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36 清雍正 炉钧孔雀毛釉如意耳葫芦尊
LOT号 | 5536 | 作品名称 | 清雍正 炉钧孔雀毛釉如意耳葫芦尊 | ||
作者 | -- | 尺寸 | 高27.5cm | 创作年代 | 清雍正 |
估价 | 22,000,000-32,000,000 | 成交价 | RMB 27,600,000 | ||
材质 | 形制 | ||||
「大清雍正年制」款 备注: • 法国贝桑松重要私人收藏 本品敛口,形似蒜头,口沿及上部呈圆形,束颈,溜肩,中间束腰类似葫芦,两侧对称置弯曲的如意形耳以连接上下部,下腹部浑圆,精美大气,圆底浅圈足。通体施炉钧釉,流淌的绿釉交混点点红斑,似山岚云气,斑驳陆离,罕见的呈现出“孔雀羽”状的流釉质感及高粱红色泽。且釉面流淌大,正体现雍正朝炉钧釉之特性。底落「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本品外形端庄,红紫交融之色散布遍体,时代特征一如古人所言,色泽深沈瑰丽,气度非凡。此种釉色独雍正一朝特有,除乾隆初期个别器物延续红点外,往后再不复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釉面中蓝与红二色,在垂流中变化万千,交融呈一体。釉中诸色浑融交错,迷离迤逦,妙不可言。清代《南窑笔记》载:「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本品即为笔记所载之有红点者,俗谓「高梁红」。 雍正帝常亲自过问御瓷的制作,尤其对单色釉的配制格外在意。因此,景德镇所产单色釉的品种在雍正年间大为增加。清宫旧藏之明代遗存的单色釉瓷数量,亦颇为可观,而康熙年间也屡有创举,但由于雍正帝对新釉色汲汲以求,所以单色釉在其治下仍迭有创新。清档中有多笔记录,堪可证明雍正帝对单色釉的喜爱程度。 雍正六年唐英奉命前往景德镇协助年希尧佐理陶务,第二年即派遣幕友吴尧圃前往调查钧窑釉料的配制方法,日后据以研制出数种釉色。炉钧釉即创烧于此时,系两次入窑烧就的低温釉。釉中掺有粉剂,因此厚而不透明,其结晶体呈现出红、蓝、紫等色,并熔融一体。其中红色泛紫,似刚成熟的高粱穗色,称之为“高粱红”,清代《南窑笔记》载:“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高粱红为雍正一朝炉钧釉的典型特征,其后各朝逐渐蜕变为蓝、绿、月白等色,而高粱红再绝难一见。 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载,雍正十年(1732)二月初六,雍正皇帝下旨将炉钧梅瓶着配紫檀木座,由此可知炉钧釉品种主要供皇帝赏玩或作宫廷陈设,符合雍正皇帝的鉴赏品位。在唐英《陶成纪事碑》中对炉钧釉的描述为「色在广东窑与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过之」,在其所载试配成功与通用的十九种釉水品种中,炉钧釉居首,颇受皇室青睐。雍正朝炉钧釉器物多作仿古或本朝经典造型,多见荸荠瓶、蒜头瓶、铜炉等造型,如意耳葫芦尊造型甚为珍罕,级别极高。 翻阅公私典藏,雍正及乾隆时期所出均有近似藏品,炉钧釉绶带如意耳葫芦尊至为稀有,包括本品,目前仅见三例,施炉钧釉圆底二例,一为鸿禧美术馆藏,图见 James Spencer 编,《中国历代陶瓷选集》,台北,1990年,图版132,后售于伦敦苏富比,1985年12月10日,编号271。另一例录于 John Ayers 及佐藤雅彦著,《世界陶磁全集》,卷15:清,东京,1983年,页72,图版80。与本品相类之釉色,可见香港苏富比,2012年10月9日,编号0109。 此件拍品处于保税状态下,具体信息请联系北京保利拍卖中国古董珍玩部工作人员。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