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828 董其昌 1615年作 春山欲雨 手卷

春山欲雨
拍品信息
LOT号 0828 作品名称 董其昌 1615年作 春山欲雨 手卷
作者 董其昌 尺寸 引首37.5×100cm;画心38×196.5cm;题跋一38×129cm;题跋二42×60cm 创作年代 1615年作
估价 3,800,000-4,500,000 成交价 RMB 5,635,000
材质 水墨绢本 形制 手卷
著录:
1.张伯驹编著《丛碧书画录》,第12页,1932年蜡版刻印本。
2.《学林漫录初集》,第124页,中华书局,1980年。
3.《启功丛稿》,第306页,中华书局,1981年。
4.任道斌编著《董其昌系年》,第139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5.《启功丛稿·题跋卷》,第215页,中华书局,1999年。
6.单国强《董其昌的〈春山欲雨图〉及其题跋》,第14至15页,《收藏家》第7期,2003年。
7.单国强著《古书画史论集续编》,第327至331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
题签:董玄宰春山欲雨图精品。伯驹墨戏。钤印:丛碧。
引首:笔所未到气已吞。敔园。钤印:固始张玮字效彬六十后号敔园、重游芹泮四渡沧溟、绿阴深处读书堂。
题识:春山欲雨。七十二高峰,微茫或见之。南宫与北苑,都在卷帘时。乙卯春稧,董玄宰写。
钤印:董其昌印
题跋:
1.元人论画如虫蚀木,偶尔成文,是变唐宋精细端重之体,独开生面,化板为活之法也。但不有前人规矩,又安能使后人巧乎?画有名家,有作家,作家而兼名家,犹美人中之佳人,其致不同矣。元之一峰、梅花、迂翁,明之文、沈,是又名家中之出类拔萃者。董思翁独擅群公之妙,有笔有墨,笔兼八法,墨藏五采。
白石翁题画有谓:我笔力不让古人,有终身不能及古人处,只坐读书少耳。读书、学画两事也。白石翁个中三昧之语,知之者鲜矣。今读此卷,有书卷气,又有笔法在,出入倪黄,酷似大小米,是思翁得意之笔。层峦叠嶂,村落沟渠,明察秋毫,春山欲雨,至今墨气未干。鱓得把玩谬谈,请星泉同学老友其宝之毋失。乾隆六年(1741)岁在重光作噩之清和月,懊道人题。 钤印:鱓印。
2.比得文敏公仿米元晖潇湘白云小卷,未浃旬,又获此鉅迹。仿米者作于辛亥八月,先于此四年,年方五十有七,正精心作意摹古,以蕴藉胜,此则以俊快胜。东坡诗云:笔所未到气已吞,是之谓矣。二者不可轩轾,均杰作也。公画每倩赵文度、沈子居代笔,然二家各自成家,各有畦径,识者究能辨之。至公则书法冠绝等伦,移之作画,笔法墨法,无不相通,并世侪辈岂能比拟。
同时兼得临鲁国二寸正书册,识此以志一时古缘。庚子(1960)首夏,敔园时年七十有九。钤印:固始张玮效彬、重游芹泮四渡沧溟。
3.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自生质中带来,非可学得,所以一代画家如林,而传者不过屈指数人。思翁此图拟米老、北苑,气蒸冉冉欲滴,此等是化工手,非可求之笔墨间者,如何可以学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脱尽胸中尘浊,能识得乃能学得耳。是卷信为思翁剧迹。 钤印:高兴一书生
4.玄宰欲执艺苑牛耳,于书画必刻意求好,以折服他人。比至晚年,功竟名归,遂由绚烂而入于平淡。此卷为玄宰六十岁时所作,观其题诗云:南宫与北苑,都在卷帘时。是亦自甚鸣得意。诚如复堂所云有笔有墨,但仍不无迹象可寻耳。人或谓玄宰非晚年皆为赵文度所代,则不尽然。后复堂书亦佳。另跋无款,或经遗落,无碍于画之本身也。己亥(1959)秋日,中州张伯驹识。年下落笔字。 钤印:张伯驹印、平复堂印。
5.玄宰为吴梅画中九友之第一人,其画镕铸宋元,包罗万象,自成一家,大者函元气,细者入无间,本不可以迹象求。即以迹象论,因其寝馈于大痴者至深,故虽变其形貌而实撷取其菁华。此卷题云仿北苑、南宫,仍随时呈露一峰法乳之根柢,盖自万历丙申得富春山图至此已二十余年,心手与之俱化,有不期然而然者。如此杰作,只宜默识神会,各就所及,有所得焉,斯可已从而赞之、评之、解释之,似皆在所不必也。同时又题。钤印:敔园、固始张玮、八比秀才法政进士。
6.吾斋尊藏董画三卷,虽年代略有中晚之不同,而各有特色,未可加以轩轾。因仿明安氏古本石鼓方文例,名潇湘卷为前茅,此卷为中权,拟富春者为后劲。辛丑(1961)三识。钤印:敔园八十后作、八比秀才法政进士四持使节两与文衡。
鉴藏印:棠村后人、野石鉴定、志仁历史文物馆藏、朗庵秘玩、固始张氏镜菡榭嗣主玮审定续考。
说明:
1.梁份、林朗庵、张伯驹、张效彬旧藏。李鱓、张伯驹、张效彬题跋。
2.“棠村后人”、“野石鉴定”常联用,根据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过眼要录 元明清绘画》 书中指出,这是梁清标之侄梁份的藏印。
3.林朗庵(1897-1971),名熊光,台湾板桥林家后裔。1923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系,三十年代居日经商,至台湾1945年光复后才返台。精鉴赏,富收藏。因家藏有宋徐熙《蝉蝶图》、米友仁《江上图》、李公麟《春宴图》以及燕文贵《夏山行旅图》等宋元真迹,遂称“宝宋室”。著有《宝宋室笔记》。
4.张效彬(1882-1968)原名玮,晚年自号敝园老人。河南固始人。幼承家学,乃父张镜菡即为收藏名士。张效彬曾留学英国,上世纪20年代任驻俄总领事,晚年成为古文物鉴赏收藏权威,精于钟鼎彝器、碑帖、书画、古籍善本鉴定,又是诗文耆宿。与郭沫若、陈叔通等交往甚密。

元气淋漓障犹湿 江山云物卷帘时
陈介祺称赞董其昌的山水画曰:“思翁画法纯是性灵,纯是意境。着笔之简,用墨之化,取境之妙,设色之高,有一笔而人多少笔不能及者。盖总结构、布置、用笔、用墨无不如是,是以落笔微茫,缩烦成简,纳显入微,弃渲染之巧,取神理之精,点渖芒豪,超然象外,有笔中之笔,墨外之墨。”真可说是董玄宰后世知音。
本幅《春山欲雨图》手卷,所绘为风雨欲来之时江南春山云烟渺茫之气象。其山色空蒙,村居安宁,风雨欲来,渔子归舟。是卷境界廓大,右手起为平旷之山村墟落,平岗仄路,接一汪无尽湖水夹于群山环抱之间,近丘苍翠,林木郁郁;远山迷茫,云雾缭绕。后又接平流溪水,远黛凝烟,似有不尽绵邈之处。如果说本卷为董文敏公以心造境之作,应不为过。是图董玄宰多以淡墨为之,无论是似董北苑、巨然之长短披麻皴线,还是用大小米之浑厚横点写山绘树,皆厚重之中见灵动,水墨浑成,湿润满纸,足谓“元气淋漓障犹湿”;其以笔摄墨,有层次、有先后的层层渲染,其笔触清晰可见,而又照顾了墨色浓淡之变化,使得山脉与湖水、村庄前后位置分明又回环往复,尽得真山峰回路转,流水映带左右之玄妙。有当代学者认为,董其昌 “师古人”得目的不是为了“师造化”,恰恰相反,其“师造化”的目的是为了“师古人”,以笔墨造境,以笔墨抒发性灵,谓其 “集其大成,自出机杼”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如其曾言“朝起看云气变幻,可收入笔端。吾尝行洞庭湖,推蓬旷望,俨然米家墨戏”;“湘江上奇云,大似郭河阳雪山。其平展沙脚,与墨沈淋漓,乃似米家父子耳”都说明了董其昌“墨戏”的“绘事之乐”之目的在于以笔墨逞其性灵。或言,陈簋斋之言不谬也。
本幅《春山欲雨图》作于1615年,时年董玄宰60岁,为其晚年所作“五十后大成”的作品,其一生学古,所仿名家绝大多数为宋、元人之董、巨、大小米、李成、燕文贵、李公麟、赵孟頫、倪瓒等等,而其致力于董北苑与大小米用工最勤。同年所作手卷如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之《仿米芾洞庭空阔图卷》、上海博物院之《仿米五洲山图卷》,亦如此卷多用董北苑和米家云山笔法,不能不说是在同一时期的惯性。同时,此卷董其昌“以书入画”明显,其勾皴用线虽然简洁,但层次丰富,注意了浓淡轻重的变化,且多用复笔,契合了董其昌“下笔便有凹凸之形”的特征。本作自题五言诗“七十二高峰,微茫或见之。南宫与北苑,都在卷帘时。”所绘应为其心中南岳衡山及洞庭湖一代景色。其言“南宫与北苑”,南宫即米芾,北苑为董源,“都在卷帘时”有二解,其一,依据启功先生曾有书作录董文敏此诗,后又有言“盖谓江山云物皆画本耳”,即卷起窗帘,推蓬远观,所见河山万物皆可入画,董北苑和米南宫画法可传山水之神。其二,或如张伯驹先生所言“是亦自甚鸣得意”之作,可言董米二人之可卷收起来。第二种解释或许稍有牵强,但此为董其昌得意之作一说应为不虚。
“棠村后人”、“野石鉴定”二印应为清初鉴定大家直隶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棠村梁清标(1620年-1691年)后人梁份藏印。石渠宝笈著录《倪瓒竹树野石》立轴右方裱绫有“野石”题跋“…….与墨君图合为双璧。因自号野石。以永吾好。噫神物之去来。自有定数。此轴若为墨君来者。亦延津剑也。雍正癸丑嘉平望后。野石居士识。钤印二:静中三昧、东垣梁份”又有“墨君旣不可见。复有小山竹树。与野石偶。老人之得此。无异海岳月半帖也。平生快意事。若此者宁复有几。故于小山图后别识其详。而更记于此。甲申人日。无染老人倩资万阿买书。时积雪盈尺。庭户寂然。斋中梅花大放矣。钤印二:棠村后人、野石宝玩”两跋及钤印。其中“东垣梁份”中“东垣”故城即河北正定县,“梁份”应为题跋者名。此卷后由近代著名藏家林朗庵收藏,又归张效彬。
是卷李鱓、张伯驹、启功等古今书画、鉴赏大家皆认为此卷为董文敏真迹。李复堂曰:“今读此卷,有书卷气,又有笔法在,出入倪黄,酷似大小米,是思翁得意之笔”。而张伯驹先生除在本卷后题跋外,也在《丛碧书画录》中再录心得:“比至晚年,功竟名归,遂由绚烂而入于平淡。或有谓玄宰非晚年体,皆为赵左代笔,亦不尽然,此卷虽有笔有墨,尚有迹象可寻,其题诗亦系其自鸣得意语,正是其刻意求好之作,似非赵左所代者”。另后期无款题跋为启动先生所书,不仅《启功丛稿》中所录文字与此跋一字不差,且启功先生书法作品中也经常书写董文敏此题画诗,如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2004年秋季拍卖会上拍启功先生1985年册页中所写,且古代书画大家如王翚、钱杜等皆在作品中作此诗意图或题此诗入画。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此跋,启功先生曾亲口承认此跋为其所题(见《古代书画鉴考》,第331页),可见启功先生对此作品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