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4 张大千 1979年作 云涧幽居 镜心
LOT号 | 3514 | 作品名称 | 张大千 1979年作 云涧幽居 镜心 | ||
作者 | 张大千 | 尺寸 | 45×59cm | 创作年代 | 1979年作 |
估价 | 1,500,000-1,800,000 | 成交价 | RMB 2,530,000 | ||
材质 | 设色纸本 | 形制 | 镜心 | ||
【出版】 1.《联合文学》月刊,第152页,第171期,1999年。 2.《近现代书画精品集(一)》,第225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10月。 【题识】六十八年元月似承祖仁兄雅教,八十一叟张爰。 【印文】张爰、大千居士、己未、摩耶精舍、己亥己巳戊寅辛酉 【说明】上款「承祖仁兄」即孙承祖,台湾知名外交家、社会活动家,张大千在台期间与其交往甚密。 张大千自50年代远游海外,足迹踏遍世界的山山水水,作品在欧、美、亚洲各国展出,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誉。但这都不能令他忘记家乡。在他的笔下,仍离不开祖国河山, 离不开家乡的山山水水。多少次梦里萦回,泪沾衣衫。 张大千的泼墨泼彩绘画成熟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正是西方抽象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张大千正好旅居西方,与立体派大师毕加索、抽象派画家赵无极等交流,这些因素共同支撑起一个观点—张大千泼墨泼彩绘画主要是受西方抽象绘画的影响,是抽象画。 张大千的这种艺术形式应当是他长期研究中国画墨法的结果。张大千早期师法古人,对笔法墨法做过深入的研究。他在谈论画史时对于破墨法的演变与继承关系进行梳理,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表达他对于石涛的破墨画法的景仰。他还谈破墨法:「浓墨不破,便无层次;淡墨不破,便乏韵味。墨为形,水为气,气行形乃活。」他对墨法的理解深刻与彻底,不仅从外在形式还能上升到气韵的理论高度。这样,他熟知中国画的笔、墨、纸等工具的特性和各种技法所呈现出来的形式,加上对现代生活的体验与思索,必然可以自如地调配各种传统绘画的各种元素,然后表现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趣味的艺术形式。 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山水画在经营布局上,一方面继承了文人画尤其是董其昌以来的文人画通过画面虚实、黑白的对比的空间布局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师造化,打破了文人画通过「组合」与「填充」式构图模式。 融汇中西 中国画新貌 西画是浓烈的、客观的、写实的、哲学的,国画是崇尚清淡的、主观的、写意的、文学的…「融汇中西」即是要将两者相结合,取长补短,寻求突破。这个出路坎坷而艰辛,有的人借鉴色彩、有的人借鉴透视、有的人深入学习后回望传统。这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艺术创作的「勇士」历经百年,仍在不断探索中国绘画发展的新方向。 探索中西融合,是被动的接收后,主动出发寻找突破。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外国列强入侵,西方文化潮涌般进入中国。中国传统美术在这种背景下,总的发展趋向呈现颓势。康有为在游历欧洲后首次敲响了学习西方的鸣钟,发出「合中西而为画新纪元者,其在今乎?吾斯望之。」的感慨。所谓「西」,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对光、色彩、点、线面的突出和表达,是运用中国画颜料、色彩和毛笔,通过传统知识的沈淀、分解后,对以上观点进行的画面阐述。 近代以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高剑父等人为先驱进行了维持一生的尝试。至当代,吴冠中先生更以犀利的措辞和大胆的实践,将自己理解的中国绘画新精神进行表达,借鉴来自西方的解构、构成等概念,将存在于笔下的色块、线条、旋律展现给世人。 「融汇中西」的探索中张大千可谓特例。张大千的绘画传统功力深厚,以临摹起家,深谙古人笔墨之妙。他虽没有主动进行西画训练,但他长期旅居海外,使得他不由自主将西方对色彩及抽象的感知融入血液,在晚年将色墨进行肆意泼洒,寻求突破绘画的新边界。张大千晚年的绘画,自然带有中西共有的品质:一方面是他早年对敦煌色彩进行深入研究,已对传统色彩驾驭得心应手;二是丰富的经历和开阔的眼界使得他能够打破束缚,从色彩中寻找破解困境的方法。鲜艳的色彩和充满想象力的画面正好符合当下世界对画面解读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也迎合了具有中西背景经历的实力藏家,对其泼彩作品趋之若鹜,让真正喜爱者难分「西」、「中」。 本专题汇聚张大千、关良、林风眠、吴冠中几位大师作品,将近代至当下不同经历、不同背景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对中西文化借鉴的不同表达,一同呈现,让大家多面了解艺术家笔下「融汇中西」后的多样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