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45 蓝瑛 1658年作 仿王蒙山水 立轴
LOT号 | 0645 | 作品名称 | 蓝瑛 1658年作 仿王蒙山水 立轴 | ||
作者 | 蓝瑛 | 尺寸 | 130×46cm | 创作年代 | 1658年作 |
估价 | 450,000-500,000 | 成交价 | RMB 862,500 | ||
材质 | 设色绢本 | 形制 | 立轴 | ||
出版:《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第四卷,第455页,JP40-017,东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著录: 1.《日本所在中国绘画目录》第58页,东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2.《东南文化》第226页,南京博物院双月刊,1992年第二期。 题识:戊戌春王法王叔明画于城曲茆堂。蜨叟兰蓝瑛。 钤印:蓝瑛之印、田叔(一印参见王季迁、孔达《明清画家印鉴·蓝瑛》第20印,第721页) 在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影响下,明末画坛对于“元四家”的推崇,更是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元四家”绘画中放逸超然的气格在元末明初时已深入人心,出于对其中“逸趣”地追求以及更好地吸收南宗的“文秀”之气,蓝瑛一直保持着对于“元四家”绘画的借鉴与学习,甚至当其个人面貌形成之后,在有些画作上依然会题款仿元代某画家笔意,以此致敬古人,可见元人绘画在其心目中的地位。 目前可知蓝瑛仿王蒙笔法的作品是其1622年所做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秋林高士图》,题跋:“天启六年重九,仿黄鹤山樵秋林高士图画法于南峰之石缝天,钱塘蓝瑛”。虽说是仿王蒙笔法,但用笔较为工细刻画,画面中的树石茅屋都是其一笔一笔细细描摹得来,同时在对线条的运用上虽然已见王蒙牛毛细皴的影子,仍着重把握表现对象的质感以及形态的塑造,但却没有多少王蒙用笔中的放逸之感,可见此时蓝瑛对于王蒙的学习还未入门。 故宫博物院藏崇祯癸酉(1633年)的蓝瑛《仿古山水册》中有仿王蒙一开,其用笔上却有靠近王蒙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下部的石块以及山顶部份的皴法的运用,此时学王蒙的风格有所展现,但在王蒙本身的牛毛皴法主要是以小笔、枯笔进行皴擦,以表现山石的质感,而蓝瑛却对其皴法进行了化用,在其中加入了一些勾势,让原本沉稳的牛毛皴变得灵动且不失其力量,是整个画面富有了一定的跃动感。 顺治二年(1645)藏上海博物馆1645年所作《煎茶图轴》,题曰:“乙酉花朝,放舟玄墓,同杨龙友、张吉友过杨无补山居,观梅止宿,禅舍剪烛,画黄鹤山樵煎茶图记之,蝶叟蓝瑛”。此图在言说仿王蒙画法,但简化王蒙牛毛皴法,但强调重墨点苔,进而达到强化对比,突出主体的效果。而在对山石体积感的表现上有一定程度的弱化,体现了蓝瑛简化王蒙山水画中的繁复结构的审美取向。 上海博物馆所藏,作于顺治五年(1648)的《秋壑高隐图》是融合王蒙画法与蓝瑛风格于一炉的典型画作,牛毛皴法创造的山石形象意味明显,甚至王蒙特色的松树的画法也交待的清晰自然。 本作《仿王蒙山水》款识题曰:“戊戌春王,法王叔明画于城曲茅堂”,“春王”即指正月。顺治戊戌为公元1658年,时蓝瑛七十四岁。本作《仿王蒙山水》延续了《秋壑高隐图》的风格,其用笔更加简练厚重,画面整洁秀润,为蓝瑛以王蒙法绘制山水佳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