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092 北宋崇宁藏 鼓山大藏《正法念处经卷》(所见品相最佳本)

北宋崇宁藏 鼓山大藏《正法念处经卷》(所见品相最佳本)
拍品信息
LOT号 0092 作品名称 北宋崇宁藏 鼓山大藏《正法念处经卷》(所见品相最佳本)
作者 -- 尺寸 30.3×926.6cm 创作年代 --
估价 3,000,000-3,500,000 成交价 RMB 3,680,000
材质 形制
出版:《宋版正法念处经卷第十七》中国书店,2019年10月。

北宋绍圣四年(1097)福州东禅等觉院刊崇宁万寿大藏本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1册附木盒 纸本

提要:
1.“鼓山大藏”,指福州鼓山涌泉寺散逸出来的钤有“鼓山大藏”印章的《崇宁藏》本,是崇宁藏中印刷较早者。《崇宁藏》北宋元丰二年(1079)在福州东禅等觉院开雕,后期有南宋到元代补版,而其中的“鼓山大藏”均为早期印本,为著名的北宋刻本。
2. 《崇宁藏》为南方系统的第一部大藏经。国内所存数量稀少。其中“鼓山大藏”仅有零本残卷,且几乎均藏于公藏图书馆、博物馆,总数量不过一、二十册左右(国家图书馆最富,仅收藏有8册“鼓山大藏”零本)。私人收藏极少。“鼓山大藏”之名,随历史流传益增盛誉,“鼓山大藏”之物,却“洛阳纸贵”,一册难求。
3.“鼓山大藏”印,实物所见者有三种样式:长方形朱印、长方形墨印、正方形朱印。此册内首、中、尾三处钤“鼓山大藏”长方形阳文朱印,4.3×1.3厘米,朱红水印,印文凸出纸面,古朴端正,清晰完整,印色沉着。卷尾钤 “张华印造”长方墨印,3×0.9厘米。册内有刻工名“忠”。末版刊“十四帋尾”。
4.本件《正法念处经》卷十七,书品为流通所见品相最好的一册。此1卷1册为全本,总长达926.6cm,即9米余,宋藏样式书衣,磁青纸质封面,泥金书经签,与国图馆藏本一致。
5. 本件拍品符合国家一级文物定级标准。

“一时散入万人家”的“鼓山大藏”
文/李际宁
“鼓山大藏”,是版本学的一个专用名词,指福州鼓山涌泉寺散逸出来的钤有“鼓山大藏”印章的《崇宁藏》本。“鼓山大藏”由于保存下来的实物太少,至今,尚有许多未解之谜。比如,“鼓山大藏”究竟是不是一部完整的《崇宁藏》?这部大藏经是哪一年入藏鼓山涌泉寺的?又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散逸的?到目前为止,对这些问题还都没有答案,文献、实物皆乏可据史料。
要说清楚“鼓山大藏”,必须先了解《崇宁藏》。
《崇宁藏》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在福州东禅等觉院开雕,崇宁二年(1103)冬,大藏主体雕毕,礼部员外郎大藏经都劝首陈旸上奏朝廷,请赐大藏名称,宋徽宗敕赐“崇宁万寿大藏经”。崇宁二年之后,续有宋代新译经、宋人撰著、天台、慈恩教典续补入藏。大约在政和二年(1112)之后不久,大藏全部工事完毕,最终全藏总计约6000余。院方主持雕造大藏经板事者,先后有僧慧荣、冲真、智华、智贤、普明、达杲等。
由于年代历久,又经靖康之变,该藏经板片从南宋到元代至正年间,曾有多次重修补雕,后补版往往有补版刊记,字体风格也与原版略有差异。
《阿育王经》卷八经首:“皇叔保宁军承宣使知内外宗正事士衎,伏睹福州东禅寺大藏经板,年代浸远,字画漫灭,不堪印造,特施奉资,命工损者重修,朽者新刻,圆成一藏,计五百六十余函,庶传永远。所集鸿因,仰祝今上皇帝圣寿无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天下太平,法轮常转。绍兴二十六年(1156)五月日谨题。”
《首楞严经义海》卷二十七尾题记:“朝议大夫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曾噩,敬施俸资,就东禅大藏经板内,拣出朽蠹漫灭有妨看诵者,重加刊换,永久流通。宝庆贰年丙戍(1226)四月日谨题。”曾噩施舍刊补题记很多,预示这个时期的补刊工作量很大。
《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卷首:“福州路东禅院慧空大师雕造大藏经印板五百余函,岁月浸久,蠹怀滋多。至治年间,比丘祖义募缘雕换万板,以寿其传。恭为祝延圣寿万安,十方檀信,法界有情,同圆种智。时泰定丙寅(1326)六月日谨题。”
元末,东禅寺毁于兵火,大藏经板与寺院毁于一旦。
《崇宁藏》是我国汉文佛教大藏经南方系统的第一部,其行款、版式、装帧样式、装潢风格,对后代《毗卢藏》、《思溪藏》、《碛砂藏》、《普宁藏》、《洪武南藏》、《永乐南藏》,影响深远。
《崇宁藏》在我国只存百余册零本,因其罕见与珍贵,均被收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鼓山大藏”,顾名思义,是福州鼓山涌泉寺收藏的《崇宁藏》。“鼓山大藏”零本残卷,国内公藏图书馆、博物馆略有收藏,数量不过一、二十册左右,而私人收藏极少,盖因此藏早年散出,即为公藏单位购入。这些经册全为经折装,磁青纸上下封面,泥金书写经签,装潢大体相同。
“鼓山大藏”印,实物所见者有三种样式:长方形朱印、长方形墨印、正方形朱印。“鼓山大藏”之名,随历史流传益增盛誉,“鼓山大藏”之物,却“洛阳纸贵”,一册难求。
本件《崇宁藏》本《正法念处经》卷十七,1卷1册,纸本,经折装,宋藏样式书衣,磁青纸质封面,泥金书经签。开本高30厘米,宽11厘米,上下单栏,无行界,上下栏距为24.5厘米。每版36行,折为6个半叶,半叶6行,行17字。书品保持极好的一册。
开篇卷首有题记:“福州东禅等觉院住持传法沙门智贤,谨募众缘,恭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阖郡官僚,同资禄位,雕造大藏经印板,计五百余函。时绍圣四年(1097)二月日谨题。”后为首题:“正法念处经卷第十七。初。”次行题著译者:“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册内首、中、尾三处钤“鼓山大藏”长方形阳文朱印,4.3×1.3厘米,朱红水印,印文凸出纸面,古朴端正,清晰完整,印色沉著。卷尾钤 “张华印造”长方墨印,3×0.9厘米。册内有刻工名“忠”。末版刊“十四帋尾”。
“鼓山大藏”是什么时候入藏鼓山涌泉寺的?
从传世实物看,“鼓山大藏”年代,似乎较早,纸张厚硬,纸质较为粗糙,韧性稍差,纸张颇易折断。这也是早期《崇宁藏》的特征。
“鼓山大藏”请印年代,见于《鼓山志》。其重要版本,有如下几种:
《鼓山志》十二卷,明谢肇淛、徐■撰,明万历刻本;
《鼓山志》十二卷,清释元贤撰,清刻本;
《鼓山志》十四卷,清黄任撰,清乾隆26年刻光绪二年补刻本;
万历刻本是该志现存最早的版本,而流传较少。清代各本内容大体来源于万历本,但在编辑上多有取舍。
万历本卷二“涌泉寺”:“涌泉寺在山之半,其初为潭,毒龙居焉。每兴云雨,损人禾稼。唐建中四年(783)从事裴胄请僧灵峤颂华严经于潭傍之岩,龙遂去,不为害,因建华严寺于下。会昌中(841-846),鞠为蓁莽,七十余年,梁开平二年(908),闽忠懿王审知填其潭为寺,因名涌泉寺。宋乾祐五年(952,后周广顺2年)改名鼓山白云峰涌泉院。
国朝复改为寺。宋绍兴己卯(29年,1159)秋暴雨,自小顶峰发洪,冲突方丈法堂,西庵皆崩。是年住持宗逮重建。”
同卷“白云廨院”:“本涌泉寺积谷处,与寺同建。……绍兴己卯暴雨溪涨,东廊及客省堂皆为漂没,是年住持僧宗逮重建。”
卷四:“第二十八代宗逮禅师。宁德县人,依姓林氏。绍兴甲戌(24年,1154)权府提刑赵公请住当山,其创葺具建置置志。先是本寺藏经乃闽王命工缮写,岁久字迹不明,师为印造新经,以便披阅。丁亥岁(乾道3年,1167)书偈告寂。”
清释元贤刻本卷三:“第二十八代蓬庵禅师,讳宗逮,姓林,宁德人。依龟山圆明禅师披削,后参东禅岳禅师。契旨,举充座元。绍兴甲戌(24年,1154),权府提刑赵公请住当山。上堂云:‘世尊道,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遂喝云:‘玉本无瑕却有瑕。’己卯(绍兴二十九年,1159)秋暴雨,小顶发洪,上下二院屋舍具怀,师修复之。丁亥(乾道3年,1167)腊月二十三日,无病书偈告寂。全身塔于本山罗汉台之右。(《续传灯》)。”
清乾隆26年刻光绪2年补刻本卷四:“第二十七代蓬庵禅师,讳宗逮,姓林氏,宁德人,依龟山圆明师披削,后参东禅岳禅师契旨,举充座元。绍兴甲戌权府提刑赵公请住当山,上堂云:‘世尊道,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遂喝云:‘玉本无瑕却有瑕。’己卯秋暴雨,小顶发洪,上下二院屋舍具坏,师修复之。丁亥腊月二十二日无病书偈告寂。全身塔于本山罗汉台之右。(《续传灯》)。”
“鼓山大藏”入藏鼓山涌泉寺,与第二十八代住持宗逮有关。有关宗逮的史料,有两个问题要特别关注:
(1)、万历本皆将“宗逮”刻为“宗建”。此误至宗逮在寺的史料,几乎被淹没。现在据他本寺志校勘辨证,可以得到确认。
(2)、宗逮是当山第几任住持?万历本和清释元贤本皆刊为第二十七代,乾隆本则刻为第二十八代。这个问题的根源,出在第二十三代的认定上。考涌泉寺历代住持,万历本第二十二代邦靖,第二十三代法勋,第二十四代士珪;清释元贤本第二十二代邦靖,第二十三代空,第二十四代士珪;乾隆本第二十二代邦靖,第二十三代士珪,第二十四代宗演。乾隆本将万历本第二十三代法勋删去,以下各代一次上提,至宗逮,由二十八代提升为第二十七代。
“鼓山大藏”请到涌泉寺的时间,史料无明确记录。万历本明确记录当寺原有写本大藏,但“岁久字迹不明”,宗逮遂“印造新经,以便披阅”。从现实考虑,“印造新经”,当然是选印据福州本地不远,时间又相距较近刚刚雕版刊毕的新版大藏《崇宁藏》。虽然这条记录被清刻本和乾隆本删去的原因不明,但万历本正确的记载,是得到“鼓山大藏”实物确证的,无可否认。
国家图书馆收藏有8册“鼓山大藏”零本,其中多册有请经发愿题记,可资证明。
《正法念处经》卷七首,墨书发愿题记:“(前缺)种智者。/隆兴元年(1163)十月日题,/劝缘住山蓬庵宗逮”。
《菩萨璎珞经》卷四首,刊发愿题记:“(前缺)搜阅,裒兹功德,追荐/考妣二亲,爰及/恩有;次祈自身平安,愿延法算。隆兴元/年(1163)六月一日劝缘住山苾蒭宗逮谨题”。
《显扬圣教论》卷十首,墨书发愿题记:“(前缺)先妣林二十八娘生界/隆兴元年(1163)十月日题/劝缘住山蓬庵宗逮”。
《中阿含经》卷五十一首,刊发愿题记:“(前缺)妙善奉为/四恩三有,法界含生,同圆种智/。隆兴元年(1163)六月日谨题。”
《大般涅槃经》卷十八首,墨书发愿题记:“(前残)殊利,忏雪累生愆尤,成就当来种智,/四恩普报,三有咸资,法界含生,同登/佛果。/囗…囗隆兴(1163-1173)囗囗月朔清信弟子陈淳与室郑囗…囗。”尾题后墨书题记:“清囗(信)弟子陈淳与室郑氏六娘舍”。
类似的题记,在近年拍卖市场上出现的“鼓山大藏”零本中,也有保留。惟该注意的是,宗逮发愿文,有墨书,也有刊版印刷的。如果排列一下宗逮的活动时间,或有助于缩小涌泉寺请印《崇宁藏》到寺的时间。
绍兴24年(1154),宗逮受“权府提刑赵公请”,出任涌泉寺住持。
绍兴29年(1159),涌泉寺暴雨冲毁上下二院屋舍,宗逮开始重修。
隆兴元年(1163),宗逮在“印造新经”上题写发愿文。
乾道3年(1167)腊月23日,宗逮圆寂。
宗逮从出1154年(绍兴24年)出任住持,至晚到1163年(隆兴元年)在“印造新经”上题写愿文,其间只有10年。绍兴24年(1159)暴雨洪水,涌泉寺损毁严重,之后宗逮重修。由此推测,请《崇宁藏》入寺的时间,应该在1159年至1163年之间,1163年到寺院的可能性最大。
“鼓山大藏”散逸于何时代,史料没有明确记录。《鼓山志》中记录,该寺历史上屡遭水淹,又多次历经劫火,寺院屡兴屡毁,或许,这就是该寺藏经散逸的原因。
《崇宁藏》《缘生初胜分法本经》卷首有一段雕藏发愿文,最后四句是:“东君布令思无涯,是处园林尽发花。无限馨香与和气,一时散入万人家。”这是北宋元丰八年(1085)东禅寺住持、传法大师冲真时期刻藏的劝缘偈,意在广劝众缘,让法宝雨露播撒人间,祝延皇族圣寿,祝福国泰民安。九百余年过去,大师之偈,竟一语成忏,《崇宁藏》果然“散入万人家”。大藏凋零,令人欷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