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2 清康熙 顾绣狩猎图十二扇屏风 配乾隆制紫檀框
LOT号 | 5152 | 作品名称 | 清康熙 顾绣狩猎图十二扇屏风 配乾隆制紫檀框 | ||
作者 | -- | 尺寸 | 长295×48.8cm(十二扇) | 创作年代 | 清康熙 |
估价 | 10,000,000-16,000,000 | 成交价 | RMB 13,800,000 | ||
材质 | 形制 | ||||
备注: • 欧洲藏家旧藏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围屏十二扇以紫檀为框,镶装绦环板、牙板,其上贴糊有顾绣人物故事图,为典型康熙时宫廷御用围屏。 屏扇为四抹式,以素混面双压边线边框攒装而成,上下皆为绦环板,其内透雕双蝠捧寿字纹。蝠纹小头、尖腮,身躯若蛾,秀气活泼,为典型康熙、雍正时纹饰特征,在同时期瓷器中常有所见,周匝则有连绵不断的流云纹。图案雕刻仔细而活泼,呈现出玲珑剔透的效果,布局随意,与乾隆时的规矩肃穆迥异。屏扇下方牙板透雕为双螭捧寿字纹。 屏心顾绣山水人物故事图,采用绣、绘组合的装饰手法,山水以绘为主,树木人物等以绣为主。主题为周文王访姜子牙故事,但见山势巍峨,云气缭绕,近景处的画面下方,山水间布满兵丁将官,龙旗招展,有黄袍金冠老者,于华盖下骑马前行,周匝文武官员按辔徐行,随从或前导,或抬舆,或策马奔腾,或勒马警戒,在山路上逶迤前进。稍远景处,景色散淡,一派田园风光,在一处幽静山水旁,姜子牙身着八卦衣,坐于岸旁,悠然垂钓,其旁天然几上陈设花篮书卷,花篮中有仙草灵芝,山崖旁有转出的乡民奔走相告。画面人物众多,庞大而呈现动态的帝王行列与悠闲自然的姜子牙形成鲜明对比,动静相参,意境悠远,气势宏大,传神的表达了这一古老的历史传说。 此屏内容为典型康熙时期流行的人物故事,风格与同时其款彩屏风相类,但是精致的顾绣和紫檀框架显示出非比寻常的出身,故宫博物院藏有紫檀百宝嵌框绣万寿皇子皇孙祝寿诗围屏两架,为康熙六十大寿之物,与此屏云蝠纹、螭龙纹装饰皆有相近处,不排除同为贺寿屏风。文王访贤,礼贤下士,具有政治寓意,亦是古代帝王常用的装饰题材。显然,这是一架制作精良、用材高档的清康熙时御用寿屏,甚为难得。 此围屏十二扇以紫檀为框,镶装绦环板、牙板,其上贴糊有顾绣人物故事图,为典型康熙时宫廷御用围屏。 屏扇为四抹式,以素混面双压边线边框攒装而成,上下皆为绦环板,其内透雕双蝠捧寿字纹。蝠纹小头、尖腮,身躯若蛾,秀气活泼,为典型康熙、雍正时纹饰特征,在同时期瓷器中常有所见,周匝则有连绵不断的流云纹。图案雕刻仔细而活泼,呈现出玲珑剔透的效果,布局随意,与乾隆时的规矩肃穆迥异。屏扇下方牙板透雕为双螭捧寿字纹。 屏心顾绣山水人物故事图,采用绣、绘组合的装饰手法,山水以绘为主,树木人物等以绣为主。主题为周文王访姜子牙故事,但见山势巍峨,云气缭绕,近景处的画面下方,山水间布满兵丁将官,龙旗招展,有黄袍金冠老者,于华盖下骑马前行,周匝文武官员按辔徐行,随从或前导,或抬舆,或策马奔腾,或勒马警戒,在山路上逶迤前进。稍远景处,景色散淡,一派田园风光,在一处幽静山水旁,姜子牙身着八卦衣,坐于岸旁,悠然垂钓,其旁天然几上陈设花篮书卷,花篮中有仙草灵芝,山崖旁有转出的乡民奔走相告。画面人物众多,庞大而呈现动态的帝王行列与悠闲自然的姜子牙形成鲜明对比,动静相参,意境悠远,气势宏大,传神的表达了这一古老的历史传说。 此屏内容为典型康熙时期流行的人物故事,风格与同时其款彩屏风相类,但是精致的顾绣和紫檀框架显示出非比寻常的出身,故宫博物院藏有紫檀百宝嵌框绣万寿皇子皇孙祝寿诗围屏两架,为康熙六十大寿之物,与此屏云蝠纹、螭龙纹装饰皆有相近处,不排除同为贺寿屏风。文王访贤,礼贤下士,具有政治寓意,亦是古代帝王常用的装饰题材。显然,这是一架制作精良、用材高档的清康熙时御用寿屏,甚为难得。 十二条屏近景描摹一行队伍于山林之间前行,树木葱茏,云雾缭绕,队伍中央簇拥着一骑黑马的长者与车驾,有人紧跟长者为其执华盖。前队部分人马缓缓上行至山顶大帐,部分人马或弯弓射雁,或追兔射鹿,惊心动魄的狩猎场面跃然眼前。后面之队伍仍在山峦间盘绕,见队伍尽头。远景重峦叠嶂间,见渔夫、樵夫各从其事,高士闲坐山中,或对谈弈棋,或水边独钓,旭日当空,烟云霭霭,与激烈的围猎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似世外仙境。入世出世,联结于山峦间,又似乎相互隔绝。 此十二屏一大妙处在于画与绣巧妙结合,为顾绣之典型特征。顾绣因兴于上海顾姓家族而得名,起自明嘉靖年间,初为家族所制精品,名声极盛。董其昌对其大加赞赏,称“虽子昂用笔不能辨,亦当今一绝”。后渐入市场,广受追捧。至清中期,江南一带纷纷设立顾绣庄,顾绣几乎成为丝绣工艺的统称。此时之顾绣作品精工细作,工艺精湛,色彩淡雅,针法丰富。 背景之山峦结理,以画笔渲染,细腻柔和。穿插其间的人物、马匹与树木,以精湛绣工呈现,齐针、滚针、旋针、掺针、松针等技法完美结合,充分诠释各种纹样之特性,配色柔和,极富层次感。艺者巧用借色与补色之法,渲染兼以绣工,浓淡相宜。不仅于形式上将画与绣相结合,更在绣工上,将画理、画意融入,半绣半绘,绣画结合,配合精妙,相得益彰。 此作之前景似得书画名家之风范,后景颇具文人画之意趣,当有相类画作为其稿本。前景内容与仇英绘《上林图卷》局部相仿,后者描绘了天子率众臣于上林苑狩猎之壮阔场面。条屏画面核心人物之装束与《上林图卷》略有相类。大帐为清代典型制式,见郎世宁等绘《乾隆皇帝刺虎图》。 此作呈现之场景丰富多元,集数件国家级博物馆馆藏顾绣之妙。故宫博物院藏一康熙时期《围猎图轴》,有顾绣之代表“露香园”、“虎头”二印。其前景人物射鹿之态与此屏如出一辙;屏中人物亦以故宫藏品呈现捕鹿之相同方式叉兔;山石及苔草之皴擦点染亦颇相仿。 渔家乐场景在顾绣中较为少见。南京博物院藏一《顾绣渔家乐图轴》,表现渔家恬静安逸的生活,与此屏后景局部一脉相承。故宫博物院另藏一《渔樵耕读图轴》,有“露香园”、“青碧斋”印,与此屏同样展现渔、樵、耕、读:独钓者,典出东汉严子陵,一生不仕,归隐浙江;砍柴人代指靠卖柴为生的朱买臣,熟读《春秋》、《楚辞》而终成汉武帝的中大夫;耕田者意在提及舜教民耕种;读书人代指刺骨悬梁、发奋读书的战国苏秦。此一题材诠释重农时代的价值取向,展现士农皆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 清代绣品多见用于蟒袍、官服等等,立轴、条屏、册页等观赏性之“画绣”相对较少。以十二条屏之体裁呈现,颇具气势。据载,乾隆十九年,山西巡抚恒文进曾进贡“紫檀顾绣九屏风成架……送至圆明园”,可知圆明园中曾藏相类屏风。此作绣工精湛细腻,构图丰富考究,展现天子携众臣游猎,亦呈现雅士农人安居山野,文人意趣浓郁,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极强。言其为绣品,更堪“绣画”之名,保存至今,尤为珍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