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051 宋拓 宋御府拓定武兰亭卷—游相兰亭甲之一 宋拓本

宋拓 宋御府拓定武兰亭卷—游相兰亭甲之一
拍品信息
LOT号 2051 作品名称 宋拓 宋御府拓定武兰亭卷—游相兰亭甲之一 宋拓本
作者 -- 尺寸 拓本25.5×83.8cm;跋纸125.6×27cm;跋纸226×43.5cm;跋纸328.2×10.9cm;跋纸424.4×15.4cm 创作年代 --
估价 咨询价 成交价 RMB 57,500,000
材质 纸本手卷 形制 宋拓本
著录:
1.桑世昌《兰亭考》卷二,“睿赏—高宗皇帝”。
2.桑世昌《兰亭考》卷十一,“传刻—御府”。
3.胡世安《禊帖综闻》卷五,“御府”,南京图书馆藏清初刻本。
4.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卷第五,“宋御府拓定武兰亭卷”。
5.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一百六十,页二十,“宋御府拓定武兰亭卷”,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八三三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6.吴升《大观录》,唐贤法书卷二,“宋御府拓定武兰亭卷”。
7.张珩《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书法—木雁传真第四编(1963年),“宋拓御府兰亭卷”,第248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
8.宇野雪村《游相本兰亭考》,第31页,《东洋研究》1973年3月。
9.顾廷龙《顾廷龙文集》,“宋游相藏兰亭述略”,第481页,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
10.白锐《唐宋<兰亭序>接受问题研究》,第174页,南方出版社,2009年。
11.陈一梅《宋人关于<兰亭序>的收藏与研究》,第95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年。
12.张珩《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 4》,第2250-225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年。
13.王连起《中国书画鉴定与研究 王连起卷 下》,“关于《兰亭序》的若干问题”,第638-639页,故宫出版社,2018年。
出版:
1.王连起:《<兰亭序>重要传本简说》,第98页,图“宋高宗内府重刻定武五字已损本”,《紫禁城》2011年第9期。
2.王连起:《关于<兰亭序>的若干问题》,第82-85页,《书法丛刊》2012年第5期。
3.王连起:《游相兰亭及其百种第一件<甲之一御府本>简述》,第118-119页,《中国书法》2015年第6期。
张珩题签:宋拓御府本兰亭。游相所藏兰亭百本,今世传者就余所见不过十本,此其第一本也。后题右御府本云云四行乃游似真笔,得者宜宝之。壬寅(1962)岁除,吴兴张珩葱玉题于羊城客舍。
卷首题签:宋拓御府兰亭。丙寅春正月重装,柄德堂珍赏。
卷首题签:甲之一御府本。
题跋:
1.游似(?-1252)跋:右御府本,绍兴初宗室子昼在从列,有旨宣取其家所藏定武本而刻之,上亲御翰墨为之跋云。钤印:游似、游氏旌德堂法书名画。
2.何处恬(1169-?)跋:源流之自,摹刻之精,至是不可以有加矣,是宜冠诸篇首。端平乙未(1235)八月下澣,古栝何处恬智父拜手谨书。钤印:处恬智父、智父。
3.高士奇(1645-1704)跋:兰亭乃右军得意书,不必计较于毫厘之间。如尧舜君臣,都俞赓歌,区区四凶,正何伤于极治也。后人专论损坏处,纷纷不已。又于肥瘦本互有低昂,东坡则云,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可谓深于论书者。此卷绍兴年摹拓,纸墨焕发,洵为艺林鸿宝。艺初侍御所藏甚多,当以此为第一。康熙癸酉(1693)十月,江村弟高士奇跋。钤印:士奇、高澹人、竹窗(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高士奇》第56、46印,799页)。
4.瑛宝(1731-1807?)跋:议兰亭如聚讼,动以定武本为冠。而自宋元以来,得者不过数人,且肥瘦不侔,纸墨各异,如赵松雪辈卓识巨眼,尚仅仅不获多觏。况在今日,敢以赏鉴自负哉,亦好事之流耳。虽然西子毛嫱不必好色者知其佳,其动人处,亦自有深致也。乾隆戊寅(1758)四月六日,瑛宝观并识。钤印:瑛宝之印、梦塘。
5.英和(1771-1840)跋:余尝遍看古帖,以神理为上,纸墨次之。兰亭善本,夫岂在八阔九修耶。梦禅翁乃忘年交,当时深然鄙论。翁书以跋时年二十八,尚未以梦禅字行,后不欲与英文肃公(英廉(1707-1783),号梦堂,姓冯氏)号音相混,改塘为禅。展卷如与故人对,而翁下世已两纪,恨不得起九泉重以是商定也。辛卯(1831)秋中偶识。钤印:英和(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英和》第3印,665页)。
6.佚名(清末)跋:定武石刻有肥瘦二种,乃萧翼所得禊序,文皇命率更临摹之本也。宋南渡时,石已沦亡,真赝杂出,尤延之王顺伯诸人讨论甚精,独未闻有论开皇帖者,崇君雨林兼收之,携示于城南,使余略评其品。盖开皇一帖,隋人摹刻右军之墨迹也,其神旺,展卷足以惊人。定武一帖,后人刻唐人之摹右军者也,其法备,临池可为准绳。然定武久推禊帖之冠,而肥者尤为致佳。玩此肥本,乃柔笔所书,锋敛画中,神藏笔内,可称神品,使非开皇先出,则亦何多让焉。倘能兼收并蓄,赏识之精,当不在宋人下矣。
鉴藏印:晋府书画之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朱棡》第1印,280页)、珍秘、翰墨清赏、敬德堂章、坎离卦小章、敬德堂图书印、子子孙孙永宝用、晋府图书、查莹之印、竹南珍藏、查莹一字映山(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查莹》第7、11、16印,660页)、查氏映山秘玩、查莹审定、映山鉴藏、听雨楼藏、听雨楼、英和私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英和》第3印,665页)、宗镜之印、李氏意西、李慎之印、李氏柏孙、李氏家珍、传之子孙、小琴岳琪秋好轩审定真迹印、岳小琴珍藏书画印、秋好轩小琴珍藏、魏氏今非暂得于己、退思楼、魏今非、相见时难、魏今非藏、沈元、赵孟林、王德诚印、王氏伯子珍藏、敬亭、敬亭书画图章、铁隐、鼎彞器印
说明:
1.张珩题签。张珩(1915-1963),古书画鉴定专家。字葱玉,别署希逸,湖州南浔。建国后任文化部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兼文物出版社副总编辑。1961年,文化部组织以张珩为首的书画鉴定小组,到全国各地巡回鉴定书画近10万件之多,发现了一批湮没已久的书画珍品。
2.游似(宋)、何处恬(宋)、高士奇(清)、瑛宝(清)、英和(清)、佚名(清)题跋。
3.游似(宋)、朱棡(明)、徐树谷(清)、查莹(清)、英和(清)、李意西(清)、李慎(清)、爱新觉罗·岳琪(清)、崇恩(清)、魏今非(现代)递藏。
4.游似(?-1252),字景仁,号克斋,又号果山,南充人,游仲鸿子。嘉定十四年(1221)进士,历大理司直、大理寺丞、太常丞、秘书丞、迁直秘阁、提点潼州刑狱兼常平提举。累官礼部尚书,改吏部,入侍经幄。淳祐中拜丞相,兼枢密使,自南充伯进爵国公,十一年(1251)致仕,卒谥清献。
5.何处恬,字智夫,号云岫,处州龙泉人。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历官宗学博士,理宗嘉熙四年(1240)除秘书郎,同年十一月为著作佐郎。
6.朱棡(1358-1398):晋王朱棢为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洪武三年(1370)封为晋王,洪武十一年(1378)就藩于太原府。
7.徐树谷,字艺初,昆山人,徐乾学(1631-1694)长子,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官至山东道监察御史。
8.高士奇(1645-1704)字澹人,号江村,浙江平湖人,世居钱塘。受知于清圣祖康熙,供奉内廷,仕致礼部侍郎,为清前期著名鉴藏家,有《江村销夏录》《江村书画目》传世。
9.查莹(1743-?),浙江海宁人。字韫辉,号映山,别号竹南逸史。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官文渊阁校理,升吏科给事中。查氏为乾隆年间藏书家,曾向四库进呈藏书多种。
10.瑛宝(1731-?)字梦塘,后改梦禅,满洲正黄旗人,拜都氏。隐居不仕,以画名,尤善指头画,亦善书。
11.英和(1771-1840),字定圃,号煦斋,满洲正黄旗,索绰络氏。少有异才,和珅欲婿之而不可。乾隆五十八年进士,仁宗嘉庆即位,首言开损之弊,史治一变。历官军机大臣,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善书,通鉴赏。父、子、孙皆以词林起家,为八旗士族之冠。有《思福堂笔记》传世。
12.李意西,据陆廷黻《镇亭山房文集》卷九第二十一《李意西先生八十寿序》可知,李意西为李慎之父。
13.李慎,字勤伯,号柏孙。铁岭人,隶汉军旗。咸丰三年(1853)进士,官陕西布政使、西宁办事大臣。工篆隶,精鉴赏,收藏名迹极富。
14.爱新觉罗·岳琪(1829-1891)字小琴,满洲镶蓝旗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历任张家口监督、少詹事、詹事、通政使。室名秋好轩,富藏碑帖。
15.崇恩(1803-1878),觉罗氏,字仰之、雨舲等,满洲正红旗人(一作正蓝旗),系满清皇室。官仕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先后任山东巡抚、内阁学士等。喜收藏、精鉴赏,收藏历代书画、古籍碑帖极富。
16.魏今非(1903-1983),江苏句容人。解放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秘书长、广东省省委常委、副省长、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副主任、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等职。工作之余,雅好书画收藏,与张珩、谢稚柳、唐云等名家交好。

游相兰亭及其百种第一件《甲之一御府本》简述
何谓“游相兰亭”
南宋理宗朝丞相游似,收藏王羲之兰亭序拓本百种,以天干编次,从甲乙至壬癸每干十种。
帖前有蓝纸小签,标明天干编号和帖名,如,“甲之一御府本”“甲之二御府领字从山本”“乙之三宣城本”之类。帖后另纸有游似题识,或几字,或数行,是极简略的说明,如题甲之二:“右,御府本,领字从山,他本所无”。题乙之二:“右,宣城本”。并钤有游氏印记,或一方或数方不等。迄今所见的游相兰亭,几乎都有明初晋藩的鉴藏印记,但直至明末清初,才有文献记载。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中外学者陆续以所知所见游相兰亭著文论述。
游似以丞相之位藏兰亭拓本百种之多,但在宋人关于法帖文献中却为何没有任何记载,这可能与游似无个人文集传世,主要是政治人物,史乘多载政事,相关的艺文鉴赏活动失记等情况有关。下面先介绍游似其人。
游似,字景仁,号克斋,四川南充(果山)人。宋宁宗嘉定十四年(一二二一)进士,历大理司直,大理寺丞,秘书丞,提点潼州刑狱兼常平提举,礼部、吏部尚书等职。淳祐五年(一二四五)拜右丞相兼枢密使,自南充伯进爵国公。卒后赠少师,谥清献。其父游仲鸿,字子正,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宋光宗以疾久不视朝,游仲鸿致信枢密使赵汝愚、陈宗社大计,有“大臣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之句。他曾对庆元党禁的受害者朱熹伸过援手,获咎于韩侂胄而外迁。在利路转运判官任上,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叛,游仲鸿多方谋划平叛,视死如归。吴曦乱平,进利州路提点刑狱。宁宗嘉定八年(一二一五)卒。刘元祖表其墓曰:庆元党人游公之墓。谥曰忠。游似仕途迁升,多与其父之故而被举荐有关。所以其藏兰亭上多钤有“南充忠公世家”之印。在清人跋游相兰亭中,包括翁方纲,多有人言及游仲鸿,谓其死于吴曦之难。从宋史可知并非如此。因为利路提点刑狱之职,便是吴曦乱平之后所进官职。
关注游相兰亭的意义
关注游相兰亭首先可以知道,宋代传刻兰亭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翁方纲所说:“游丞相所集兰亭,皆在理宗时,而理宗御府之兰亭藏目,皆在辍耕录。”
其次,关注游相兰亭,可以有助于解决和发现不少自明代以来,很多著名兰亭所包含的各种问题。其重要者如:
定武兰亭在南宋地位独尊的问题
领字从山本兰亭问题
颍上兰亭问题
褚临兰亭问题
五言兰亭诗问题
其他还有苏耆家兰亭三本问题,定武兰亭损九字和五字问题,特别是古今人论兰亭的谬误问题。有的问题考证起来很复杂,因此要将游相兰亭相关问题写成专著。此处仅介绍一件游相兰亭。这是古今所有论及游相兰亭者都没有谈及的作品,而且是游相兰亭百种的第一种。
游相兰亭百种的第一帖甲之一御府本
此帖卷装,虽经重裱,原帖本来装潢格式基本未变。游相兰亭绝大多数明初皆归于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棢晋府,因此所见游相兰亭几乎都有晋府鉴藏印记。其装裱格式、钤印部位,无论卷册,基本相同。明末清初散佚,始增加不同藏家印记。今以此帖为例,将晋府收藏之时游相兰亭格式介绍如下:
兰亭开卷,白纸上有小蓝签纸条,上题天干编号及兰亭种类,此本为“甲之一御府本”。签条距兰亭拓本前蓝纸隔水约十几厘米(各本不一)。蓝纸隔水宽窄各帖大略相似,约八厘米左右。蓝纸隔水同前白纸接缝处,上钤“珍秘”白长文长方印,下钤“翰墨清赏”白文方印,蓝纸与本帖拓本接缝处上钤“晋府书画之印”朱文方印,下钤“敬德堂章”朱文方印小章。
拓本后隔水白纸,宽窄亦各不相同。上有游似题记,各本字数不一,此本为:

御府本。绍兴初,宗室子昼在从列,有旨宣取其家所藏定武本而刻之。上亲御翰墨为之跋云。
后钤游似印记二:“游似”朱文方印,“游氏旌德堂法书名画”朱文长方印。
个别本上,还有宋人题识,有些是题在小纸上粘上去的。
此本即有何处恬一跋:
“源流有自,摹刻之精,至是不可以有加矣,是宜冠诸篇首。端年乙未八月下瀚,古栝何处恬智父拜手书。”
名款“处恬”上钤有“处恬智父”朱文方印,下钤一鼎炉形“知夫”朱文印。在此白纸隔水中部上方,蓝纸后边上角骑缝处钤“晋府图书”朱文大方印。每本游似用印亦小有区别,在后面论及其他本时,可以看到晋府印则基本相同,为“珍秘”“翰墨清赏”“晋府书画之印”“敬德堂图书印”“子子孙孙永宝用”和“晋府图书印”六印。骑缝处有“敬德堂图书印”朱文方印,“子子孙孙永宝用”朱文长方印。白纸后复为蓝纸,蓝纸高宽基本同于前隔水蓝纸,在八厘米左右。白蓝纸接缝处,有“赵氏孟林”白文方印,为游相当时的装池之人印记。
以上便是游相兰亭通有的装潢及鉴藏题记印鉴格式,下面介绍本帖。
本帖界(乌丝)栏刻兰亭序,首行缺“会”字,文中“湍”“流”“带”“右”“天”缺,可知为定武兰亭五字已损本。兰亭本帖后,刻有宋高宗赵构一跋:
揽定武古本兰亭叙,因思其人与谢安共登冶城,安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羲之谓曰:“夏禹勤王,手足併胝,文王肝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壘,宜思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安,恐非当今所宜。且羲之挺拔俗迈往之资,而登临放怀之际,不忘忧国之心,令人远想慨然。又叹斯文见于世者,摹刻重复,失尽古人笔意之妙。因出其本,令精意勾摹,别付碑板,以广后学,庶几仿佛不坠于地也。绍兴元年秋八月十四日书。
“宝”字玺印钤于“十四日”等字之中。后接纸题高士奇、瑛宝、英和及佚名人各一跋,依次为:
“兰亭乃右军得意书,不必计较于毫厘之间,如尧舜君臣,都俞庚歌,区区四凶,何伤于极治也。后人专论损坏处,纷纷不已,又于肥瘦本互有低昂。东坡则云: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增,可谓深于论书者。此卷绍兴年摹拓,纸墨焕发,洵为艺林鸿宝,艺初侍御所藏甚多,当以此为第一。康熙癸酉十月江村世弟高士奇跋。”印竹窗、高澹人、士奇。
“议「兰亭如聚讼」,劲以定武本为冠。而自宋元以来,得者不过数人,且肥瘦不侔,纸墨各异,如赵松雪辈,卓识巨眼,尚仅仅不获多观。况在今日,敢以赏鉴自负戴!亦好事之流耳。虽然西子毛(王)嫱不必好色者知其佳,其动人处,亦自有深致也。乾隆戊寅四月六日,瑛宝观并识。”印英宝之印、梦塘。
“余尝遍看古帖,以神理为上,纸墨次之。兰亭善本,夫岂在八阔九修耶?梦禅翁乃忘年交,当时深然鄙论。翁书以跋时,年二十八,尚未以梦禅字行,后不欲与英文肃公号音相混,改塘为禅,展卷如与故人对,而公下世己两纪,恨不得起九泉重以是商定也。辛卯秋中偶识。”印英和。
“定武石刻有肥瘦两种,乃萧翼所得稧序,文皇命率更临摹之本也。宋南渡时,石已沦亡,真赝杂出,尤延之王顺伯诸人讨论甚精,独来闻有论开皇帖者,崇君雨林兼收之,携示于城南,使余略评其品。盖开皇一帖,隋人摹刻右军之墨迹也。其神旺,展卷足以惊人。定武一帖,后人刻唐人之摹右军者也。其法备,临池可为准绝。然定武久推稧帖之冠,而肥者尤为致佳,玩此肥本,乃柔笔所书,锋敛画中,神藏笔内,可称神品,使非开皇先出,则亦何多让焉。倘能兼修并蓄,赏识之精,当不在宋人下矣。”(无款印,不知何人。)
现将游似之外于本帖相关的著名鉴藏家简介如下:
何处恬,字智夫,号云岫,处州龙泉人(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云贯安吉州),其跋玉泉僧本时自云:括苍后学何处恬。《习书》(治尚书)。宋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〇)进士,历官宗学博士,理宗嘉熙四年(一二四〇)除秘书郎,同年十一月为著作佐郎,生卒无考。
高士奇(一六四五—一七〇四)字澹人,号江村,浙江平湖人,世居钱塘。受知于清圣祖康熙,供奉内廷,仕致礼部侍郎,为清前期著名鉴藏家,有《江村销夏录》《江村书画目》传世。
瑛宝(一七三一—?)字梦塘,后改梦禅,满洲正黄旗人,拜都氏。隐居不仕,以画名,尤善指头画,亦善书。史传无生卒年。此跋书于乾隆戊寅(二十三年,一七五八年),后英和跋言此时二十八岁。上推可知瑛宝生年为雍正九年(一七三一)。
英和(一七七一—一八四〇),字定圃,号煦斋,满洲正黄旗,索绰络氏。少有异才,和珅欲婿之而不可。乾隆五十八年进士,仁宗嘉庆即位,首言开损之弊,史治一变。历官军机大臣,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善书,通鉴赏。父、子、孙皆以词林起家,为八旗士族之冠。有《思福堂笔记》传世。
查莹,字韫辉,号映山、竹南逸士,斋号圣雨楼、恩静盦,浙江海宁人,通鉴赏。
这是一件翻刻的定武兰亭。兰亭定武本,最早见于欧阳修《六一题跋》卷四记其家藏“晋兰亭修禊序”拓本四,顺笔带出“又有别本在定州民家”。黄庭坚称之为“肥不剩肉,瘦不露骨”。宋人传说是唐欧阳询的临本上石者,五代石晋时,契丹人入汴得之,辇石北去,弃之真定。时为义武军,宋太宗登基,避讳改定武。据传,熙宁年间薛尚帅定武,其子绍彭翻刻一本,易去原石,并损原刻“端”“流”“带”“右”“天”五字,是以定武兰亭有五字不损本和五字损本之分。南宋时,定武本在传世兰亭中,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因此,关于定武兰亭的考据渐多,什么“八阔九修”“金龟卧顶”,什么“针鼻”“蟹爪”“螳肚”等等,其实五字损本前尚损九字。附此略作说明。
按此帖,“端”“流”“带”“右”“天”五字损,“亭”“列”“幽”“盛”“游”“古”“不”“群”“殊”九字亦损,虽“仰”字“针孔”,“欣”字“螳肚”(“列”字损“钉头”不可见)笔意尚存,“殊”字“蟹爪”形态自然,“八阔”(第八行竖纸粗)、“九修”(第九行竖纸长)、“金龟卧顶”(帖残石花如小龟)等种种考据应有尽有而不显做作。而且字势平和,笔画清晰,尚能见定武真本规模,可知是从定武五字已损真本翻出。从游相题识可知,所刻原底本为宗室赵子昼靖康乱后南逃时所携。宋高宗跋记其刻石之时为绍兴元年秋八月。南宋桑世昌《兰亭考》著录此帖,卷十一传刻·御府条记:一本,绍兴元年秋八月十四日刊定武本,后有“宝”字方印及御跋正是此刻。虽高宗题云“令精意勾摹”,但从镌刻精细和传神的程度看,较传世绍兴米帖等高宗御府刻帖,并不算出色。原因就是游似所说的“绍兴初”和“在从列”。
宋高宗是在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俘后,在济州受推载,到应天府即北宋的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的,遂即南逃扬州。建炎四年间至绍兴二年辗转在江浙的泗州、楚州、镇江、吴江、杭州、常州、江宁、平江、越州、明州,泛海逃至合州、温州,又回到越州。至绍兴二年初尚在绍兴府。所谓“从列”“行在”都是指在逃难的途中。这时各方面的条件,自然不能同绍兴和议之后,安定在杭州的承平岁月之绍兴内府刻帖相比。刻此帖前,高宗(一行)不仅一路仓惶逃命,辗转东南沿海,备极艰辛,而且在建炎三年还经历了苗(傅)刘(正彦)之乱,曾被迫逊位于皇子。
令人感到非常奇怪的是,处在如此促迫的环境中的宋高宗,何以此时此刻还有心赏鉴这兰亭法帖,而且还要翻刻传播呢?这从他的题跋可见其用心。其跋文引用的是《世说新语》(《中华书局》印)“言语”(七〇)中王羲之以大禹周文王勤政事例批评谢安在天下多事之秋还要尚空谈是防事误国的话。借王羲之榜样要人不忘忧国之心。另外,就是兰亭定武本的“定武”二字,同高宗赵构还有些联系。从宋史高宗本纪可知,他出生后三个月后就被授为定武军节度使,定武兰亭被发现和得名就在定武军,而定武含有结束战争的含义,正是赵构此时此刻最企盼的。否则,是很难解释他以一国之君而在天下未安之时,还要刻这定武兰亭。人或曰你这是联想,是的。我的这个联想正是建立在对赵构善于联想的研究和了解基础上的。大家都知道宋徽宗有一御押是“天下一人”。而宋高宗的御押是“九五之尊”,则知之者甚少。高宗押是一个大写的“伍”字花哨草写。因为他行九,写一“伍”字,会意成文,就是《易经》乾卦第五爻的“九五:飞龙在天”。《易传》笺注皆谓之君位帝位。所以在战乱中逃命,还有心思刻兰亭,除了其跋中表达的“不忘忧国”外,不是期盼“定武”又是什么呢。所以这应当不是我的联想,而是我据历史环境,高宗经历,特别是高宗好“迁想妙得”即联想而揭示的他此时此境重刻定武兰亭的原因。这也是他喜爱书法,好写兰亭,特别是定武兰亭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点,就是宋高宗对兰亭的称谓问题。
宋桑世昌《兰亭考》卷一云:
晋人谓之临河序,唐人称兰亭诗序,或言兰亭记,欧公云修禊序,蔡君谟云曲水序,东坡云兰亭文,山谷云禊饮序,通古今雅俗所称,俱云兰亭,至高宗皇帝所御宸翰题云禊帖。
宋高宗在战乱时刻此兰亭,并引《世说》的那段话,特别是“登临放怀之际,不忘忧国之心”,这一句如果联系到他将兰亭称为禊帖,还会发现,是有其深刻用心的。
“修禊”今天可以称之为古民俗节日,在唐代以前的正史中归入“礼志”。修禊之于王羲之家族还有一个特殊的意义,《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十五《王导传》记:元帝“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东晋元帝在建康即位,威信不高,尤其是南方仕族大家,对之持怀疑观望态度。王羲之的从伯父王导及王敦,一个是丞相,一个拥重兵,为了给晋元帝树威,特选在修禊日,让元帝仪仗出行,二人保持距离恭恭敬敬的随后,南方仕族领袖们从门缝中窥见。纷纷开门拜于元帝驾前。高宗称兰亭序为禊序,并作前引长题,就是希望有王氏家族和当时的江南大族那样出来拥戴他。以上或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为什么定武兰亭,在南宋有独尊的地位。因为它是宋高宗特殊重视的。
(本文节选自王连起《游相兰亭及其百种第一件<甲之一御府本>简述》,《中国书法》杂志2015年第6期)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