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1 保罗·阿尔伯特·贝纳尔 1886年作 有粉色月桂的山景
LOT号 | 1591 | 作品名称 | 保罗·阿尔伯特·贝纳尔 1886年作 有粉色月桂的山景 | ||
作者 | 保罗·阿尔伯特·贝纳尔 | 尺寸 | 58×38cm | 创作年代 | 1886年作 |
估价 | 5,000,000-5,500,000 | 成交价 | RMB -- | ||
材质 | 木板油彩 | 形制 | |||
出版 《大师与大师——徐悲鸿与法国学院大家作品》,P292-293,2014 年版 展览 2014-2015 年,大师与大师——徐悲鸿与法国学院大家作品联展,中华艺术宫,上海 2021年,老先生们——1900-1950 年间法国的大师与学生们,离合空间,上海 学院主义与学院 ——自由画院与美院5位大师杰作精选 法国绘画的一份梗概 (经由中国绘画) 五幅画:两对作品以及一幅呈现交融点的作品(克罗多的《紫禁城》) “学院主义与学院”汇集了那些历史学家反对的美院的,以及巴黎画派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但实际上正是这群艺术家构成了一个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画家们共同享有的,可以汲取灵感的源泉。 一方面,美院美术体系与“学院主义”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为中心,法国画派的传统自普桑(Poussin)、勒布伦(Le Brun)、大卫(David)和安格尔(Ingres)一路传承下来,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十九世纪那些现代风格的滋养: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等。 美院的学院主义 达仰-布弗莱的《奥菲丽娅》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获得了人物灵感,作品呈现了素描传统(大卫,安格尔)与浪漫式悲剧(杰利柯,德拉克洛瓦)的交汇。人物被一种近乎冷酷的描绘方式呈现,显得似乎脱离现实,幽灵般,但实际上是为了呈现灵魂的样貌和厚重:从描绘的躯体和她那种凄凉感可以看到画家从自然主义汲取的灵感,仿佛一本翻开的书,让人可以品到人与社会的现实状况。笔法巧妙又智慧,以一种摄影无法企及的力量,妥帖描绘对象且让人理解作品,但这与普遍的观点不同;绘画因为素描,可以高于摄影。 安格尔与德拉克洛瓦因线条与色彩问题不断争锋:印象派调停了这两者。阿尔伯特•贝纳尔呈现了这种十九世纪下半叶经由美术可以达到的两者的完美交融,尤其通过风景画。贝纳尔的作品具有双重意义:阿尔卑斯山脉风景被画在一片明媚的骄阳下,仿佛在北非及南意,与一处开着灯的室内共同呈现在画的正反两面。室内与室外共同构建了一个象征集合,一幅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的作品,时而转向更广阔的空间探索发现,时而转向家庭的私密与亲昵。 与中国相关的人物及那些言语: ——达仰,徐悲鸿的第二位父亲 ——贝纳尔,徐悲鸿眼中当时活着的最伟大的画家 巴黎画派的那些自由画院 真正的“现代”革命,是塞尚。野兽派,立体主义及其余的都来自于塞尚。苏弗尔皮与洛特这两幅作品重建了这种真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从新法国画派产生的巴黎画派,装饰艺术,还有毕加索,都用新方式去质疑素描和色彩。这些努力再次构成一种通过素描与构图而涌动的智慧性努力。苏弗尔皮的画在皮埃尔•索朗日(Pierre Soulages)之前,前者深深影响了后者,深入探讨了各种元素(与颜色相反)与素描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寻求更好的表达:在这幅极简主义作品中呈现出精神维度与出色的光线描绘,很像夏尔丹(Chardin)和尚帕涅(Champaigne)的静物画,绘画呈现在一张脆弱、巧妙的画布上,可以表现事物的真实并折射灵魂……苏弗尔皮然后回归到了一种更具有图片性的绘画,即吴冠中当年在巴黎高美所了解到的。 塞尚式的这种形式主义(中国学子们也受此滋养,比如林风眠,吴大羽等) 也同样寻求构建一种叙事和色彩间高效且强有力的连接。这件安德烈•洛特的作品发展了一种法式立体主义,但是却被美国评论家排除在外,这些评论家构建了一条从毕加索到索朗日的单一发展线(即使是勃拉克也是这种简略概括的受害者)。 这一法国立体主义专注于成为法国画派的新古典主义,延续对构图与色彩交融的追寻。这种“绘画游戏”是吴冠中于1940年末在位于蒙巴纳斯的洛特学院中看到洛特所应用的。 用一种妙思概括一个人,可以引用关于中国的名句: ——苏弗尔皮,教堂建造者 - 吴冠中的老师 ——洛特,色彩智者 - 吴冠中的老师 最后是克罗多的作品,作品背后写有“Ex Palais impérial”这句革命性的口号,让人对作品感受强烈。这是一节被带到中国的法国课。它体现了我们刚才所说的法国绘画的两种趋势;他们交汇了。此外,这是蔡元培所希望的“中西综合”的代表作。这幅画,我们基本可以肯定,林风眠1928年在北京和上海看到过它。 ——克罗多 – 艺术传承之领军人物,林风眠的老师,以及这些北京与杭州学子的老师。 ——克罗多是中国艺术史的重要部分。 撰文:Philippe CINQUINI(菲利普•杰奎琳),法国历史学家及艺术史学家、文化遗产类展览策展人。 中国艺术家对5位大师的评价摘录 安德烈•克罗多 “在这举国混战,北京教育界已陷于僵死的时候,克罗多先生竟不辞艰苦地到东方来,我们在愁苦的生活中,得鉴赏世界名画家作品的机会,这是多么喜悦的事!” ——林风眠,《欢迎克罗多先生》,刊于1926年10月1日《晨报》 “在他(克罗多)来后的三个月中,大家的图画完全变了一种作风:以前是纤巧的,如今生辣起来;以前是艳丽的,如今浓郁起来;以前是小心小意地画画,如今都是那样奔放不羁——虽然大家有着如此显著的变动,个人的作风与面目,却还好好地保存着。” ——李朴园,《欢迎克罗多先生》刊于《亚波罗》第1期,1929年10月 安德烈•洛特 “洛特就像一个色彩魔法师,几块色彩贴上去,画面效果完全改变了,他用色彩的节奏改变画面的意境和品位,有时,他用一块看起来很脏很邋遢的纸片,盖在画面鲜艳的色彩上,加深学生对色彩的理解,他巧妙地结合画面指导学生,我从中受益匪浅。” ——吴冠中,《吴冠中百日谈》 让•苏弗尔皮 “苏弗尔皮教授讲课声情并茂,既感性又理性,充满思想和智慧,他是我最敬佩的老师,影响我终身的艺术创作和人生道路。” ——吴冠中,《吴冠中百日谈》 “有一回,课室里的模特儿是身材硕大、上身偏高而头偏小的坐着的中年妇女,他(苏弗尔皮)先问全班同学:你们面对的对象是什么?大家睁着眼无言以对。他说:我看是巴黎圣母院! ” ——吴冠中,《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 阿尔伯特•贝纳尔 先生(贝纳尔)为世界最大画师之一,当代印象派巨子,其艺以柔曼郁妙胜,用笔虚和婉转,古今所未见也。其作靡靡,称Plafont之绝手。粉色画极精,并世亦鲜见其匹。其杰作为人最称道者,有巴黎市政厅及法国剧场天花板。 ——徐悲鸿,《记法国巴黎国立美术馆学校校长倍难尔先生》 帕斯卡•达仰-布弗莱 一九二〇年之初冬,法名雕家唐泼忒(Dampt)先生夫妇,招茶会,座中俱一时先辈硕彦。而唐夫人则为吾介绍达仰先生,曰:“此吾法国最大画师也。”又安茫象先生。吾时不好安画,因就达仰先生谈。达仰先生,身如中人,目光精锐,辞令高雅,态度安详。引掖后进,诲人不倦,负艺界重望,而绝无骄矜之容。 ——徐悲鸿,《悲鸿自述》 保罗•阿尔伯特•贝纳尔 PAUL ALBERT BESNARD 阿尔伯特•贝纳尔满载荣誉:1912年当选法兰西美术院院士;1913-1921年任罗马美第奇宫法兰西学院院长;1924年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1922-1932年任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院长;1926年获得法国荣誉军团大十字勋章。贝纳尔于1934年12月4日在巴黎逝世,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巴黎17区的Niel大街尽头有一座1930年建成的,以阿尔伯特 • 贝纳尔命名的公园,园中立有他的一尊塑像,由艺术家的儿子于1967年完成。 他是中国学生们留法求学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老师,诚如接替贝纳尔的路易•吉雷入选法兰西学院的致辞演说所述:“他并非是一位田园守护人,也不是一位常常咕哝又有点忧郁的宪兵,比如安格尔,贝纳尔更像是 一位年迈的满载荣誉的元帅,慈父般地带着他的军队,爱兵如爱子。对所有人来说,即使是那些坏学生,他更甚于一位领导者,他堪比一面旗帜。” 贝纳尔一生佳作颇丰,路易•吉雷说过:“然而,我认为贝纳尔在这些公众的、反响良好的作品中呈现的是第三共和国的一种“路易十四” 风,他更私人的作品方能彰显他的个人偏好。他来到塔卢瓦尔,离安纳西不是很远,安纳西,精致,低调,惹人喜爱的小威尼斯。” 1886年,贝纳尔一家来到塔卢瓦尔(Talloires),他们在这里买下了一块地,并开始建造宅邸。这是贝纳尔多幅油画创作灵感的来源。 从《有粉色月桂的山景》(Lot 1591) 中,我们可以看到远处悬于塔卢瓦尔之上的群山。贝纳尔正是通过这些山来表现反射和光线的变化。他力图诠释出空气的透明质感以及光线穿透阴影的力度。粉色的月桂树嵌在了天蓝色,绿色和白色的光线里。其笔触和充满智慧的油彩铺涂也正体现了大师的典型风格。尽管因为“外光主义”以及“光色主义”的运用,让贝纳尔的风格和印象派接近,但他始终坚持把素描和线条放在优先的位置。他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能从历史中借用一些元素放到现代艺术中来。在我们这幅描绘风景的画板背面,可以看到贝纳尔的一幅油彩速写,他着力于表现自然光和电灯光之间的对比:台灯下,有一位女性阅读者,她的女伴注视着她,肘部支在一扇打开的窗户边缘。 作品《有粉色月桂的山景》(Lot 1591)镶嵌在一个呈‘路易十四’风格的贝兰式装饰大画框内,四周有鲜花、阿拉伯花纹、贝壳的木雕装饰,表面贴金箔,是19世纪末法国手工制作。这类画框质量上乘,是用来在官方沙龙展中凸显作品价值的“沙龙专用画框”,亦或是巴黎高档建筑内部装饰用。 这件作品 (Lot 1591) 曾是Lanvin(浪凡)品牌的创始人让娜•浪凡女士(Jeanne Lanvin,1867-1947)的旧藏。她对艺术有着极大的热情,具有非凡的品味。她极富创意的灵魂和对艺术元素的敏锐感知使得她在藏品的选择上独具慧眼。她藏有雷诺阿(Renoir),德加(Degas),芳丹-拉图尔(Fantin-Latour)等的大量佳作。我们可以想象,这幅明媚阳光下的风景画让她那座美丽的勒韦西内(Le Vésinet)别墅内的某一面墙熠熠生辉。 *注:保罗•阿尔伯特•贝纳尔担任院长期间在巴黎高美求学的中国学生: 方君壁、徐悲鸿、赵廷良、李金发、毛宾、陈宏、刘既漂、曾一橹、孙佩苍、王代之、唐隽、邱代明、吴大羽、潘玉良、高沛泽、李琦、张道藩、高乐宜、杨秀涛、柳溥庆、陈洪、张弦、方干民、郎鲁逊、吴恒勤、汪日章、王远勃、区巨芬、郑可、柳亚藩、陈角枫、颜文樑、苏爱兰、周碧初、郭应麟、刘开渠、李风白、叶云、何之培、杨化光、荣君立、秦宣夫、唐蕴玉、张澄江、张韵士、庄子曼、陆传纹、洪青、程曼叔、王子云、周方百、吕霞光、唐一禾、曹允中、高立芳、唐亮、王临乙、吕斯百、黄显之、胡善馀、刘曲樵、曾竹韶、常书鸿、李韵笙、周轻鼎、李慰慈、张悟真、陈芝秀、马霁玉、滑田友、陈士文、刘家裕、廖新学、陈策云。 安德烈•洛特 ANDRÉ LHOTE 安德烈•洛特是1900年到1950年间巴黎画派中的一位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自1918年起,洛特开始在多个画院执教,直到1922年他自己的“洛特画院”在巴黎奥德萨街上建成。洛特的理论见于他的诸多著书和文章,例如《风景专论》(1939)和《具象专论》(1950);以及1940年他作为共同创刊者的《法国新期刊》中。他尝试“兼收”传统绘画,“并蓄”现代性。不少艺术家,如威廉•克莱因、塔玛拉•德兰比卡及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等都接受过洛特的指导。洛特在理论方面的厚实度就将他的学生带向一种本质上极具反思性的创作理念。而接受过洛特指导的中国画家吴冠中1947年至1950年在巴黎学习西方现代绘画之后,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了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革新中。 洛特对非洲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拜访艺术品商人安布罗斯•沃拉尔。他逐步接触并了解了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对塞尚的艺术有着深入的研究。1912年,他加入立体主义流派,这使他直接和布拉克、毕加索、格莱兹和梅金杰等立体主义大师齐名。他参加了立体主义流派的首次作品展,但与之有所区别的是,洛特拒绝与古典传统完全割裂,同时对作品主题的可理解性十分坚持。由此,洛特自然而然地与立体主义画派的一个分支——黄金分割画派联系在了一起。画派主张把由外在现实所提供的感性因素与精神旨趣结合起来,运用外在现实的造型艺术语言使得这一感性因素的表现不同于传统手法。 《蓝色树景》(Lot 1592) 这幅作品的完成代表着安德烈•洛特在风景画上更上一层楼的高水准。他的构图抛却了画面景深的安排和透视法的运用,而是充分应用了“图形符号”,并在笔触的运用上十分考究。笔触方面的高水准技艺使他能将各个立体面有序地交叠起来,由此重新构建了画面空间。画面中阳光般的橙桔色调也使整幅画面洋溢着一种既热烈、又极具平衡感的和谐基调。洛特与我们分享的是对世间种种繁杂纷扰的安静凝望。 作品《蓝色树景》(Lot 1592) 镶嵌在一个呈蒙帕纳斯风格的贝兰式装饰画框内,四周有鲜花和阿拉伯花纹木雕装饰,表面涂有金漆,质量上乘,是20世纪30、40年代的巴黎手工艺杰作。《蓝色树景》(Lot 1592) 背面裱有画家妻子西蒙娜•洛特女士于1964年5月21日出具的证明: 这幅水彩画是安德烈•洛特于1944年前后在巴黎地区创作的作品。 *注:安德烈•洛特的中国学生:吴冠中 让•苏弗尔皮 Jean Souverbie 苏弗尔皮是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董景昭、刘自鸣等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求学期间的老师,技艺高超,学识渊博,性情宽厚。1946年入选法兰西美术院院士。1976年,巴黎伯恩海姆-祖尼画廊为他举办了大型回顾展。他一直致力于探索将法国古典主义与立体主义联系起来的综合风格的道路,并坚信自己能够革新法国的古典艺术。他惯于用“黄金比”来构设画面,同时注重保持一种平衡感,擅长创作自然静物和女人体为题的作品,其画面中的蓝色调十分特别。 这幅《高脚盘中的静物》(Lot 1593) 创作于1915年,展现出艺术家正集中精力创作立体主义作品:笔法极简凝练,颜料的运用及色调处理上极具现代性,色彩高度密集。虽然作品主题简单、传统,但是作品具有极强的内在表现力,并由不同图案间蕴含的诗意与感性节奏进一步增强,比如高脚盘中向右延伸的葡萄线条由玻璃高脚酒杯杯纹线条延续。作品寓意丰富,葡萄、葡萄藤象征着繁盛;水晶高脚盘意指脆弱的身躯,而酒杯暗示盛放血液的宗教圣物,等等,这些精神性的元素自十六世纪起在欧洲静物画中占据主导地位。苏弗尔皮为这件日常用品赋予了寓意,我们可以感受到波德莱尔及其诗集《恶之花》的精髓,魔鬼也可成为上帝。 《高脚盘中的静物》(Lot 1593) 的画框与作品相得益彰,为雕刻木框,黑色烫金边框,被称为“à cassetta”,受意大利画框风格影响。装饰图案雕刻成链环及玫瑰结式样。现代画框,由巴黎的“DELF 画框艺术”坊制作,该画框制作坊位于法国巴黎彭提维街道19号,邮编 75008。 *注:让•苏弗尔皮的中国学生: 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董景昭、CHEYNE ANITA、HO PEI CHU、刘自鸣 、LAM PHUT、LAI FOONG MOI 帕斯卡•达仰-布弗莱 PASCAL DAGNAN-BOUVERET 帕斯卡•达仰-布弗莱是当选法兰西研究院院士中最年轻的艺术家之一。1900年10月27日,他又当选为法兰西美术院院士,因而被视作当时代一名极重要的艺术家。达仰的画室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十分出名,他在那里给天才青年以谆谆教导。1920年,中国画家徐悲鸿(1895-1953)进入他的画室。 1925年秋,徐悲鸿在巴黎商店看到达仰-布弗莱创作的一幅《奥菲丽娅》时非常想买下收藏。为此他去到新加坡,并在友人的帮助下筹集资金。最终喜获作品,如今收藏在北京徐悲鸿纪念馆中。 我们这一版本的《奥菲丽娅》(Lot 1594) 同样为达仰所创作,与被藏于徐悲鸿纪念馆的同主题创作形成极好的对照。在这一版本中,画家用单色调描绘了一幅小尺寸作品,这一技法将该版本中的莎士比亚女主人公的形象 描绘地更隐秘,更加具有戏剧性。达仰-布弗莱从中展现了他描绘那些内心惊惶不定的人物面部表情的天赋。这幅描绘脸部表情的佳作犹如一面呈现灵魂的镜子,这是艺术家创作的特点,他避免使用过于浮夸的笔法而专注于表达一种悲悯关怀的情绪。 “奥菲丽娅”是他偏爱的主题,来源于莎士比亚(Shakespeare, 1564-1616)1601年所著的作品《哈姆雷特》,并在十九世纪很快于法国浪漫主义阶层中受到欢迎。她是象征主义画家们喜爱的主题。在故事中,奥菲丽娅和哈姆雷特在婚姻反对的禁锢中萌生纯朴爱情。但哈姆雷特拒斥奥菲丽娅,以让人相信他的疯癫。被爱人离弃的奥菲丽娅亚失去理智而自尽,被发现溺死在溪水中。呈现在文学和绘画中的奥菲丽娅形象代表着一种特定的女性气质,因生活的苦郁而窒息,被疯狂胁迫,并受到死亡诱惑。 而我们这一版本的《奥菲丽娅》(Lot 1594) 与徐悲鸿的《箫声》在技术、风格和含义上也有着一定的共通点。从技术上看,棕色的油彩光泽更甚,更具液体流动性,被艺术家丝滑铺开并层层叠加。而风格上,笔触则带有拉斐尔前派的风格,有着承袭自居斯塔夫•莫罗的象征主义意味。与徐悲鸿和二十年代初其在巴黎的朋友们(比如:邵洵美、常玉等)那种波德莱尔风格和颓唐风格倾向颇为对应。从艺术的角度看,作品具有一种高于摄影感的自然主义,得以揭示人类灵魂深处的秘密。描绘的形象更让人想到弗洛伊德 1913 年的著作《图腾与禁忌》或夏科(Charcot) 与保罗•里榭(Paul Richer)的自然主义——心理学为灵魂服务...... 作品《奥菲丽娅》(Lot 1594) 镶嵌在一个呈路易十四风格的贝兰式装饰小画框内,四周有鲜花和阿拉伯花纹木雕装饰,表面贴金箔,是19世纪末法国手工制作。这类画框质量上乘,是用来在官方沙龙展中凸显作品价值的“沙龙专用画框”,亦或是巴黎高档建筑内部装饰用。 *注:帕斯卡•达仰-布弗莱的中国学生:徐悲鸿、潘玉良 安德烈•克罗多 André Claudot 安德烈•克罗多1892年出生于一个第戎乐器商人家庭,从小就沉浸在充满音乐和乐器的环境中,但他酷爱画画,后来进入第戎美术学院,他是名出色的学生,展示出了在水彩和装饰绘画方面的才能;但又是个顽劣,不服教条的学生。他往返于巴黎与第戎,从街道上,从民众活动中汲取创作灵感。他是非常早期的自由主义者和自由思想家,积极热络地参与社会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他成为反军国主义画家——用笔杆子反抗枪杆子。他在战争期间继续为无政府主义报纸秘密作画。他说道:“我一直在寻求用最少的方式来最大限度地表达生命。” 1926年,对充斥在周围的琐碎之事感到厌倦的克罗多渴望改变,应他在第戎美术学院认识的中国朋友林风眠的邀请,得以前往中国教授素描和西画。1926年8月,他与妻子苏珊娜抵达北京。克罗多开始在国立艺专教授课程,年轻的林风眠任艺专校长。国立艺专的教育理念非常现代,寻求全面改革教育,并致力于推广一种社会性与革命性的艺术观念。克罗多在学校教授针对人体模特的素描课程,包括裸体模特,这也引起了不少争议。这也是学校对当时社会进行批判的一种方式。1930 年,在杭州任教两年后,克罗多还是离开了中国,但是他身上永远留下了中国的印记。回到法国后,每当有客人来访,克罗多总是会用从中国带回来的留声机播放音乐欢迎访客。 这幅杰出的画作《紫禁城》(Lot 1595) 是安德烈•克罗多在北平国立艺专与林风眠共事并担任素描和西方油画教师期间所作。在1927 年一次史无前例的艺术大展之后,两人离开北京,来到杭州,在蔡元培的牵头下于1928年共同创立了杭州国立艺专。在这幅画作的创作期间,克罗多于北京和杭州两地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现代艺术家,如李可染等。这幅作品的主题是“紫禁城”,作者对不同颜色组合熟练的掌握令人惊叹。克罗多带着后印象主义(与马克西米利安•吕斯风格相近)和表现主义风格来到中国,并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将现代中西方艺术相融合,这一理念曾由蔡元培提出后被林风眠付诸实践。这幅旅华法国艺术家的作品,就如同郎世宁的作品一样,已成为了中国艺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幅作品在其原画布上,内框古老,有一个非常漂亮的20世纪20年代画框。 *注:安德烈•克罗多的中国学生:李可染、萧淑芳、王肇民、杨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