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 张恩利 2013年作 火
LOT号 | 1116 | 作品名称 | 张恩利 2013年作 火 | ||
作者 | 张恩利 | 尺寸 | 200×180cm | 创作年代 | 2013年作 |
估价 | 1,600,000-2,600,000 | 成交价 | RMB 3,507,500 | ||
材质 | 布面油彩 | 形制 | |||
签名:2013恩利 展览 2014年 5+ 香格纳画廊 / 北京 静物不是物。实际上静物是人的气味儿残留在那里。因为物本身是没有意思的。就是再漂亮的一个物体,你看了之后也觉得不过如此。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你会想跟这个物体发生过关系的人。所有的迷恋都在这里。 ——张恩利 大概从2006年开始,张恩利在绘画风格与图像探索上出现了重大转向,其创作逐渐从早期形象粗放、色彩凝重、具有强烈表现主义意味的人物肖像渡到更为理性、客观的“附属于人的静物画”,着力于探索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寻常之物——可以是一个纸箱、一张床、一个烟头、一根水管,也可以是一团火或一个空间——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变成了普通物品的“肖像”,或者说,我们这个日常世界的静态呈现。这些绘画母题或日常世界的构成部分也许看起来不过是我们在生活中积攒或丢掉的普通物件,但是对于张恩利来说,它们就是他创作实践的源泉——保持观察的力度,专注、密切的观察让每一个物件的内在本质得以显露。每一件物品都拥有自己的意义,不多也不少。任何相关的、个人的或者象征性的涵义或联系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最终留下的就是与人类无关的它们自己的“人性”,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留存的图像。“我觉得我们都在寻找被遗忘的元素,”张恩利说,“好比垃圾场里有无数的人在寻宝。” 就绘画语而言,这一时期的张恩利在绘画中最显著的特质乃是客观与节制。早期充满强烈情绪张力与凌厉笔触的画面结构已经被微妙的书写性线条与松弛、冷静的画面氛围彻底取代。而这种转变恰好反映了张恩利这一时期的创作观念——艺术家关注的并不是为其作品中出现的任何一件物品赋予特别的意义;相反地,这些物品除了那些我们认为的功能之外并没有意义,也不包含任何隐喻,依然对主观诠释保持着开放性。正如菲利普•皮罗特(Philippe Pirotte)为张恩利2015年在台北当代艺术馆的展览“闲置”所写的介绍那样:“我们以几近执迷、如同偏执地试图解开纠结缠绕的金属线般的态度观赏张恩利的绘画,便可感知到个别符号的另类意义,以及各种诠释在转瞬之间的相互取代。” 在创作于2013年的《火》(Lot 1116)中,木柴的无序堆砌构成了画面重心,上升的、放松的线条勾勒了火焰的轮廓,既是线的随性生长,也是面的无意蔓延。张恩利对线条的感悟源于小时候研习国画的经验,即从局部微小的东西切入,利用线条本身独特的表现力来表现物质本身的结构特征与质地属性。火焰边缘被薄薄的颜料所溶解,仿佛一层虚薄的阴影,与画面中以单色涂抹的背景相互融合,暗示着火焰飘渺不定的物质状态,又悄然散发出某种纯净温暖的气质。正如画家所言:“好画本身就有一种很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不用过分强调,实则就是一种不经意的流露,刻意追求是没有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