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6553 清乾隆 御制乾隆三十二体之龙书篆寿山石大印 (一对)

御制乾隆三十二体之龙书篆寿山石大印
拍品信息
LOT号 6553 作品名称 清乾隆 御制乾隆三十二体之龙书篆寿山石大印 (一对)
作者 -- 尺寸 5.7×5.7×4.5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300,000-500,000 成交价 RMB 517,500
材质 形制

印文:永赐遐龄 延年益寿;伴扆山房 学古之玺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继位后崇儒重道,一直大力推进、举办文化教育事业,他自身拥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在位期间坚持以文治国的方针,推行文化建设,编纂了很多有价值的书,完成了《明史》和《大清一统志》等历史、制度方面的著作,大量编辑整理地理、文学、医学等类别的著作,各种官修书籍达100余种,形成了“文治之极盛”的崭新局面。在文治极盛的乾隆朝代,乾隆帝不惜工本,编修了规模巨大的《四库全书》。这其中还有一个非常重大的文字工程是不应该被遗忘的,那就是《乾隆御制三十二体篆书盛京赋》。据宫廷档案记载,清高宗弘历1743年(乾隆8年)九月,奉皇太后经由热河抵盛京谒陵祭祖,冬10月抵达盛京(今沈阳)故宫大政殿,期间诗兴大发,写下了恢弘巨制《盛京赋》。至乾隆十三年授意,以其《盛京赋》为内容,以不同的篆体为书写形式,每种篆体各书写一卷,共32卷,合成一部大书。《乾隆御制三十二体篆书盛京赋》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乾隆皇帝的谕旨;二是正文,即用不同篆书写成的《盛京赋》,共32部,每部后面都附有“篆书缘起”,考述该种篆体的创制或流转的情况;三是傅恒等总裁官撰写的跋文,叙此书的缘起。《盛京赋》全文3390余字。全书共3300多页,总计10万余字,三部分内容都用篆体书写,并注有释文,可谓法书之巨制、篆体之大观。本书为清乾隆皇帝授意、由大臣傅恒、汪由敦、阿克敦、蒋溥等任总裁官缮校而成,同年交武英殿刊刻出版。在这32种篆体中,大部分为象形篆或异体篆。象形是汉字最初的造字方法,也是六书的基础。秦以前的文字属于初创阶段的文字,秦统一为小篆,初次实现了汉字的规范化。由于隶书的广泛应用,篆书渐渐失去了实用价值。东汉以后,篆书日渐衰微。唐以后,真行草大行其道,篆书更加衰微。直到清代随着碑学的盛行以及甲骨文、金文的大量发现,篆书才重新被书界所重视,并且出现了邓石如这样的篆书大家。《乾隆御制三十二体篆书盛京赋》的刊行,正是篆书再兴的体现。这部历时五年得以完成的重大文字工程,大大丰富了乾隆御用玺印印文的多样性。目前台北故宫博物院就留存有一套,以篆书三十二体为蓝本的御制宝玺“璇玑仙藻”套印42方。而以龙文书入印最为著名的就是,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乾隆御用《鸳锦云章-循连环印九方》,其中的八读即为龙文书的标准器。经过与御制宝玺“璇玑仙藻”套印、以及乾隆御用《鸳锦云章-循连环印九方》中的八读比对,可以发现此对龙书篆大印,无论在篆法及刀法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完全可以认定为宫廷御制之物,而这对龙书篆是目前唯一能流通于市场一对,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不言而喻。而从印文永赐(锡)遐龄 延年益寿、伴扆山房 学古之玺的内容上看,应该是乾隆帝的哪位皇亲所用之物。因为印文中永赐及之玺这些内容,绝非寻常人等所能使用,因无款记很难确定印主身份。而且乾隆三十二体除了弘历自己制作了二套御用宝玺,极少被后人应用于篆刻作品上,这也许与当时的获取资料不易有很大的关系。综上所述这对大玺,当可确定是乾隆八年至十三年之间,出自内府造办处的御制之物,弥足珍贵。
参阅:
1:《乾隆御制三十二体篆书盛京赋--乾隆十三年武英殿刻本》下册P3091-3192,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2:郭福祥编《清代帝后玺印谱》第七册 乾隆卷三P140、142、147、149、153,故宫出版社2005年一月。
3:游国庆编《印象深刻--院藏玺印展》P66-71,国立故宫博物院2007年3月。

备注:齐白石弟子孙诵昭旧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