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142 清乾隆 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

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
拍品信息
LOT号 5142 作品名称 清乾隆 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
作者 -- 尺寸 长1714.5×31.6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咨询价 成交价 RMB 241,500,000
材质 形制
出版:
• (清)张照等撰,《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汇编》卷十一,北京出版社,2004年,页2805-2806;
• 徐邦达:《溥仪赏溥杰书画目》,载《文物》1950年12期;
• 朱启钤:《清内府刻丝书画录》卷一,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四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
• 《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赏溥杰书画目》,陶湘编《书目丛刊》(二),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 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艺术博物馆编:《弘历的世界》,编号63,上海书画出版社,2021年
著录:
•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乾隆四十六年十月二十九日,记事录,页六一八至六二一页;
• 故宫博物院编:《清宫陈设档案》第三十五册,“道光十四年六月立 石渠宝笈三编手卷档”,页三三八,北京故宫出版社;
• 故宫博物院编:《清宫陈设档案》第三十六册,“光绪二年月立 延春阁(上等次等石渠宝笈)手卷”,页八二,北京故宫出版社;
• 故宫博物院编:《清宫陈设档案》第三十四册,“宣统十二年四月立 静怡轩手卷账”,页六〇一,北京故宫出版社

备注:
• 北京拍卖行,2004年05月17日,编号2203,成交价: 35,750,000 RMB,创纪录高价

展览:
• 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艺术博物馆,“弘历的世界——乾隆御制诗文稿、兰亭图帖缂丝卷暨重要宫廷艺术特展”,北京,2021年04月23日-05月10日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乾隆对晋、唐书风的偏重,其中王羲之是其主要师承对象。本件“清乾隆 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是乾隆帝一生浩瀚“兰亭文化工程”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历史上“兰亭”主题的集大成之作,乾隆一生对“兰亭”文化的推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年),将内府藏八件最为珍贵的兰亭序与兰亭诗的墨迹摹本、临本,其中包括乾隆自己临写的作品,组成“兰亭八柱”贮存于一个雕刻兰亭图案的紫檀屏风的夹层中,按照八卦放入八件作品。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年),得到明永乐时周王朱有燉至明万历益王父子所摹刻的兰亭刻石,命内廷翰林等考证增补后,重新制作拓本,即本件缂丝手卷的母本。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年),作御题诗“补刻明代端石兰亭图帖诗以志事”,诗中将补刻兰亭的来龙去脉清晰呈现,然后点名其目的“永其年”。并于同年十月二十九日,下旨将“补刻明代兰亭图一卷”,“交苏州织造全德代去做”,明确于这一年开始制作缂丝版本的兰亭图卷,即本件作品。
至乾隆六十年退位前,织造完成本卷“兰亭图帖缂丝卷”。包括一生创作的10首“兰亭”御制诗,乾隆建立了一项庞大的“兰亭文化工程”。背后可能蕴含着更深层的原因,即清代统治者意在汉族文人圈建立高层的文化认同,获得道统的真正认同,故而传承1400余年的“兰亭”文化成为了关键枢纽。

此手卷通篇以缂丝织就,题签为金笺楷书“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缂丝全卷”,通幅以本色丝线织就,仅卷尾一小段湖蓝色底,全长达1714.5厘米,宽31.6厘米,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原藏于紫禁城建福宫延春阁,是至今所知唯一一件以碑帖为底本织作的缂丝作品,也是迄今所见最长的缂丝手卷,亦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孤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乾隆 缂丝仇英后赤壁赋图卷”,为故宫现存缂丝画中最长手卷,但也仅达498厘米。其包首为鹅黄地镜花“卐”字几何纹仿宋锦,配香色海水杂宝纹双层锦绦带。配青玉别子,一面阴线刻卷云螭龙纹,一面阴线刻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款,为清宫内府旧藏的明代玉别子,可见装裱时在细节处之用心。
包首里子为湖蓝色双龙戏珠暗花绫,前隔水为淡黄色双龙戏珠暗花绫,引首缂丝本色,空白无题字。本卷根据内容由32段缂丝接裱而成,每段的长短不一,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画,都尽量保持内容的完整性。整体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纯文字,有乾隆谕旨“摹刻兰亭八柱帖”、乾隆御笔“补刻明代端石兰亭图帖诗”、高皇帝御制流觞图记并朱常■题跋、乾隆补刻内府藏定武本兰亭、定武肥本、虞世南本、褚遂良本、唐模赐本、朱有燉跋;第二部分为“仿李公麟流觞图”,图中共缂人物60人,其中高士43人、童子17人,人名、诗文缂有1185个小字;第三部分为题跋文字,有孙绰后序、柳公权札、米芾跋、宋高宗御札、何延年、黄伯思等九人杂记考订文字、朱有燉跋、朱之蕃跋、赵孟頫十八跋、朱翊鈏跋、清儒臣梁国治、董诰等人恭跋附刻卷帖尾。第一部分及第三部分缂有各体书法大字7977个,从这些具体数字,可以推算出缂织此手卷所耗费的巨大人力、物力。
全卷32段尺寸不一,第一部分全部为文字,共12段,每段长度依次分别为:65.7厘米、27.2厘米、27厘米、22.6厘米、53.5厘米、53.2厘米、69.2厘米、66.5厘米、63.4厘米、71.6厘米、63.3厘米、27.1厘米。第二部分是画面部分,内容为仿李公麟流觞图,其间高士43人、童子侍从17人,设框分标26人诗、16人名。这一部分由7段组成,分段长度依次为:53.2厘米、70.4厘米、63.4厘米、42厘米、39.6厘米、48.2厘米、50.3厘米。第三部分同样是由纯文字构成,13段拼织而成,每段长度依次为:59.7厘米、65.4厘米、70厘米、68.4厘米、63.8厘米、37.8厘米、66厘米、66.6厘米、55.5厘米、46.5厘米、39.2厘米、37.2厘米、37.2厘米。
通幅共有印文51枚,其中5枚为缂丝手卷织作完成后钤盖的鉴定收藏印,分别为:钤印于卷首的椭圆形宝玺“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钤盖于常■书明高帝流觞图记和定武兰亭诗序间的骑缝方印“宝笈三编”,钤于定武兰亭诗序卷尾的长方印“嘉庆鉴赏”,钤盖于第二部分“仿李公麟流觞图”末尾的椭圆形“宣统御览之宝”。其余46枚印章全部为缂织而成,应是此手卷底本既有印文。
此手卷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根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自乾隆四十六年下旨开始织造,未收录于五十八的《石渠宝笈续编》,故能大致推断出本件缂丝手卷织造了十余年才成,其难度可想而知。此手卷织造完成之后,便贮存于建福宫延春阁,乾隆时期的珍贵文物均收藏于此。自乾隆去世,嘉庆为了表达对皇考的尊崇和孝顺,登基后便下令将建福宫包括延春阁在内收藏的乾隆帝最喜爱的珍玩全部封存。这些宫殿直到清末宣统时期才被打开。从本件缂丝手卷上的钤盖记录可知,自嘉庆鉴赏之后,便一直深藏宫禁,直到溥仪鉴赏后,以赏赐之名,由溥杰带出宫。当时溥仪带出的文物都是精中选精,从这一方面也能体现出本手卷的重要之处。自溥杰带出宫后,转移到天津,然后流落到东北伪满洲国,流落民间后,经白俄和陈姓画商之手倒卖,被人以重金购得,秘藏海外六十余年。直至04年现身于国内拍卖行,以近3575万的价格成交,创缂丝拍卖的世界纪录,此纪录一直保存至今。还有一事值得一提,民国十二年,就在溥仪把本件缂丝兰亭图帖赏赐出宫的半年后,建福宫由于太监的监守自盗,发生了火灾,这一把大火毁掉了多少文物,至今仍是一个谜,而此手卷得以幸存,这是何其幸运之事。

乾隆帝少时即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生酷爱丹青,登基后亦不忘研习,日常政务之余经常“弄翰抒毫”,勤于笔墨,以书法自娱,不但承袭古代帝王书画鉴赏的传统,广泛收藏前人名迹,也亲自临习古帖,浸淫于书法创作,在内府的书画藏品和其他文物上留下大量的诗文题记。
从传世可见的乾隆御笔观之,其幼时书法以赵孟頫《番君庙碑》入手,到颜真卿《多宝塔碑》,再到王羲之小楷《乐毅论》、董其昌行草等,成年后常与当朝词臣书画家们交往,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书画鉴赏品味,更提升了自身的书法实践能力。乾隆在书法创作上表现出十分慎重的专业书家态度,从御制诗文稿中即可看出,其早年至晚年笔法由清秀流利渐变为浑厚圆劲,书体(行、草)与风格(以东晋王羲之为法)则始终如一。硃批是日常实用的文书,书写时比题跋古迹稍微放逸,用笔也多轻重浓淡变化,结字疏密相间,行气一贯,增添许多书法美感。
此缂丝兰亭手卷是至今所知唯一一件以碑帖为底本织作的缂丝作品,其底本为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宫旧藏的一件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御题补刻明代端石兰亭图帖》。故宫博物馆现藏有四种《兰亭图》拓本,分别为:益王刻大卷《兰亭图》(“潢南”本),别本益王刻大卷《兰亭图》(“仙原”本)、益王刻小卷《兰亭图》、乾隆《御题补刻明代端石兰亭图帖》。
千百年来,在中国地无分东南西北,人不论男女长幼,无不知书圣王羲之及其帖《兰亭序》,书学兰亭更是众多书家成名的必经之路。王羲之于酒酣兴浓之际乘兴疾书,此手稿无论章法、结构、亦或笔法都极完美,是王羲之得意作品,后来“更书数十百本,终不及之”,被历代书家推为行书第一。
相传这篇序的手稿一直秘藏于王氏家中,是其传家之宝,一直到唐初被太宗李世民访得。唐太宗对《兰亭序》爱不释手,常常“置之座侧,朝夕观览”,生前曾命名手以双钩摹拓等技法制作副本,死后命儿子李治将《兰亭序》原本随葬,故而后世流传的只有摹本和刻本。《兰亭序》真迹如同天边绚丽的晚霞在人间短暂的现身,随即消没于长久的黑夜。

缂丝是一种以特殊方法织成的丝线品种,以桑蚕丝为原料,生丝为经线,熟丝染色为纬线。其先将本色丝经于木机上,再将画稿衬于经线下,用毛笔将花纹轮廓摹到经线上,用多把小梭子穿引各色丝线,根据花纹颜色需要随意更换梭子,分区分色挖织而成,因而表现力极强,称之为“通经断纬”。
乾隆盛世,国富民强,经济高度发展,缂丝技术达到历史的顶峰。缂丝书画在乾隆朝繁盛一时,其中一批缂丝乾隆帝御制诗文作品,以其高超精湛的缂织技艺和非同寻常的历史价值而独具特色,代表了清代缂丝艺术的高度发展水平。在朱启钤《清内府藏缂丝书画录》中著录有清代宫廷藏乾隆时期缂丝法书116件,其中缂丝乾隆帝御笔的法书有88件。正是由于乾隆皇帝的格外钟爱和当时高超的缂丝技艺和生产能力,才能产生本件“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这样的鸿篇巨制。
本件缂丝兰亭手卷,其书法部分大多采用平缂,印章处多见搭梭。仿李公麟流觞图部分,则使用了多种缂丝技法,如处理大色块区域采用的平缂、似山石晕染的长短戗、草地处的凤尾戗、人名诗作边框及坐垫斜线外缘等处使用的构缂、亭台廊柱和修竹等长直线图案处起固定作用的搭梭、水纹处使用的掼、水中白鹅翎羽处的绕、萱草使用的结等多种缂织方法,全篇共用20多种深浅颜色不同的丝线,所织众高士童子形象生动,景物写实,山石勾中有皴,以石青、石绿、赭石等色为主,表现出小青绿山水风格,反映了清代缂丝艺人高超的工艺水平。
本件缂丝兰亭图帖经纬线之紧密,图稿之复杂,面积又如此之大,可见其工程的浩大,是迄今所知最长的缂丝手卷,繁复的工艺里凝聚着绘画、书法、玺印多种艺术门类,代表了清代缂丝工艺的巅峰,也是乾隆对艺术品不计成本的极致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