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4 和珅 佛说无量寿经 手卷
LOT号 | 0664 | 作品名称 | 和珅 佛说无量寿经 手卷 | ||
作者 | 和珅 | 尺寸 | 47×483cm | 创作年代 | -- |
估价 | 800,000-1,000,000 | 成交价 | RMB 1,380,000 | ||
材质 | 水墨笺本 | 形制 | 手卷 | ||
题识:臣和珅沐手敬书。 鉴藏印:乾隆御览之宝、欢喜园、研露、乾隆鉴赏、三希堂、用笔在心 说明: 1.本卷材质为宫廷蜡笺。 2.“乾隆御览之宝”参见故宫博物院编《清代帝后玺印谱》第五册,乾隆卷一,第7页;“三希堂”参见《清代帝后玺印谱》第五册,乾隆卷一,第18页;“欢喜园”参见《清代帝后玺印谱》第五册,乾隆卷一,第34页;“研露”参见《清代帝后玺印谱》第五册,乾隆卷一,第37页;“用笔在心”参见《清代帝后玺印谱》第五册,乾隆卷一,第39页;“乾隆鉴赏”参见《清代帝后玺印谱》第六册,乾隆卷二,第94页。 和珅(1750-1799),钮祜禄氏,本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祖籍英额地方(今辽宁清原英额门镇) ,隶满洲正红旗。清朝中期权臣。 众所周知,《石渠宝笈》是清代宫廷所藏书画目录,其全称为《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其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即《秘殿珠林》和《石渠宝笈》;“乾嘉之际,先后编有详细目录二种,其专载释道之书画者,名秘殿珠林;著录一般书画者,名石渠宝笈。各有初编、续编及三编”。《秘殿珠林初编》之纂辑,自乾隆八年十二月始,成于乾隆九年五月,所收释道两氏图籍,颇为可观。“书中体例,分藏品为上下二等,以确系真迹而笔墨至佳者,列为上等;若难系真迹,而神韵稍逊,及笔墨虽佳而未能确辨真赝者列为次等。分别著录,不相混淆”。《石渠宝笈初编》之编纂与《秘殿珠林初编》近似。 《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续编》的编纂是将“内府所藏法书名画,自乾隆十年完成秘殿珠林及石渠宝笈之初编后,迄于乾隆五十六年,凡四十余年间,每遇帝后大庆、朝廷盛典、臣工所献古今字画、不知凡几,若不重加荟辑,恐致舛伪,乃于乾隆五十六年正月开始纂辑《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续编》,其体例则不分等次-一一详加记载,其叙述书画,分划段落,标界朱阑,以清眉目,而在部首,列有总目,取便繙稽,均为初编之所无有,书成于乾隆五十八年长至”。 嘉庆二十年,检查宫中所藏书画,臣工陆续所进,以及旧编阙略者,积成二千余件,因于是年二月问继续编纂《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三编》,为其一年四月,至嘉庆二十一年闰六月完成,其体例悉依续编之旧,而在总目之外,每卷列有分目,尤便检阅。 《秘殿珠林石渠宝笈》钤盖的内府藏印,有所谓三玺全、五玺全、七玺全、八玺全之称。其中,三玺全,系初编所录次等之件,七玺全、八玺全者为续编所录。 三玺全是指:乾隆御览之宝(偶用乾隆御赏之宝)石渠宝笈、殿名鉴藏玺(如乾清宫鉴藏宝等)。 五玺全(初编):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 (三编):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 七玺全(续编):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石渠定鉴、宝笈重编。 八玺全(续编):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石渠定鉴、宝笈重编、殿名鉴藏玺(如乾清宫鉴藏宝等) 至《秘殿珠林》所称三玺全、五玺全、七玺全、八玺全,与《石渠宝笈》同,惟以秘殿珠林一玺易石渠宝笈,秘殿新编易石渠定鉴,珠林重定易宝笈重编,珠林三编易宝笈三编而已。 需要提及的是,某些书画作品,虽然钤盖乾隆皇帝的鉴藏宝玺、甚至有三玺、五玺全者,亦未能著录于《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如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金代李山《风雪杉松图》,《风雪杉松图》上还有“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以及“乾隆鉴赏”等五玺,但未曾著录于《石渠宝笈》,究其原因,在乾隆二十八年将《风雪杉松图》赐给了左都御史彭启丰。上海博物馆藏文徵明《双柯竹石图》、上海博物馆的唐寅《古槎鸲鹆图》、南京博物院藏文徵明《冰姿倩影图》、天津博物馆藏陆治《桐荫高士图》等等皆为此类情况。 本作和珅小楷书《佛说无量寿经》,署臣字款,明显是进呈之作,其书于于宫廷龙纹纸上,一字无误,一丝不苟,亦可谓用心良苦。这样做迎合了乾隆皇帝笃信佛教的心理,亦是诚心祝颂之意。其中钤印皆为乾隆皇帝御用宝玺: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欢喜园、用笔在心、研露,其中“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为《石渠宝笈》或《秘殿珠林》之御用鉴藏宝玺,因此,此卷和珅小楷书《佛说无量寿经》或为《秘殿珠林》未曾著录,由皇帝赏赐流出宫外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