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573 傅抱石 1965年作 天池飞瀑 镜心

天池飞瀑
拍品信息
LOT号 2573 作品名称 傅抱石 1965年作 天池飞瀑 镜心
作者 傅抱石 尺寸 141×60.5cm 创作年代 1965年作
估价 2,600,000-3,600,000 成交价 RMB 3,22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题识】一九六五年四月十二日,傅抱石南京并记。
【印文】抱石之印、一九六五
【来源】亚洲重要藏家提供。

傅抱石对人物点景尤为重视,人物在画面中可以起到以小喻大的作用,与泉瀑图像形成比例上的差异,从而突显水流奔腾泻涌之势。「画高山或飞泻的泉瀑,前面的点景人物最直观的影响着背后景物的高度,因此点景人物可以从视觉上起到烘托作用」。高士观瀑系列是傅抱石描绘较多的题材,这一系列的作品中观瀑士人形象高古典雅、精致脱俗。在东北写生泉瀑作品里的点景人物则多为现代人物,让画面更有时代气息。此图中瀑前写生五人或许即是当年东北写生小组傅抱石、关山月、吴作人、萧淑芳、郁风等人,人旁红林点映,全幅呈现出雄浑、壮美、豪迈的风格特色,正是纪实这一时期中国画改革历程的绝佳写照。
傅抱石五六十年代的山水画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中国画变革,使得中国画形态从传统古典向近现代转换迈近了一大步。对于「天池瀑布」的创作,傅抱石一般仅根据需要在构图上有细微调整,岩石或左或右,山体、瀑布等渲染或简或繁,较多作岩石或墨色树木,有红树或绿树(南博收藏)的画作仅有三四幅,藏家当宝之。

瀑布之于傅抱石,是他偏爱和努力的题材之一,屡次营构。自重庆金刚坡时期起,傅抱石就对画「泉瀑雨声」进行过深入探索。入蜀八年,川渝地区滋润潮湿的面貌给予了他极大的灵感和启发,早期所绘瀑布十分秀逸。自1961年夏季被傅抱石称作「兹游奇绝冠平生」的东北之行后,其晚年创作注入不同凡响的气魄,天池瀑布遂成为他后期创作中最经典的题材之一,这一题材不仅突破了古人也突破其早年此类山水的创作范畴。
傅抱石在《关于山水画写生》一文中提到《天池飞瀑》的构思采用了「取上舍下」的办法。画中瀑布之水从天池溢出,滔滔水势垂落于悬崖峭壁之上,如万马奔腾之势冲岩而下,极为震撼,水声轰鸣如在耳边,正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本幅《天池飞瀑》创作于1965年,正是傅抱石天池瀑布经典构图,可谓是傅抱石泉瀑作品中「登高望远」视角的代表。傅抱石擅于截取泉瀑中的一部分诠释山水的意境,采用「登高望远」的方法,在构图加深山水画里的空间感,让视觉上更大范围的看到自然山水的全貌,从而达到「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
这种高视角的选择使得画面营造出一种雄壮辽阔、朦胧灵动的意境美。这样的视角下,在画面中远处的景山体延伸至画外;近景的山崖提高了观者视点,整体给人登高远望的视觉感受,以此加深画面的空间感。
画面中「天池飞瀑」四字以篆书题记,瀑布水口作为画面的主体将前面的红树、人物与悠远的山顶承接,天高望远的视点将飞瀑的雄伟阔达、气势磅礡表现的淋漓尽致。自然中拮取的物象通过概括与提炼造境,这便是傅抱石作品最大的魅力之处。傅抱石持较大的短锋笔用淡墨勾点「磊」字形上面一块的石头为顶部的山崖,崖顶用笔实,崖底用笔虚,虚实结合更有流水潺潺之意,散锋乱笔皴染出左侧和右侧的山崖,兀立侧旁。三块山崖中间的留白夹缝便形成了泉瀑「水口」的大形态。急瀑如素练飞垂倾泻而下,水口处砾石参差,石块以「结网法」表现恰到好处地衬托了水势,又施以散笔皴擦,水墨交融,大大丰富了水口的表现力,水流的质感和动势陡增,水流留白处理,石块上浓下淡,黑白对比明显,使得水流形态活灵活现。写生小组聚处下方山崖,或驾着画板写生,或三两相谈,仰首上望.瀑流自山顶石隙间迂回穿插,滔滔水势越过乱石,携雷霆万钧之势冲岩而下,飞降渊薮,水花四射,澎湃如汹涌浪涛,气势益显雄浑,观者如闻其激湍之声!山石上的皴法以散锋用笔,淡墨赭石和笔墨简约的留白可以感受到水雾烟云的朦胧氤氲。特写式的画面布局代山川而言,极简约的视觉感受下不失灵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