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670 潘天寿 1963年作 灵蟾 立轴

灵蟾
拍品信息
LOT号 0670 作品名称 潘天寿 1963年作 灵蟾 立轴
作者 潘天寿 尺寸 58×44.5cm 创作年代 1963年作
估价 3,800,000-4,800,000 成交价 RMB 5,750,00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立轴
【著录】
1.《银座美术馆馆藏作品选集》,第65页,银座美术馆(济南),2007年。
2.《浙江四大家•续集》,第210-211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11月。
【题识】寿者写雨后所见。六三年盛暑于青岛之湛山山舍并记。
【印文】潘天寿印、不雕
【鉴藏印】谢氏舟斋审藏之印
【谢明山题签】潘天寿先生真迹妙品,舟翁审定题签。印文:舟斋题记
1963年8月至9月间,潘天寿与吴茀之等人应于希宁邀请赴山东讲学,他们经上海乘船北上,首站停经青岛,或参观,或作画,驻留约一周,是幅《雨后所见》即作于青岛东部的湛山山舍之中。
《灵蟾》极富水墨韵味,描绘的是盛夏雨后的一处小景。构图奇崛,画中方石几乎塞满整个画面,自左上向右下低斜,其轮廓仅以一根强有力的线条勾勒而成,然后用墨皴擦,巧妙地把浓烈、圆劲的苔点布置其中,多作留白,显得阔大沈浑。一蟾蜍伏于石之左上,造型奇特,用迟涩滞重的方笔折线勾画形体、眼睛、爪子,笔力抑扬顿挫,复以重墨点染,现其凸凹质感,寥寥数笔,极富神采。它正凝神下望,仿佛即将一跃而起。潘天寿反对「呆对着对象慢慢地描摹」,主张靠抓住剎那间的感觉,靠视觉记忆来真实再现所见之情景,此幅即雨后山中一段有趣的自然情态。画左上方用淡墨斜刷几笔,似为雨后远处若隐若现的植被。山石右下方是几丛翠竹,竹叶疏密聚散,穿插揖让,水墨滋润,以现丛丛迭迭之感。雨后清新空灵之气扑面而来。
吴茀之论潘天寿的国画时这样写道:「常见他在巨幅的方纸上,先大胆地写出一块方的盘石,几乎填满了画面,这种以方合方的构图法,显得板实,容易扼塞画幅的气机,有如斗室内一榻横陈,很难布置他物,感到局促,仿佛自陷于险境之中,是为‘造险’。但是他胸有成竹,提笔在画之上下左右,视位置所宜,点缀一些闲花野草或鸟兽虫鱼,顿觉生气蓬勃,化板为奇,是为‘破险’。」所论与本图若合符契,将其构图特点和效果阐述无余。
1955至1965年的十年,是潘天寿一生创作的高峰期,也是他在艺术风格已经成熟的基础上又开始新探索的时期。他在《听天阁随笔》中说:「予近年来,多作近景山水,杂以山花野卉,乱草丛篁,使山水,画之布置,有异于古人旧样,亦合个人偏好耳。」这种杂以山花野卉的近景山水,后来成为他代表性的画法之一,《灵蟾》即是其中的一件精心之作。构图险峻,笔墨生拙,又得自然造化之助,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