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1 黄云 1699年作 行书七言诗 立轴
LOT号 | 1741 | 作品名称 | 黄云 1699年作 行书七言诗 立轴 | ||
作者 | 黄云 | 尺寸 | 171×52cm | 创作年代 | 1699年作 |
估价 | 300,000-400,000 | 成交价 | RMB 483,000 | ||
材质 | 水墨绫本 | 形制 | 立轴 | ||
题盒:黄云,字仙裳,号旧巢,江南泰州人,布衣,善诗文,有悠然堂、桐引楼诸集。天江盾客录。 题识:明湖教泽满淮扬,偏我低佪耿不忘。蔓草久荒司李署,夕阳犹挂抱琴堂。别剑篈语人如晋,神韵论诗选胜梁。一瓣香唯奉夫子,溪樵白发老江乡。己卯夏寄王阮亭先生,翼儒贤姪索书此诗,景世交前辈也。仙裳伯云。 钤印:黄云之印、仙裳 说明:此诗为黄云寄王士祯诗。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 来源:佳士得1987年春拍拍品。 黄云,字仙裳,明末诸生,泰州人。著有诗集《樵青集》《康山集》《悠然堂全集》《桐引楼诗》《五言诗抄》《仙舟图唱和诗》,杂著《景曾录》《洗心录》《临池随笔》《读书随笔》等。现仅有《悠然堂全集》《桐引楼诗》存世。明亡不仕,以樵者自居,拒清朝“鸿博”之试。俞扬《泰州旧事摭拾》引韩国钧《永忆录》云:“吾泰两诗家,曰邓孝威汉仪,曰黄仙裳云,皆于清初有名。”王晫《今世说》卷一“德行”说:“黄名云,江南泰州人。长身玉立,能诗文,善谈论,负气慷慨。逢俗人稍不合意,辄谩骂之。人多目以为狂,不敢近。”道光泰州志》卷二十六“隐逸”言黄云“晚年愈贫苦,屡辞聘召,益肆力于诗歌,东南持风雅者必宗焉”。清孔尚任在《答卓火传》一札中亦云:“远客在座,有失裁为罪。承教知欲采风海陵,深惬比愿。但此邦主人,仆未深交,惟黄仙老高风亮节,为所引重,入偃室而说项,当无第二人耳。” 泰州遗民黄仙裳之朋友圈 黄云(1621-1702),明末清初时江苏泰州姜堰人,字仙裳,号旧樵,明末诸生,工诗,著名遗民诗人。清顺治二年(1645)后,曾易名黄衣,携妻寄寓于东台富安场十多年,与同是寓居于富安场的遗民诗人钱象乾、魏学唐、张儒教和安丰场的“东淘四逸”吴嘉纪、沈聃开、王大成、王大经相尚,多有诗文书画往来。在《富安八景诗》中,《缺口晨炊》和《新彝洒旆》二首即为其所作。著有《樵青集》、《康山集》、《悠然望集》等,存世善本有《桐引楼诗》、《依楼词》。 黄云交际甚广,其友遍布天下,这其中包括“明季四公子”之冒襄、“广陵五宗”之宗元鼎、六合名儒孙汧如、《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泰州州牧陈素、泰州守田雪龛、泰州诗人邓汉仪、黄冈诗人杜于皇、诸城学者张石民以及泰州富贾俞锦泉等等。仅此而观,便知黄云的交际所及囊宦海沉浮之仕途人,渔樵耕读之乡贤布衣,业贾为商之富家某者。当这些交往或以书画,或以诗词,或以志书典籍的形式留存下来的时候。 黄云与宗元鼎是姻亲关系。《七律分诗》七阳卷有诗《仲子泰来婚,宗氏山庄呈定九姻翁》:远携少子就东床,春近山村草渐芳。小院窗梅窥玉镜,短辕壶酒絜乌羊。幽居心羡田园僻,垂老情牵儿女长。过此一婚身债减,那能五月恣徜徉。 陈素于黄云有知遇之恩,19岁的黄云参加童子试,得了第一,陈素很赏识他的才华,良好的开端使黄云很兴奋,他将陈素看做自己的恩师。后来,陈素被关在南京的监狱中,黄云变卖家中的良田,以便营救先生,甚至就住在狱中,陪伴自己的恩师。当恩师被释,他又护送他回乡。在黄云眼中,陈素就如同参天大树,是大器,可惜委于路旁。他的《清溪古树歌 同陈澹仙先生、体璠上人赋》有云:“吁嗟乎此树槎枒蜿蜒屈曲真奇哉,怒龙怪石无能状其材。……世间乃有大器如此树,零落荒山委僻路。”这首诗笔力十足,也反映了黄云对恩师的理解。 康熙二十五年(1686)。这一年七月孔尚任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往淮扬一带疏浚黄河河口。孔尚任到扬州广泛的与遗民交游,搜求遗闻故事,丰富《桃花扇》的素材。在扬州最先拜访的是泰州的黄云。孔尚任能以清朝官员的身份与众多遗老交游,黄云起了很大作用。明亡后,黄云隐居不仕,以樵者自居,因又号旧樵。孔尚任主要交游的人物还有杜浚、邓汉仪、冒襄、余怀、李沂、李淦、石涛、龚贤和张瑶星。黄云是“前朝遗老”,其族叔黄浣生曾仕明锦衣卫指挥,福王弘光朝任协理两淮盐政。他们对前朝的怀念以及反清的意识是刻骨而铭心的。孔尚任作为“使君高义”的清廷官员刚到泰州便拜访了黄云,随之由接触到深交。 孔尚任的思想与遗民思想多有冲突。康熙二十七年他写了《又至海陵,寓许濑雪农部间壁,见招小饮,同邓孝威、黄仙裳、戴景韩话旧分韵》,其中有“所话朝皆换,其时我未生”一句,这并非现在我们所说的“代沟”,而是实实在在的对遗民思想的抵触。到了康熙三十年,孔尚任作《剃头》诗,其中“昔人裹网巾,难以鬓毛敛”和“我生圣世初”的句语都是他政治态度的重申与强调。有深刻的思想冲突,却从接触走到了深交。孔尚任返京后与黄书信中一句“义虽朋友,情则亲串”是真实的情感评价,是黄云张弛有度的智慧使然。我们不得不感佩地说,黄云的分寸把握得恰当十分。而在这个特定的交往中,张弛有度的现实表现是“和而不同”。 石涛《癸亥书画册》载画跋其中一则:“九日,程穆倩、周向山、黄仙裳、冯蓼庵诸公置酒,邀余同家喝兄登周处台分赋。石涛济。”汪世清考证,时间是康熙二十年(1681)九月九日于南京。邓汉仪《诗观三集》卷十二有黄云《辛酉重九醉登周处读书台晚眺》七律一首。汪世清注:“诗都写得悲凉苍莽,感慨万千,当同时分赋。时程邃(穆倩)年已七十五,黄云六十五,‘也插黄花照白头’自是真实写照。”程邃字穆倩,精篆刻,效法秦汉,以朱文仿秦白文小印,取文、何诸家之长,融会贯通,开“歙派”之先,创沉郁苍古一格。明亡后他于扬州、南京两地居住,“明亡即弃巾衫,隐于广陵,放情诗酒。一时名流,如周栎园先辈皆折节下交,海内名公巨卿以不见邃为耻。篆法甲天下”。人们总希望与高人为伍,与智者对话,总希望借住他人实现个人的素质提升。所谓“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黄云交友的自命目的是“以友为鉴”,这是“以人为鉴”的具体化。“以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获益”形式似乎暗合了黄云的心意。 “以知交友,见多识广;以道交友,法乐融融”。三人行尚有我师,更何况与知交、与情交、与侠交、与善交……黄云从诸城学者张石民身上学到了甘于淡泊;从江宁诗人顾梦游身上学到的是“任侠好义”;从藏石家诸九鼎身上学到的是光明磊落,铁骨铮铮。 与石涛等为友,则对黄云诗词书画技艺的精进益处颇多。就诗而言,“不及先生拈好韵,乱离直到太平时。”可以说明些问题,此句出自泰州著名诗人宗上崇所作《读黄仙裳秋槎唱和诗》。而当六合书画家孙汧如在草帘上绘山水以赠黄仙裳,黄仙裳为之题了词。这种超脱物质的精神之交,源于学习与切磋的虔诚,于是俗物草帘成就了艺术的雅趣。 1675年,梅清与梅庚前往昆山徐乾学(1631-1694)的澹园向徐母拜寿。在澹园留住十日后,梅清与梅庚回到苏州。与南京作家余怀话旧,游叶奕苞的半茧园,以及顾苓的塔影园。又与汪士鈜,丁澎、黄云等友人晤面。 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 王士祯从顺治十六年,任扬州推官,这是他毕生政治、文学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步,他利用自己的家世背景、社会地位和文学才能,积极的结交在当时拥有舆论影响力的江南遗民群体,沉了频繁的在扬州举行文人的雅集还借公务之拜访结识遗民诗人。以布衣之交而赢得遗民群体的普遍赞赏,显示他与江南遗民群体的关系更加密切为当时的统治者赢的遗民的好感。 黄云与王士祯交往密切的原因有三点:一、黄云的次子黄泰来做了王士祯的幕宾。二、黄云与姻翁都曾向王士祯学诗。三、黄云在泰州遗民之中影响力巨大,王士祯在扬州做官五年积极交好黄云。 荀子曰“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中庸》谓“待人以诚,感人以德,交人以善”;刘禹锡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冯梦龙言“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已;腹心相结者,谓之知心”……中国古代的文人群体不断地拷问出交友哲学的点滴。在这些点滴综汇为一门学问的同时,圣贤的片语也被后人抽取借鉴为择友与交友的价值准绳。而黄云,这位泰州姜堰的名彦,这位名驰东南文苑的诗人,站在明末清初那个历史分合的节点上,让前贤的至理之言在自身上化解,并以其传奇的人生实践出一条值得后人深思的交友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