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2 黄宾虹 1951年作 为吴鸣作《夏山秀茂图》 立轴
LOT号 | 2562 | 作品名称 | 黄宾虹 1951年作 为吴鸣作《夏山秀茂图》 立轴 | ||
作者 | 黄宾虹 | 尺寸 | 69×34cm | 创作年代 | 1951年作 |
估价 | 2,000,000-3,000,000 | 成交价 | RMB 4,025,000 | ||
材质 | 水墨纸本 | 形制 | 立轴 | ||
【出版】 1.《黄宾虹先生画集》第88页,香港艺林轩,1961年版。 2.《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书画选》第242-243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 3.《虹叟书画集•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第345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 【题识】董北苑从唐王维、李思训、吴道玄诸家筑基,以华滋浑厚为功。发扬中国民族精神,为文化最高学术,世无比伦。然非探原古人真迹,殊未易晓。仲鸣先生当不河汉斯言。辛卯,八十八叟宾虹。 【印文】黄宾虹、片石居 【说明】上款「仲鸣」先生为吴鸣(1902-?),字仲鸣,别署挹翠阁主人,广东人,业医,能诗善画。民国初年黄居素任广东中山县县长时,吴鸣即为中山县卫生局局长。众所周知,从1907年开始,黄宾虹终其一生便与广东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先是邓实、黄节、蔡守、潘飞声、高剑父奇峰昆仲、王云五、邓尔雅,而后凡是广东之文化俊彦,莫非黄宾虹之友。吴鸣在这个圈子里属于「晚辈」,然而却后来居上,成了这一群体的「中坚」之一。 华滋浑厚,秀润天成 ——黄宾虹为吴鸣作《夏山秀茂图》 黄宾虹与南粤 从1907年开始,黄宾虹终其一生便与南粤结下了不解之缘。先是邓实、黄节、蔡守、潘飞声、高剑父奇峰昆仲、王云五、邓尔雅,而后凡是广东之文化俊彦,莫非黄宾虹之友,他们最早发现了黄宾虹艺术的潜力,如「息茶庵」杨作甫、「缘山堂」黄居素、「听帆楼」唐天如、「虚白斋」刘作筹、「挹翠阁」吴鸣等。直到黄宾虹衰年,他们的迷恋和热情有增无减,使之成为黄宾虹作品收藏最多,质量最上乘的一个民间群体。吴鸣在这个圈子里属于「晚辈」,然而却后来居上,成了这一群体的「中坚」之一。吴鸣生于1902年,广东人,业医,能诗善画。民国初年黄居素任广东中山县县长时,吴鸣即为中山县卫生局局长。1946年,黄居素任神州国光社总经理,经其引荐,吴鸣认识了黄宾虹。据「年谱」记,黄宾虹1946年为澳门吴鸣医生作《挹翠阁图》,二人保持频繁的鸿雁往来,志趣相投,末曾停止过探讨画艺,切磋砥砺。 因缘翰墨情无已:《夏山秀茂图》受赠者挹翠阁主人吴鸣 《夏山秀茂图》为黄宾虹亲赠挹翠阁主吴鸣。挹翠阁主」即吴鸣(1902-?),字仲鸣,别署挹翠阁主人,广东人,业医,能诗善画。曾任佛山市立医院院长及中山县卫生局局长,抗战时广州沦陷,辗转澳门,于新马路设诊所。「挹翠阁」为其在澳门新居。吴鸣为黄宾虹晚年书画友,亦是黄宾虹艺术的重要赏识者之一。 据统计,黄宾虹为吴鸣先后画了大约40余幅,「都是很精到的」,就目前所知的,其中题写赠「仲鸣先生」、「挹翠先生」、或以「挹翠阁」为内容或主题的作品流传,在香港缘山堂所藏黄宾虹1951年赠吴鸣的《山水》及《湖山清晓》两件以「挹翠先生」相称。1952年,吴鸣在澳门的新居「挹翠阁」落成,黄宾虹为题写斋号——《挹翠阁》,题日:「挹翠阁主人属。集古文字「挹」用平安君鼎,「翠格」二字以朱丰芑氏本《说文》为之即博笑正,壬辰宾虹八十有九岁」。时年,吴鸣五十初度,宾翁不顾眼疾严重,为「仲鸣」先生作《山水》(香港缘山堂)以表祝贺,长题:「天然图画海山居,朝暮阴晴望眼舒。五色云霞都灿烂,四时花卉不萧疏。因缘翰墨情无已,游戏文坛乐有余。太古鸿蒙得元气,未经浑沌錾开初。奉和挹翠阁主人原韵:岗川诗画胜仙居,千里对缄一卷舒。求友莺鸣军郑重,应声虫语我空疏。国风比兴伦常始,水墨丹青韵事余。至性深情托毫素,寿征懿德禀生初。再步前韵。恭祝仲鸣先生五十初度。笑正是荷。壬辰,宾虹八十又九。」宾翁在画面上自题画论常有,题自作诗不常有,这也说明了他对吴鸣的情谊和重视。黄、吴二位忘年画友,诗画唱和,丹青余事不绝,互为知己,至性深情,可见一斑。在「仲鸣」上款的宾翁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创作于1952年的《山川卧游图》(私人收藏),手卷形式,足三米余,蔚为大观。 晚年宾虹画作彰显「浑厚华滋」的民族性 本幅《夏山秀茂》,黄宾虹自署「八十八叟宾虹」,时为1951年。黄宾虹85岁南归居杭州后,于墨法上着力最深,《夏山秀茂》用笔运墨吸收董北苑、巨然、米芾等诸家所长,用笔繁密,变化多端,干笔、焦墨与淡墨互为皴擦,干湿互用,聚精会神。境界深幽,气韵生动,神气团结之处,无虚不实,无实不虚,「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画面墨深淋漓,重迭不乱,阴阳晦明,层次分明,黑中含白,白中含黑,真汇聚成罕见的「大象」和「大音」。 宾虹先生晚年拟古人画作,不一昧追求应物象形,而是不落寻常蹊径,取其骨法用笔,笔墨有枯有湿,有实有虚,繁而不乱,可谓「气韵生动」。黄宾虹曾说:先习繁笔,理法明晰,而能聚精会神,神气团结,极简之处,而有极繁之意行乎其间,加之真力弥满,气象雄厚,挂之堂上,使人惊倒。一切细谨修饰、脂粉涂抹、矫揉造作都销行匿迹,而「参差离合、大小斜正、肥瘦短长、俯仰断续、齐而不齐」一齐奔赴腕底,所谓「我有秃颖如屈铁,清刚劲健无其匹」者是也。黄宾虹在「师古人」的同时,饱览山川大河,化自然神韵为内美,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担当,站在艺术的高度,用「金石学」、「五笔七墨的书学原理,展示了笔墨是山水画的精华。用「浑厚华滋的民族性」,谱写了历史的辉章,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独有的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 1961年4月,在南国早春的香港圣约翰礼堂举行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黄宾虹遗作展览会」。这是老人逝世后,香港举行的第二次遗作展览会,有五十多位老人弟子、友人、收藏家发起并参加了这次展览,其中有缘山堂、虚白斋、挹翠阁、绿绮园、张谷雏、叶灵凤、邓芬、黄般若、向北楼、朱省斋、李侠文等,共展出老人作品二百五十多件,涵盖了老人各个时期的山水、花卉、翎毛、人物创作。与此同时,大型画册《黄宾虹先生画集》由香港艺林轩出版,章士钊先生为之题端。此幅当时即位列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