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127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仿古铜鼎式朝冠耳三足炉

铜胎掐丝珐琅仿古铜鼎式朝冠耳三足炉
拍品信息
LOT号 5127 作品名称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仿古铜鼎式朝冠耳三足炉
作者 -- 尺寸 高69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4,000,000-6,000,000 成交价 RMB 6,670,000
材质 形制
出版:
• 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艺术博物馆编:《弘历的世界》,编号147,上海书画出版社,2021年
「大清乾隆年制」款
此件拍品为保税状态。

备注:
• 法国显赫私人藏家收藏

展览:
• 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艺术博物馆,“弘历的世界——乾隆御制诗文稿、兰亭图帖缂丝卷暨重要宫廷艺术特展”,北京,2021年04月23日-05月10日

一件稀有的乾隆款掐丝珐琅饕餮纹鼎式炉
北京保利2021年春季拍卖会上出现一件掐丝珐琅大香炉,高68厘米,重达28.5公斤,通体在墨绿色釉地上装饰饕餮纹,口沿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楷书款。(图1)造型规整,胎体厚重,鎏金耀目,釉色纯正,明显属乾隆本朝作品。根据腹部的饕餮纹,本拍品显系模仿三代青铜器的经典纹样制作,当属乾隆仿古作品。
中国拥有四千年的灿烂文明史,历朝历代皆把商周礼乐制度作为统治的最高典范加以效仿。始于宋代的仿古思潮,就是追慕上古的一个典型事例。1644年,满清王朝建立以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极力宣扬自己并非蛮夷,同样属于华夏正统。在此背景之下,乾隆当政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仿古活动发展到了顶峰。
一 乾隆仿古器的分类
乾隆朝的仿古器几乎涉及各种材质,就模仿的对象而言,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模仿三代青铜器和玉器;第二类,模仿前朝的经典造型或纹样。
为什么要模仿青铜器、玉器?中国是大陆型农耕文明,其特点有二:一是定居,二是不违农时。在一个区域内长期居住,从事农业生产,家族才能发展壮大。因而,对于发展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祖先,必须怀感恩之心,定期祭祀。农业生产属于靠天吃饭,需要天、地、日、月、山、河等自然神祇的眷顾,同样需要定期祭拜。
青铜器就是祭祀祖先时,盛放祭品的容器。根据祭品的种类,可以分为牺牲之盛(鼎、豆)、黍稷稻粱之盛(簋)、酒醴之盛(觚、爵、斝、牺尊、罍)。除此之外,祭祀前需要把手洗净,则又有了沃盥之盛(盘、匜、盉、鉴)。玉器(圭、璋、璧、琮)是祭祀天地等自然神祇的礼器。
祀典仪式需要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下进行,以表达对鬼神的敬畏,因而,青铜器展现的是一种神秘的、狞厉的美感。
清代宫廷模仿最多的是鼎,鼎是王权象征。《左传》解释“铸鼎象物”的目的是:“使民知神奸……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也就是力求神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清代宫廷仿古器的线条大都由刚健有力转向柔和,夏商周三代礼器的狞厉之美随之消失,令观者能够感受到慕古思潮的影响,但并不会将其误认为上古作品。(图2)正所谓“以其不易得,为好古之士备玩赏耳,非为卖骨董者之欺人贪价者作也。凡仿效之所巧,不必要形似,唯得古人之巧趣”。(《髹饰录·尚古》)
二 乾隆款掐丝珐琅饕餮纹鼎式炉之解读
本次拍卖的掐丝珐琅大炉,有如下几个特点值得关注:
1、尽管仿古题材的掐丝珐琅器比较多,然而,本拍品利用珐琅的红、绿、蓝色釉,将出土铜器的锈色模仿得惟妙惟肖,实属难能可贵。类似的仿古做法,在故宫的藏品中极为罕见,目前见诸出版的仅三件,皆无款。釉色仿生的运用上,也较之保利拍品略显生涩。(图3)乾隆御用的铜胎画珐琅中,也有仿铜锈者,但数量同样不多。(图4)
2、体型硕大,胎体厚重(高68厘米)。体型越大,耗费铜的数量越多,烧制也更加困难。即便是全世界掐丝珐琅收藏数量最丰富的故宫博物院,高度超过50厘米的也并不多见。回顾近年拍卖的掐丝珐琅重器,体型大,装饰仿古纹样的,更容易获得藏家的青睐。(图5)
3、本件拍品的口沿刻有乾隆款,故宫收藏清代掐丝珐琅器3600余件,拥有刻款或铸款的不到30%,大件器的刻款更少。本件珐琅炉与故宫部分大型珐琅器的款识位置一致(另一类款识位于器底),字体大同小异(图6),同2006香港苏富比秋拍的大香炉款识写法极为接近(图5),无疑应属原刻。
在御用器上刻款意味什么?清宫造办处档案的记载可以作为参考:雍正曾下诏:“凡做的活计,好的刻字,不好的不必刻字”;乾隆曾传旨:红雕漆春格一件“着认看,如好,刻款;不好,送进”。
因此,刻款的御用器,例如保利拍品,必然更加符合乾隆皇帝的艺术品味。
必须指出的是,近年市场上出现的掐丝珐琅重器,仅有本拍品和2006年香港苏富比拍卖的云雷纹大炉拥有乾隆款。
4、同常见的掐丝珐琅相比,本拍品鎏金较厚,给予观者耀目华贵的视觉感受。乾隆三十年后,皇帝经常下旨,对某些特定的掐丝珐琅加倍镀金:
如,乾隆三十三年传旨:“嗣后寻常活计仍照旧例镀做,如有特交加倍镀做之活计,再行加倍镀做。”
乾隆三十三年交掐丝珐琅海晏河清书灯等三十余件,传旨:“着大人们派员监视,按四厘金加三倍另镀,着在造办处镀做。”
本拍品鎏金闪耀夺目,想必应属乾隆皇帝的重点关注对象。
5、炉盖的釉色、釉质皆与炉身相同,盖沿与炉口的尺寸接近,当盖扣合时,不会明显晃动,暗示炉盖应属原配。
由于种种原因,市场流通的器物经常面临原配盖、座早已遗失之窘境,本拍品的盖完好地存留至今,实属幸运。
总之,本件拍品同故宫屈指可数的同类器相比,对于铜锈的模仿更加生动。同近年拍卖的珐琅重器比较,除了体型硕大,制作精细外,拥有乾隆款识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
三 掐丝珐琅饕餮纹鼎式炉的制作时间
乾隆皇帝对于古代文物的搜求、整理与考订,以“西清四鉴”和《西清砚谱》的敕编与完成,成其大络。除了《西清古鉴》成书于乾隆二十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编、乙编)、《西清砚谱》的编纂时间皆在乾隆四十年之后。
弘历歌咏前朝旧物的诗篇大约有800首(不包括书画),大部分写于乾隆三十八年之后。上述迹象表明,大约从乾隆四十年开始,弘历在鉴赏古物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何以出现如此重大的转变?
乾隆的母亲、配偶及子女加起来多达54人,乾隆四十年以后仍在世的不到一半,可以想见其心中的悲凉、孤寂。在此情境之下,通过把玩、研究宫中收藏的前朝旧物,格物致知,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应是合乎情理的推断。
授意造办处利用珐琅釉料模仿铜锈颜色,研发新式仿古器,理应在投入大量精力研究、把玩三代铜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故而,本件拍品的制作时间宜推定在乾隆四十年之后。
此外,乾隆四十二年以后,著名的乾清宫端凝殿画珐琅收藏中加入一些仿古风格的乾隆款掐丝珐琅,同样暗示乾隆晚年对于掐丝珐琅仿古器的关注与重视。
四 乾隆款饕餮纹鼎式炉在清宫的陈设地点
体型硕大、制作技艺精湛的掐丝珐琅饕餮纹鼎式炉理应陈设在乾隆皇帝经常光顾的宫殿。具体的收藏地点,可以根据故宫的几件同类器加以推断。
上文提到的几件模仿铜锈制作的珐琅器(图3、图4)皆属宁寿宫旧藏。宁寿宫始建于康熙年间,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进行大规模的改、扩建,作为退位后颐养天年之所。“西清四鉴”中的《宁寿鉴古》就是将收藏于宁寿宫的数百件铜器集结成书。
宁寿宫搜集了大量三代铜器,同时也收藏模仿铜锈制作的掐丝珐琅与铜胎画珐琅,本拍品模仿青铜器锈色技艺更为纯熟,且加刻年款,很可能原本亦存放于宁寿宫,作为乾隆晚年慕古、仿古活动的实物见证。其后不知何故离开紫禁城,十九世纪末辗转来到法国,传承至今。
(撰文/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