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551 张大千 1947年作 溪山云屋 立轴

溪山云屋
拍品信息
LOT号 2551 作品名称 张大千 1947年作 溪山云屋 立轴
作者 张大千 尺寸 132×52cm 创作年代 1947年作
估价 3,000,000-4,000,000 成交价 RMB 6,44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立轴
【出版】《袖海楼藏画选》第17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7月。
【题识】溪静风不过,树深啼鸟知。山人未来处,寒气入茅茨。拟北苑溪山云屋,丁亥十月大千居士爰。
【印文】张爰、大千大利、潇湘画楼
【鉴藏印】杨启霖所藏书画
徐悲鸿先生评价张大千的艺术有「五百年来第一人」之说。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迈绝古今的造诣,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努力,其一是张氏对前人传统的借鉴,其二是张氏对于生活的体验,无不广泛而深刻。论传统,大千先生不局限于一家一派,而是对众工画壁、文人卷轴乃至西方艺术包容并蓄,广搜博取,把将唐宋元明清一口吞入腹中捣个稀烂,吐出来的却是一片古典的高华。论写生,张大千更是足迹遍天下,二上华山、三至黄山、四登峨眉、长履鸣沙,造化的无尽藏又被他罗列于胸,并以自己的心源去提炼、脱华、升华、参化。古人与造化已经成为张大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从前期的明清、中期的唐宋,直到晚年糅合欧风美雨的泼墨泼彩,画风的三变,却森罗了万象,照耀着张大千辉煌的艺术人生。
敦煌归来后,以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向为界,抗战前张大千主要致力于整理敦煌未完成作品,虽然继续从前一贯态度的创作态度,但敦煌的画风还是潜移默化的在各科绘画中逐渐展现出来。抗战胜利后,这时候大千的目标已经是宋人及五代的名迹,山水画明显地进入了董巨派时期。
1946年1月,张大千以五百两黄金加二十张明画的代价购得了五代董源的《江堤晚景图》,此后挑杆于壁、张布连墙,日夜规模而不能自己。在张大千认为古今画风之流变,在于古风尚精密,今尚苟简;古风高厚大气,今则薄于气韵神态。故而此后画风为之转变,由明清转向对晋唐两宋作品的心追手摹。张大千在山水画科上对五代董源的《江堤晚景》、《潇湘图》、《风雨出蛰图》三图浸淫尤久。
1946年张大千在《拟董北苑万林奇峰图》中题道:「北苑画前不藉师资,后无复继踵,特开机轴,为千古正宗学者所遵之。」可见张氏在此一时期是将董源视之为百代风标、千古宗师,对之佩服的无以复加。
而是作《溪山云屋图》亦是这一时期大千全力追摹董巨之力作。健笔长皴内含董源笔意,山石树木葱郁懋盛处见浑厚。大千五十岁前就已经遍临唐宋元各家各法,此幅丘壑笔线、坡石树木已经具宋人气息,而树叶点苔则是青藤白阳法,吞古而能化今,实在是大千的真本事。而其笔皴之间所展现的大气磅礡之象也与张大千豪迈不羁的性格是息息相通的。
本幅《溪山云屋》为新加坡「袖海楼」旧物。在新加坡及中国书画的海外收藏世界里,「袖海楼」有自己独特的位置。这是因为它有一位独特的主人杨启霖,和他独特的收藏方式。「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出自词人苏轼的笔下,以石喻海,点出了收藏的趣味与精神。如今时过境迁,新加坡著名收藏家杨启霖先生以"袖海楼"为堂号,搜罗万千近现代和古代书画名品,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收藏体系,与黄曼士的「江夏堂」、陈之初的「香雪庄」并列传名。其收藏书画的来源,部分来自南来画家如徐悲鸿、张大千等流传新马的作品,更大部分来自中国当时以外贸方式流出的书画,其不乏各地文物商店旧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