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董其昌 1626年作 仿梅道人山水 立轴
LOT号 | 0829 | 作品名称 | 董其昌 1626年作 仿梅道人山水 立轴 | ||
作者 | 董其昌 | 尺寸 | 56×157cm | 创作年代 | 1626年作 |
估价 | 600,000-800,000 | 成交价 | RMB 713,000 | ||
材质 | 水墨纸本 | 形制 | 立轴 | ||
题识:元时梅花道人与盛子昭俱工画,望衡对宇。求子昭绘者屦相接,梅花道人之居阒如也。子弟以为言,梅花道人曰,待之二十年。及二十年,盛氏之门亦阒如,而梅花之名始振,至今称四大家。丙寅夏五,拟梅道人笔,因书。玄宰。 钤印:玄赏斋、董氏玄宰 此作品在保税状态下,成交后需在香港提货。 天启五年(1625)初,董其昌赴任南京礼部尚书。其一路顺水而下,赴任之后,大部分时间居于江南,而此时的北京,魏忠贤已窃国柄,于上一年处死杨涟之后,又将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章等,牵入熊廷弼案中处死。毁“东林”、“首善”书院,一时冤狱四起。在残酷镇压的同时,命阉党顾秉谦等修《三朝要典》,尽翻“挺击”、“红丸”、“移宫”三案,极力诋毁东林党人及正直朝臣。又命拆毁全国书院,禁止讲学,压制言论。 天启六年(1626)年,董其昌已然七十二岁,在耳闻目睹了阉党之祸害之后,于年初递交《引年乞休疏》,在此奏疏中,董其昌陈述了其宦海沉浮之经历,为国为民,然实“内暌于疏庸,外迫于疾病”故请辞回乡。《明史》卷二八八《董其昌传》:“拜礼部尚书。时政在奄竖,党祸酷烈,其昌深自引远。逾年,请告归。” 隐退之后的董其昌大部分时间寄情于悠游山水,书画创作等等。故宫博物院藏董其昌于本年四月所作《佘山游境图》,款署:“丙寅四月,舟行龙华道中,写佘山游境,先一日宿顽仙庐,十有四日识”,“顽仙庐”是陈继儒之斋所,据此图不仅可见董其昌、陈继儒之友情之深厚,更可知此时的董其昌闲散之状态。《董华亭书画录》记有董其昌于此时作《仿十六家巨册》;《董其昌系年》所记“四月二十日,其昌仿关仝笔法绘画。三十日,作《仿大痴山水轴》,兼蓄吴镇笔意。此月,《仿圣教序》笔法行书杜诗三首”等等。或者是对“元四家”之吴镇隐居生活的向往,亦或是对自己不得不归隐的释怀,此时的董其昌对吴镇以及其山水似乎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石渠宝笈》卷二十四记有《元吴镇清溪垂钓图一卷》,载荒其昌跋云:“元时梅花道人与盛子昭俱工画,望衡对宇。求子昭绘者履相接,梅花道人之居阒如也。子弟以为言,梅花道人曰:‘待之二十年’。及二十年,盛氏之门亦阒如,而梅花之名始振,至今称四大家。此卷乃其得意时笔,苍劲有董、巨遗意。昔沈启南先生云:‘梅花庵里客,端的是吾师。’信然!丙寅夏五,董其昌识。” 本作董其昌《仿梅道人山水》,整体取法吴镇《清江春晓图》构图,中部巨幛高耸,又造倪瓒“一河两岸”之境,山石勾皴以长线披麻为多,取法以吴镇浑厚润泽之用线,并于山头整合二米、高房山云山法,故而营造出一种高山大河,朦胧隐约,令人向往而又无法捉摸的美感,将内心的期望和归隐的乐趣表达的清晰自然。此种画法还可参见波士顿美术馆藏董其昌《乔木昼阴图轴》、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董其昌《青弁图》等等。 |