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056 张大千 1968年作 五亭山色图·行书风蝶七律诗 镜心

五亭山色图·行书风蝶七律诗
拍品信息
LOT号 1056 作品名称 张大千 1968年作 五亭山色图·行书风蝶七律诗 镜心
作者 张大千 尺寸 62×128cm×2 创作年代 1968年作
估价 12,000,000-15,000,000 成交价 RMB 19,550,000
材质 设色金笺纸本 形制 镜心
【出版】
1.《张大千精品集》(下卷),第420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
2.《中国近现代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二),第228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
3.《江山万里—张大千艺术展》,第76页,中国美术馆、长流美术馆,2014年3月。
4.《千古传奇—张大千艺术展》,第56页,山东省美术馆、长流美术馆,2014年。
【题识】
1.佛千诗家哂正。戊申秋日,弟爰五亭湖上寄呈。
2.佛千老兄以风蝶令寿予七十生日,称予破墨山水前无古人,何谬赏过情也。小诗奉答并媵以画,即乞两正。戊申重九,大千弟爰。
【印文】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大千唯印大年、大千世界、直造古人不到处、可以横绝峨眉巅
【展览】
1.“第二届海外回流精品汇报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9月2日-7日,北京。
2.“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三)”,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北京。
3.“江山万里---张大千艺术展”,中国美术馆、长流美术馆主办,中国美术馆,2014年1月,北京。
4.“千古传奇---张大千艺术展”,山东省美术馆、长流美术馆,2014年4月13日-5月11日,济南。

【说明】上款「佛千」为张佛千,生于1909年,台湾著名作家,安滋庐江人。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后分别在京、沪创办《老实话》旬刊和《十日》杂志。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张佛千(1909年-2003年),安徽庐江人。早年即工于诗词,并曾以军人身份主办多种杂志、报刊。退役后除在大学任教外,也在报纸副刊开辟专栏。其栏目清新爽健,长年脍炙人口。更因他的博闻强识、思维敏捷,每作对联皆能寓生动妙趣于工整对仗之中,遂得「台湾联圣」之誉。再加上他生性豁达,又兼具报人与文化人的身份,所以交游相当广阔。佛千更爱以诗文会友,书画名家多乐意与之酬唱,也因此收藏了许多名家书画。1968年秋天,张大千以泥金纸本创作了一幅泼彩兼泼墨山水画题赠张佛千先生。画面中,中央主峰与右下方的小山围出了一片云气与湖水。小山山顶有凉亭一座,与主峰山脚村居相呼应。村居四周,大千先生以泼彩迭浓墨的手法表现了山林的葱郁。这些构图思维,曾出现在大千先生1967年的《五亭湖》。

张大千占地二百二十亩的「八德园」,位于巴西圣保罗市,自1954年开始造园,直住至1970年,是其一生中居住最久、规模最大、花费时间最长、投入精力财力最多的园子和画室。张氏得巴西政府特许,从日本、台湾运花草、树苗、奇石、盆景至巴西,耗资庞大。园中原有两千多本各色玫瑰,艳丽多彩,但张大千因玫瑰花非中国名种,完全拔除,改植梅花、芙蓉、秋海棠和牡丹,树木以松、柏、竹为主,葱翠成荫;又加种许多柿子树,柿子素有「七德」美誉,张大千再增一德,名之曰「八德园」。八德园工程最浩大的部分为开辟人工湖,湖面共占地三十三亩,养鱼种荷,沿湖建亭五座,既可点缀及欣赏风景,亦可作为歇脚避雨之用,名曰「五亭湖」。
此幅《五亭山色图》于1968年作于八德园五亭湖上,这一时期是张大千的泼墨泼彩风格的成熟巅峰期,《幽谷图》、《长江万里图》、《黄山前后澥图卷》等重要作品均在这一时间完成,豪气干云。

一九五四年张大千全家移居巴西,用了近十年的时间营造「八德园」,在这极乐世界寻求「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美好生活,「八德园」中「不栽粟芋不栽桑,凿个陂塘一顷方。修竹万竿尘隔断,老夫胸次有潇湘」,建造了画家一生追求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潇湘之境。园内有山水、有树木,鸟语花香,是大千先生「在地上画的最大的立体的画」。「五亭」建于一九六二年,环列「八德池」四周,赏景避雨,是园内的主要景观。「八德园」原址已于一九六九年改建为水库,沈沦水底。这些大千先生将「立体的画」描摹在平面上的画作就成了十分宝贵的历史记录。
在《五亭山色图》中,群山山势逶迤滂沱,围出了一片云气与湖水,小山山顶有凉亭一座,主峰山脚屋宇数座俨然。这样的构图方式,曾出现在大千先生1967年的《五亭湖》、1968年的《松外晴霭六联屏》中,由此判读,此画极有可能由巴西八德园实景所衍生。此中的凉亭,即八德园中唯一可鸟瞰五亭湖的「分寒亭」。画面泼墨、泼彩手法已臻化境,以青绿泼彩为主的手法,让主山大面积、多层次的墨色来主导画面,仅在局部泼染重彩。如此,无彩的墨色和高彩的金、青、红、绿互相衬托,兼收雄奇与美艳之感。又因构图的净化、单纯,对比出墨与彩在精心控制之下的天然动感,建成了画面浑穆壮丽的气象。此幅画作中,大千巧妙地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现代写生的创作观,以及水分流动时的自发性效果结合起来,让画中超物传神的色彩、墨块、水痕引领观者突破实物的限制,让观众在像与不像之间,领会画家心中要表达的天趣及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