为雷鸣。他的黑色不是枯干生涩的,而是滋润明亮的。古人说「高墨犹绿」,他的黑墨色犹如苍苍翠微,深而秀、灵而动,涵容着全部自然的美和心源感应。李可染的黑色调,使作品较远地拉开了和自然对象的距离,抽象的因素增加了,使得观者欣赏过程中的陌生化效果增强了,寓于笔墨积染中的意蕴因素,在高度净化的视觉形式中彰显出来。
创作于1966年的《蜀山春雨图》,是李可染从「写生探索期」到「整合升华期」的力作之一。李可染虽是苏北人,却曾长期生活在江南和巴蜀。他的写生足迹,也多限于南国。湿润青翠、嘉木繁荫的南方山水给画家带来无穷尽的灵感。巴蜀和江南成了他山水创作中首选的主题。
在此幅《蜀山春雨图》中,李可染把巍峨的蜀山与烟雨空蒙的江南民居通过主观的造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超想象力的诗意图式。此图中,李可染以积墨层层积染,泼出主体山峰,几占画面一半以上,用笔老辣厚重。在大团浓重又空灵、淋漓又饱实山体下掩映着静谧的山村。画面布局将山体拉近,远景之山,作中景处理,独特的空间结构,使画面纯化,富整体感,从而和传统的山水样式拉开距离。
李可染其意匠手段之高妙之处,在于把画面因山势迫近而生的压抑感,转化成空灵流动之美。范宽式的饱满构图法,使得山势迎面而来,山体层次丰富,画面气魄润厚,墨树、红花与黑瓦白墙赋予了山体生命的韵味,蜀山的湿润与桃花的红艳相得益彰,同时又吸收西洋绘画对光影描绘的优长,形成迥异时流的自家气派。

所要者魂 Lot 662-663李可染作品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