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823 王铎 草书临王献之帖 立轴

草书临王献之帖
拍品信息
LOT号 0823 作品名称 王铎 草书临王献之帖 立轴
作者 王铎 尺寸 202×56.5cm 创作年代 --
估价 1,800,000-2,200,000 成交价 RMB 3,047,500
材质 水墨洒金笺本 形制 立轴
出版:
1.《朵云轩藏书画精品集》,第181图,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
2.《王铎书画编年图目》,第280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3.《王铎书法全集》,第168页,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
著录:
1.《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二册,第316页,沪7-0196,文物出版社,1993年。
2.劳继雄著《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第1705页,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
3.杨仁恺著《古代书画鉴定笔记》第三册,第1413页,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年。
4.刘九庵著《刘九庵书画鉴定研究笔记》第9卷,第3704页,故宫出版社,2020年。
题识:必俟胜欢慰于怀耶?不审海监诸舍,上下动静,比复尝忧。王铎。
钤印:王铎之印、字觉斯
说明:
1.朵云轩旧藏。
2.“王铎之印”“字觉斯”二印参阅《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123页,王铎第36号、31号。
3.依据《王铎的の书法•条幅编》(村上三岛编,二玄社,1979年)对王铎印鉴之梳理,钤盖于本幅的“王铎之印”大致出现于48岁至50出头,“字觉斯”大致出现于50岁前后。

“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棋之有谱。然观诗之《风》《雅》《颂》,文之夏、商、周、秦、汉,亦可知矣。故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必置古不言者,不过文其不学耳。”(《琅琊馆帖》跋,1641年,50岁)
诚然,王铎的书法诞生于明代晚期复古运动的大潮中,见证了朝代的鼎革和文学艺术风气的变迁。这一时期,秦汉经赋、唐代诗歌、魏晋典籍等诸多宋代以前的文化传统备受推崇和复兴,复古的倡导者们认为,从宋代开始,哲学中衍生出的新儒学已将文学和艺术作为政治的工具、伦理道德的附庸,使得文学与艺术的创造力长期被官方意识所压制并导致衰落。
在文化复古的风潮中,作为书法家的王铎“不离古、不泥古”,极大限度地在传统风格中融入个人的意志和情感,从而避免了对古代经典的机械模仿。大致上说,王铎所“复”的“古”主要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所代表的“正统”书风。王铎对二王书风有着深刻的理解,从所作宋拓《圣教序》跋文中可见一斑:
“每遇烦惫,一披瞩辄有清气拂人,似游海外奇山,风恬浪定,天光水像,空荡无岸。此中消息,如文如诗。口之晓泠,不可单也。即强形容,他人未必喻。故曰:可为知者道。”
对二王书法的临写和研习贯穿了王铎一生,“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名重于时,友人彭而述尝为王铎《拟山园选集》作序,“四十年来,荐绅士大夫罘罳绮疏,无先生一字,则以为其人鄙不足道。”文辞虽略有夸张,却道出了王铎在当时备受推重的事实。黄道周赞之,“行草近推王觉斯。觉斯方盛年,看其五十自化。”同为书法巨匠,傅山对于王铎的书风变化有着清醒的观察,“王铎四十年前字极力造作,四十年后无意合拍,遂能大家。”
本作洒金笺本,草书节临王献之《鄱阳帖》《鹅群帖》,二帖同刻于《淳化阁帖》第十卷。重庆市博物馆、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都藏有王铎节临《鄱阳》《鹅群》二帖立轴。可见,王铎节临、挪写《鄱阳》《鹅群》二帖并非偶然,而是一种临帖习惯。
薛龙春先生曾详细论述王铎特有的临帖方式。背临过程中,王铎依据记忆随意混杂他熟悉的法帖文本,忽略文字的可读性,凸现书法的视觉美感。王铎传世的两百多件临作,大部分立轴作品都有这样的现象。
“一方面,他的作品与悠远的经典之间建立起联系,但相应的改动又在一般人的预期之外,这之间造成的“不解”可以提示王铎的精英地位;另一方面,当王铎将大量无法阅读的文字编排于一件作品之中,并将之作为礼品赠送给他人时,书法的价值已经独立于文学文本之外。在欣赏书法作品的时候,看字就可以了,不必去想它的内容。”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铎对经典的挪用与改写,不同于既往的任何临摹活动,而具备了许多现代性的特征。当然,所有衍生的意义不仅取决于王铎的动机,也存在于接受者的期待和反应。”(《王铎对经典的挪用和改写》,薛龙春,录音稿整理)
本幅未署创作时间。依据《王铎的の书法•条幅编》(村上三岛编,二玄社,1979年)对王铎印鉴之梳理,钤盖于本幅的“王铎之印”大致出现于48岁至50出头,“字觉斯”大致出现于50岁前后。故而基本可以推定,本幅创作于50岁前后,正是王铎提出“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书学主张的时期。
本作尺幅巨大。晚明及清初巨轴书画的风行,并非仅仅关乎审美趋向或趣味,更与诸多外在因素密切相关。建筑结构的演进、厅堂样式的发展,致使悬画和室内空间的关系发生变化,进而催生了长轴或巨轴书画。文震亨《长物志》曾记录彼时的风尚:
“悬画宜高,斋中仅可置一轴于上,若悬两壁及左右对列,最俗。长画可挂高壁,不可用挨画竹曲挂画……堂中宜挂大幅、横批。”
想必此临帖轴曾悬高堂素壁之间,读之心神畅快,“似游海外奇山,风恬浪定,天光水像,空荡无岸”,确然。
王铎临帖立轴,绢本绫本较为常见,洒金笺纸本极稀。是作原系上海朵云轩旧藏,著录出版丰富,在《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及刘九庵、杨仁恺诸位老一辈鉴定家的鉴定笔记中均有清晰记载,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