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8 赵之谦 多寿图 镜心
LOT号 | 2568 | 作品名称 | 赵之谦 多寿图 镜心 | ||
作者 | 赵之谦 | 尺寸 | 178×99cm | 创作年代 | -- |
估价 | 1,200,000-1,500,000 | 成交价 | RMB -- | ||
材质 | 设色纸本 | 形制 | 镜心 | ||
【出版】日本《美之美》报纸,1962年。 【题识】之谦。 【印文】赵之谦 【说明】附出版物原件。 此幅大幅巨构笔墨酣畅,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赵之谦在用色都多冷暖色、互补色等交替使用,明丽的色彩组合来构画丰富物象,虽取悼南田用色之巧,但得大写意笔墨之气,在色彩的配置应用中寻求统一与协调。此幅中红画出的桃实鲜亮而厚重,与绿色枝叶层迭呼应,雄劲舒放,盛气凌人。桃树干用重墨而成,笔触洒脱,树树干的苍劲,层迭画出,转折之处尽见其碑体书写习惯。苍劲古拙的墨枝与果叶对比强烈又不失和谐。笔墨的调和不仅打破了画面艳俗之气,更增添了作品的"骨气"。使整体"精神饱满"且透有金石朴素的气息,致"俗"中现雅。赵之谦以篆隶、魏碑笔法作画,富有金石意味的线条力足气厚,使得其作品的气度格局更加开阔,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正因这种金石用笔所形成的笔线形质,使他的画作具有独特的「拙逸」风格。 「会稽撝叔赵之谦,以金石书画之趣作花卉,宏肆古丽,开前海派之先河。」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是一个多意的象征体系。桃蕴含着图腾崇拜、有着生育、吉祥、长寿的民俗象征意义。在《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夸父的手杖化成桃林,所以桃为仙木;在西王母、天台遇仙记等神话传说中,桃的果实是仙果、余甘尉,寓福寓寿。因此仙桃作为大吉祥果成为中国画最常见的题材之一,向来是画家热衷于摹写。近世大写意一路绘桃者,赵之谦与吴昌硕是个中高手。 赵之谦的绘画整体上受明代写意派风及晚清石涛等人的影响较大,其间又学习恽寿平"没骨"清丽之风。赵之谦多推崇徐渭的率简狂放、八大的怪诞冷奠、石涛的古朴萧疏,扬州八怪的恣肆奇逸等。当赵之谦在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明显地表现出创新意念时,他的文化观念与审美意识就颇为理智而现实,展示出一种强烈的中介精神。即:金石趣味融入到画面的点线面关系中,追求宏肆古艳、雅俗共俱的视觉审美格调。且更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种书画美学图式。赵之谦虽取众家之意,但不拘于前人之路。在接受了多地区文化化及自身学养不断提升之后,力图寻求一条基于传统而富于传统的艺术创作道路。 赵之谦成熟期的花鸟作品,除了泼辣凝练的金石笔力之外,对于构图的取意更是十分讲充。由于他主居篆刻大家的身份,对印章之法与绘画的精神结合自然也归于一气,融会贯通。他大胆地将印文及篆刻边款的构图模式引入到绘画作品中,更加把金石趣味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并吸取了金石艺法来进行书画创作,其构图理法更是引发了赵之谦对传统构图模式的思考。他的篆刻的布局的审美形式演化为丰富多样的绘画构图。 此幅采取上方式构图,以大寿桃为表现主体,笔墨满满地积于画面上方,枝叶间的盘旋交织乱而有序、虚实相依。画面布局错落有致,有力的均衡之气,故没有使人头重脚轻的感觉。上方式的构图是赵之谦从碑版时刻中吸取的章法因素。画面主体又因虚实间的穿插和金石笔意的流动而不显得呆板。这也正是碑刻精神之所在。这种构图处理,易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运动感",整个结构呈现出虚实与墨色的交互关系,点线面节奏分明,气势雄浑,飘逸洒脱,图下方的留白不仅没有使主体产生堆积的沈闷感,更加使画境产生高大挺立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