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7 黄宾虹 1952年作 溪亭高逸图 立轴
LOT号 | 1087 | 作品名称 | 黄宾虹 1952年作 溪亭高逸图 立轴 | ||
作者 | 黄宾虹 | 尺寸 | 96×45cm | 创作年代 | 1952年作 |
估价 | 6,800,000-8,800,000 | 成交价 | RMB 7,820,000 | ||
材质 | 设色纸本 | 形制 | 立轴 | ||
【题识】戴岩荦画竹石甚多,所作山水不常见。余得其小帧尺余许,沈雄遒劲,非云间娄东诸家可梦见。兹拟其意。壬辰宾虹。 【印文】黄宾虹、冰上鸿飞馆 【题签】黄宾虹山水图轴。 1953年,年届九十的黄宾虹在清除目翳、重见光明后,突破「繁简」的藩篱,直入「内美」的化境。他在绘画创作的巅峰状态中,创造出20世纪中叶世界现代艺术的一个里程碑。 黄宾虹晚年由于对宋画的钻研和喜爱,亦从欧洲印象派找到契合之处,在二者的互参之中对于他晚年以宿墨、焦墨、渍墨、积墨和短线、点风为主体的笔墨语言的形成有一定的帮助。此幅《溪亭高逸图》中可以看到衰翁磅礡古今中外90岁后才成的正果。这一成果既不是视觉语言的变革,也不是绘画图式的翻新,而是「志道据德,居仁游艺,砥砺夸修,为国之光。」,他以豪杰之气、学人之志、史家之眼、哲人之思、文人之慧、书家之笔还有寿者之时,像求道那样循序渐进地完成着他的艺术使命,他以吃透整个传统的雄厚文化底蕴来回应欧风东渐,以开门迎客的心态为中西绘画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颇富学理的切点,从而极富自信地重建起中国画的文化主体地位。 《溪亭高逸图》中可以看到黄宾虹的画是由元画筑基,又从宋画中领悟到的「黑密厚重」:画面中间的山体笔墨攒族、层层深厚,虽然山体的笔墨参差,近观不辨物像,观则层次井然,这是与元画相近之处;近处小桥流水人家,景物粲然,姿趣横生,远观不异于一幅极工细之作,这是与宋画相通之处。元人的—这是与宋画相近之处。元人的蓬松率意、宋人的层层深厚,从元画入从宋画出,黄宾虹晚岁画风已明显呈现。 笔法上,此幅可见其笔墨纵横娇健飞舞用笔草草,除了黄宾虹信奉不渝的中锋转笔「屋漏痕」和一波三折,亦有很多的短笔触的出现,以点为皴,兼点兼皴,层层积染。这些兼点兼皴的短笔触使得此幅作品出现油画般的厚重感,焕发出印象派的明朗和野兽派的热情。 此作可谓黄宾虹完成中国山水画古典传统向现代转化的代表作,既还原了东方精神价值的笔墨观,也纳受了西方最新锐的绘画方法,从而使黄宾虹激活山水宋元传统的努力嫁接在了20世纪现代主义的潮流之上。 江山本如画 内美静中参 ——黄宾虹《溪亭高逸图》 黄宾虹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将传统山水画推向新高度的大师。1953年夏,黄宾虹入院割治白内障,恢复了视力。但在此之前的壬辰年,他的视力已严重受损,多凭感受作画,用笔反而更自由,别有一番韵味,可谓已臻化境。《溪亭高逸图》即是这一时期的精品之作。 不同于早期淡逸清峻的「白宾虹」,黄宾虹晚年的山水转向浑厚、浓重之「黑宾虹」。这种转变的成功缘于「青城坐雨」、「瞿塘夜游」的偶然启发,更得益于他的摹古与「行万里路」的积淀。雨后山水水墨淋漓、云烟迷蒙,夜色下「怪石如兽,青松则如美人」,都让他惊喜不已,终创「山水浑厚,草木华滋」的风格。 黄宾虹善用积墨法,不同于一般画家一气呵成,他的作品多层层积染,直到满意为止。于是,我们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浓、淡、干、湿、枯各种墨色,极尽变化之能事。黄宾虹亦擅用宿墨,常在浓墨处施以宿墨,达到水墨氤氲之气。在「黑团团里墨团团」中,他的作品「近视几不类物,远观则景物粲然。」 《溪亭高逸图》构图饱满,中景崇山峻岭,草木葱郁,远山连绵起伏,山脚地势平缓,参天大树下隐约可见几间房屋,有一高士静坐屋内。石坡、树干施以淡赭,以花青罩染地面,用浓黑如漆的墨点叶,营造盛夏树木苍翠欲滴,树影婆娑之景。以留白作小径或溪流,使画面有了「气眼」,通透自然。可谓「实中虚,虚中实」。 黄宾虹的书法广采博收,自钟鼎北碑至唐宋元明清诸大家,无不涉猎,形成沈稳、健拔的风格。这一时期的落款,碍于视力,常有歪扭之状,疏疏离离,与画面相映成趣,浑然一体。 在画面上除题诗外,黄宾虹常有论画之语,是他在艺术创作中的经验总结。由本幅题款可知,黄宾虹曾得到戴明说(号岩荦)的小幅山水,沈雄遒劲,远非云间、娄东画派诸家可比。这与黄宾虹一贯的艺术主张一致。戴明说工书、画,墨竹得吴镇法,尤精山水,而云间、娄东画派,则「易流市井」。本幅虽名为拟戴明说笔意,实则是黄宾虹自家笔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