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57 虚谷 1892年作 水面风波鱼不知 立轴
LOT号 | 0657 | 作品名称 | 虚谷 1892年作 水面风波鱼不知 立轴 | ||
作者 | 虚谷 | 尺寸 | 88×47cm | 创作年代 | 1892年作 |
估价 | 400,000-500,000 | 成交价 | RMB 506,000 | ||
材质 | 设色纸本 | 形制 | 立轴 | ||
题识:水面风波鱼不知。壬辰初秋虚谷写。 钤印:虚谷书画、三十七峰草堂(二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虚谷》第15、18号印第1181页)。 《上海县续志》、《海上墨林》、《寒松阁谈艺琐录》、《历代画史汇传补编》、《墨林挹秀》、《歙县志》对于虚谷绘画艺术的记载,均称其花鸟画,“落笔冷隽,别开蹊径,书法古冷绝俗”。王伯敏先生亦曾经评论虚谷的绘画“虚谷的画,论技巧,似不及任颐,但在艺术上的令人耐看,可谓晚清画苑中的第一家。他的用笔含蓄,造型质朴,不在表面上取悦于人,故评者谓其‘画有内美’”。 “画有内美”, 应该是指其书画风格融合奇峭与拙朴,饱含浓烈的碑刻之味。虚谷的笔墨不止是受华喦、金农、八大肆意洒脱的笔法影响,更多的是版画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笔墨中含有浓厚的金石味。黄宾虹曾对金石味作出总结说:“金石画家之作,皆浑厚奇古,得金石之气”。所以虚谷将具有金石味的古拙、浑厚、凝重、质朴等审美特质融合亲近市民民间美术风格于一炉,具有极强的个性特质。 著名虚谷研究专家丁羲元认为:“虚谷作品,生前本不多作,同时人已称“虚公笔墨颇为自惜”,“非相知深者,未易得其片楮也”。本世纪(20世纪)以来,更遭兵燹和动乱,又不断损毁,其作品流散海内外,难以寻觅,存世之作,殆云中鳞爪也。”本作《水面风波鱼不知》作于光绪壬辰(1892),时虚谷70岁,为其离世前五年所作,故其老辣浑厚,冷峭新奇。 本作《水面风波鱼不知》所主体为鲦鱼。虚谷画鲦鱼并不常见,知名者有上海市博物馆所藏虚谷于光绪乙未(1895)《杂画册》之《鲦鱼图》以及上海画院藏虚谷于光绪壬辰(1892)所作《杂画册》之《水面风波鱼不知》。本作《水面风波鱼不知》,从画面中写意游鱼的画法来看,其游鱼细节的笔墨处理不仅书写性极强,而且极富写生感。如其对于游鱼嘴角的勾勒,以浓墨、渴笔复写来表现;游鱼背脊的都用浓墨复笔勾勒而出,这样的绘画艺术处理方法可以让观者感受到游鱼的厚度,感知到游鱼的生命力,从而更好地表现对象本身。另外,现实当中的群鱼在游动之时,其鱼尾的摆动是不同的,画面中四条游鱼的方向各异,但是通过背脊来体现鱼的游向和鱼尾摆动力度不同使画面动静结合,画面富有层次。画中鱼游动速度较快,如出鞘之剑,于静态的画作中感知到动态的“速度”。画作上的鲦鱼似乎饱含是作者深情:长方形或长菱形的鲦鱼造型,数条短直线切割出身体的轮廓,造型棱角分明,扁平状的嘴巴,浓墨点出鱼的眼睛,鱼鳍由短直线代之,一幅画中刻画鲦鱼的眼睛有圆,有方,有三角等不同的造型,甚至一条鱼左右眼在形状和大小上也不相同,画面协调又变化丰富。虚谷刻画了随水而动,畅快嬉戏的鲦鱼,容易感知画者在作画时的轻快心情,呈现出一种轻快自然、无拘无束的图景。 《水面风波鱼不知》中虚谷的用笔,涩中有润,重而有力,拙而不滞,线条看似断续、破碎,然积点成线,这种“战笔”是中锋、侧锋、逆锋交替互用的结果,它使得笔墨富有金石感,既有淡墨的温润又有枯墨的苍劲。在这样的线条中的鲦鱼形象变得丰满、厚重、富有生命力。黄宾虹在《画法要旨》中提及“虚谷的山石虽用积墨法却是墨色淡雅而透明,足以反映虚谷笔墨功夫高。”同理,虚谷于花鸟画中的用笔亦充满“淡雅”、“透明”的特色。《近代六十名家画传》称虚谷用笔“如风雨骤至,无一笔滞相,灵气透出纸背”。 梅墨生在《虚谷》一书中认为虚谷与其仿造者江寒汀之间的区别在于:“虚谷用笔以劲直为主,但刚中有柔,苍而浑,劲而挺;江用笔仍觉软弱,且显寒俭。虚谷用色纯而润、淡而厚、灰而雅;江用色则有一股脂艳之感,未达到虚谷用色的清透之境”,并且梅墨生认为,虚谷用笔苍涩浑厚,画中有股雄健苍厚的气象是作伪者难以模仿的。 《水面风波鱼不知》将虚谷花鸟绘画取得成就尽显:日趋流行的金石气融汇拙与巧,渴笔与润泽,逸笔与精诣,文人与民俗的笔情意趣,既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亦保持高雅的格调,又能照应群众的审美需求,因此在海派绘画中拔类超群,得以在海派中独具影响力,熠熠生辉。 同一藏家专题(Lot654-Lot6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